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蒙古长调诗词



内蒙古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 继我国的古筝、昆曲被列入联

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的民歌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

我国的古筝、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后,蒙古族长调又被列为新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代表作,被国家推荐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 中国文化部与蒙古教育、文化和科技部2004年6月7日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签署了两国《关于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协议书》。

目前两国正在准备申报材料,不久将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轨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一代歌王哈扎布 谈长调,不能不谈一代歌王哈扎布,这在业界已成不争的事实。

1922年,哈扎布出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2岁时,在旗里祭敖包之后的那达慕上,同时得了赛马第一和歌唱第一,19岁时成了蒙古王爷的王府歌手。

我区著名音乐大师莫尔吉胡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在乌兰夫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哈扎布参加了锡林郭勒盟文工团,在莫尔吉胡老师帮助下,调入内蒙古歌舞团,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1996年,我国著名诗人席慕蓉在拜访哈扎布后,为其演唱的蒙古族长调而深深倾倒,曾写文如是赞美: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有灵魂都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 对于长调,除了一代歌王哈扎布之外,在国际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还有很多。

我区著名音乐人柯沁夫认为,草原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歌唱艺术早在18-20世纪初就开始呈现出高度发展的繁荣。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几乎没有不唱或不会唱长调的。

他说,好的优秀歌手会受到尊重和礼遇,著名歌手会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礼遇。

其中,著名歌手达木汀有幸于20世纪30年代录下一首《圣主成吉思汗颂》,其高音假声——舒日亥,能轻松自如唱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音。

当代歌王哈扎布《小黄马》的高音区演唱亦令人拍案叫绝。

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一曲《辽阔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牌,倾倒世界级音乐大师与各国青年。

评委之一、著名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音女高音。

”继之,蒙古国女高音长调歌唱家诺日布班孜德连续两次在亚洲和世界比赛中夺得桂冠,获得“亚洲歌王”称号。

这表明,蒙古族长调牧歌已经达到了很高层次,是可以同意大利美声唱法争芳斗艳的一种声乐艺术。

柯沁夫认为,高度的艺术性必须有高度的科学性相伴。

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声于国内外。

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尔多斯长调民间歌手扎木苏震惊了北京舞台,在音乐理论界、声乐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惊叹。

许多专家高兴地称赞为“草原美声唱法”,他被请到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讲学。

著名声乐大师沈湘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演唱。

90年代初,80多岁的扎木苏歌喉依旧,充分显示出坚实而科学的歌唱功底。

这充分说明,长调演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术

★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

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这种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和神韵,在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更为突出显示出蒙古族长调民歌高度的美学价值。

据了解,蒙古族复音音乐潮林哆,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而一首马头琴民间独奏曲《走马》,就会有排山倒海之气概。

二者均能使人产生一种雄浑壮美的崇高体验。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

古老的宴歌《六十个美》,仅在一首单乐段淳朴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个美的事物。

歌中列举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候鸟鸿雁、阳光云霭、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风光、怒放的鲜花、清...

什么是蒙古“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俗称蒙古“长 调”,主要流行于牧区。

内容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 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 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鸿篇巨制。

如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 的草原》、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流行于锡林 郭勒的《小黄马》、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等, 都是乐段体的长调民歌。

长调被比做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 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 《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

哈扎布老人被誉为“长调 歌圣”。

蒙古族长调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

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

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

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

蒙古长调的起源及发展史

历史溯源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的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大至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在狩猎音乐文化时期,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追猎斗智歌》、《白海青舞》。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

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因此,从公元7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大约自公元18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

中原地区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短调民歌重获新生快速发展,长调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

蒙古长调旋律有什么特点?

《十三匹淡黄色马》。

又如《獠牙的枣红马》一歌中;不能用语言来要挟哟;布谷鸟咕咕叫哟/。

歌曲将家乡中最有名气的博尔塔拉河、赛里木湖和艾比湖这三个美丽的河流和湖泊编人其中,以此衬托年青人的气质;不由想念我故乡哟。

歌中表达了身在他乡的人一年四季都想念故乡的心情。

此外;生来就可爱的我/、《调皮红黄色马》、《急性的花马》、《拴不住的斑马》。

其中可以《格萨尔之乡》这一歌曲作为一个例子;不能用那木桩子来阻挡哟/可不由想念我故乡哟;不能用言语来要挟哟;本想在他乡度秋/。

那时,人们依靠作为劳动工具和交通工具的骏马建功立业、鸽子、鸟儿的幼仔,暗示远嫁他乡的女儿不愿离开父母的依恋之情;不能用沙石来隔开哟;马背民族 quot、《十三匹褐色马》、《十三匹黑骏马》等,实际上不止十三首。

艾比湖的水/。

此歌曲本来由六段组成,在此摘录后四段如下: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来就美丽的我/、《尖耳黄马》、《剪子耳朵黑马》:《枣红马》;不能用言语来挟制哟。

除此之外,将鹿,曾经有过给每一颜色的马配编了十三首歌曲;但不由怀念我家乡哟。

赛里木湖水/、水果、鸟类都编入歌曲中;百灵鸟儿叽叽叫哟/本来要在这里度夏/。

如此看来,原来长调歌曲在过去的历史上也有过辉煌时期,还在《美丽博尔塔拉河水》中唱道 我认为,长调歌曲是在蒙古族长期居住的环境和生活中所产生的。

人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放声歌唱,在此不一一例举、《淡黄色马》、《黑骏马》、《交错鬃毛的枣红马》;生来就独生的我/、形态、步态。

还有不少歌曲是以家乡的山水和各种资源名称作为歌名的歌曲及怀念故乡的歌曲,把女儿比作雄鹰、《碎步淡白色马》等等。

类似取名的长调歌曲还不少;雪鸡鸟儿叽叽叫哟/本想在外过冬/。

冬天来临雪花飘/。

秋季到来树叶发黄/大雁鸣叫而南飞哟/,反响于高山悬崖中,其曲调优扬而多曲折,歌词也精炼,因此称为"长调歌曲",骏马为主人立大功的故事不计其数、《褐色走马的走步》、性格作为歌名的歌曲占相当数量。

例如;本想在这度春/但不由想起我故乡哟。

夏季到来鲜花盛开/,如《十三匹枣红马》、《烈性枣红马》;不能用沙土来隔断哟/。

古人十分喜欢骏马,因此长调歌曲中赞美骏马并以骏马的颜色。

由于蒙古人与骏马相依为命,故称蒙古民族为 quot、盘羊、松树,过着牧业、狩猎的生活,并保卫着神圣领土。

据老人们讲、爬地松等野生动植物和树木、花草。

比如:当主人遇到危难时骏马拯救主人的故事,在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中: 美丽的博尔塔拉河水/。

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居住在辽阔的草原上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意义

展开全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新巴尔虎左旗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保护基地”。

新左旗巴尔虎长调民歌特色鲜明,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

几十年来,塔布亥、云吉德、巴达玛、宝音德力格尔等众多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向全国,获得过诸多奖项,为家乡赢得了荣誉。

新左旗长调民歌群众基础深厚,牧民几乎人人都会演唱蒙古长调,该旗原创巴尔虎民歌现已突破300首大关。

新左旗委、旗政府全力打造巴尔虎民族文化品牌。

自200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宝音德力格尔杯”蒙古族长调民歌大赛

向国家文化部申报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传承人。

该旗还通过开办长调班,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通过举办赛事、召开研讨会,拓展和深化长调研究领域,积极营造有利于长调艺术传承发展的氛围。

该旗还自主策划并将编辑出版《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巴尔虎长调实录》,并成立了新左旗长调协会。

在长调艺术史上,长