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七绝是怎样才能



怎样写好七绝诗?先熟悉韵律,杜甫的古诗较工整多读度 以下是 关于如何写好诗词的个人粗浅体会一、培养兴趣,增加爱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而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好七绝诗?

先熟悉韵律,杜甫的古诗较工整多读度 以下是 关于如何写好诗词的个人粗浅体会一、培养兴趣,增加爱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国家,而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诗经到当代诗词,我们的前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属于全人类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的海洋。

来讴歌伟大的时代,咏颂祖国的大好山河。

二、学会欣赏、打好基础写诗难,欣赏诗词同样难。

欣赏诗词,是写好诗词的第一道门坎。

欣赏和写作诗词,能够寄托情志,交流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一首作品如何欣赏呢?首先,要反复吟诵,慢咽细嚼四、勤观细察,积累素材我们写诗词,一首作品,取什么材,是写事写景,还是写人写物。

都必须经过作者认真仔细的构思和观察。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从这两句诗来看,作者对刚出水的小荷观察得非常细致,完全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成为千古名句。

又如“珠江三尺雪,月来泛寒光”,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蛮有诗意,但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

珠江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它从何而来的雪呢?这是作者失察了。

严重脱离实际,就像我们星子戏唱脱了板,结果全无,闹笑话了。

在二000年,我应某杂志社《专家论作诗》栏目写的二首七绝,作了简明的回答。

其一“欲作诗词意境开,为寻腹稿久徘徊。

闭门难遣生花句,妙语都从实践来”。

其二“熟读诗书铁锁开,平时积累少徘徊。

勤观细察真情在,自有神工笔底来”。

五、不厌其改,推敲提高如何提高诗词的质量,古人云:“好诗改百遍”。

俗话又说:“乖孩子是哄出来的,好诗词是改出来的”,可见改诗对诗的质量尤其重要。

每一首作品,先应反复推敲,然后请别人提高,不要怕别人指出不足之处,不要怕丑。

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刻的体会。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写了一首《七绝.初夏》“杏卸残装藕叶青,西风瘦柳夜啼莺。

桃花流水同春去,听取新蝉报夏声。

”写完后自我感觉良好,后给一个网名叫静夜诗语的人看,半天不说话,我就急了,问她怎么样,她摇摇头说“句子很美,诗味也足,总的来说不及格”。

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致命的缺点,因为红杏在二月开花,杏卸残装,藕叶还未长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应改为李卸残装藕叶青为妥。

这一改就符合客观了,整首诗就活了。

真是一字之师,终生难忘啊!再是推敲提高的问题,诗词是语言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以作者遣词造句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推敲。

贾岛“推敲”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值得我们借鉴。

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苏轼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卢延让说:“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可见古人是何等重视对每个字的推敲,也就是“炼字”,字炼得好,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诗也就活了。

六、相得益彰,功在诗外首先要充实生活,学会做人。

人到中年以后,打拼的时代基本过去,业余时间相对较多,有些人把时间用在打牌、酗酒上去了,终日嬉游,无所适从,奉劝这些同志不如写点诗词,作为一种调节和享受,一种休息和解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家庭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通过诗词创作可以调节情绪,修身养性。

当创作出一篇满意的诗词作品时,往往使人心旷神怡,兴奋不止,久久地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

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凝神静气,忘却烦恼和忧愁,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

我的一个南昌朋友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他写的每一首诗词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每读来,当时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叫人感慨万千,那些浮燥的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使人心平气和,事实确是如此,于我心有同感焉。

再次写诗可以健脑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

为什么老年人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强呢?主要变化在脑细胞数量比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减少15%,脑的重量减轻8-9%,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左右,从医学角度来看,预防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老年人一定要多用脑,勤用脑,使有潜力的脑细胞活动起来,代替已失去功能的脑细胞。

我们作诗填词,主要就是用脑。

同时在写字时,能使肌肉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心率均匀,血压平稳,呼吸顺畅,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也得到调整,使新陈代谢旺盛,反应灵敏,抵抗力增强,对于某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在有益处的。

七绝诗词有什么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惠崇春江晓景》其一【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怎样写好七绝诗?

先熟悉韵律,杜甫的古诗较工整多读度以下是 关于如何写好诗词的个人粗浅体会一、培养兴趣,增加爱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而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诗经到当代诗词,我们的前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的海洋。

来讴歌伟大的时代,咏颂祖国的大好山河。

二、学会欣赏、打好基础写诗难,欣赏诗词同样难。

欣赏诗词,是写好诗词的第一道门坎。

欣赏和写作诗词,能够寄托情志,交流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一首作品如何欣赏呢?首先,要反复吟诵,慢咽细嚼四、勤观细察,积累素材我们写诗词,一首作品,取什么材,是写事写景,还是写人写物。

都必须经过作者认真仔细的构思和观察。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从这两句诗来看,作者对刚出水的小荷观察得非常细致,完全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成为千古名句。

又如“珠江三尺雪,月来泛寒光”,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蛮有诗意,但仔细一想就不对劲了。

珠江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它从何而来的雪呢?这是作者失察了。

严重脱离实际,就像我们星子戏唱脱了板,结果全无,闹笑话了。

在二000年,我应某杂志社《专家论作诗》栏目写的二首七绝,作了简明的回答。

其一“欲作诗词意境开,为寻腹稿久徘徊。

闭门难遣生花句,妙语都从实践来”。

其二“熟读诗书铁锁开,平时积累少徘徊。

勤观细察真情在,自有神工笔底来”。

五、不厌其改,推敲提高如何提高诗词的质量,古人云:“好诗改百遍”。

俗话又说:“乖孩子是哄出来的,好诗词是改出来的”,可见改诗对诗的质量尤其重要。

每一首作品,先应反复推敲,然后请别人提高,不要怕别人指出不足之处,不要怕丑。

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刻的体会。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写了一首《七绝.初夏》“杏卸残装藕叶青,西风瘦柳夜啼莺。

桃花流水同春去,听取新蝉报夏声。

”写完后自我感觉良好,后给一个网名叫静夜诗语的人看,半天不说话,我就急了,问她怎么样,她摇摇头说“句子很美,诗味也足,总的来说不及格”。

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致命的缺点,因为红杏在二月开花,杏卸残装,藕叶还未长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应改为李卸残装藕叶青为妥。

这一改就符合客观了,整首诗就活了。

真是一字之师,终生难忘啊!再是推敲提高的问题,诗词是语言艺术,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新颖的构思,需要善于运用优美、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以作者遣词造句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推敲。

贾岛“推敲”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值得我们借鉴。

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苏轼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卢延让说:“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可见古人是何等重视对每个字的推敲,也就是“炼字”,字炼得好,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诗也就活了。

六、相得益彰,功在诗外首先要充实生活,学会做人。

人到中年以后,打拼的时代基本过去,业余时间相对较多,有些人把时间用在打牌、酗酒上去了,终日嬉游,无所适从,奉劝这些同志不如写点诗词,作为一种调节和享受,一种休息和解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通过诗词创作可以调节情绪,修身养性。

当创作出一篇满意的诗词作品时,往往使人心旷神怡,兴奋不止,久久地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

在写作诗词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凝神静气,忘却烦恼和忧愁,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

我的一个南昌朋友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他写的每一首诗词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每每读来,当时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叫人感慨万千,那些浮燥的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使人心平气和,事实确是如此,于我心有同感焉。

再次写诗可以健脑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自古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

为什么老年人的记忆力不如年轻人强呢?主要变化在脑细胞数量比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减少15%,脑的重量减轻8-9%,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左右,从医学角度来看,预防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老年人一定要多用脑,勤用脑,使有潜力的脑细胞活动起来,代替已失去功能的脑细胞。

我们作诗填词,主要就是用脑。

同时在写字时,能使肌肉关节得到锻炼,从而使心率均匀,血压平稳,呼吸顺畅,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也得到调整,使新陈代谢旺盛,反应灵敏,抵抗力增强,对于某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在有益处的。

诗词分类中的七古,七排,七绝,七律的平仄各是怎样?初学古诗词,...

紫蝶无由入梦中,馨香盈室醉春风。

素衣一袭眼前亮,蝶凝风定心砰砰。

不会还要注释吧?一只紫色的蝴蝶突然飞进了我的梦里,带来满房的馨香连春风都为之迷醉。

这是一个一身素衣的女孩出现在眼前,蝴蝶忘记了飞舞,风儿变得安定,只剩下我的心在砰砰直跳……

七律与七绝有什么区别?

七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绝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

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

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请懂的说一些古诗五绝,七绝,律诗的规则和禁忌。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

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

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

律诗的一种。

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

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

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

也称“赋得体”。

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

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

七绝诗词格律?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平) 平 (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七言绝句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例;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

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刘长卿《会赦后酬主簿所问》(五微韵)七言绝句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例: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七言绝句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例: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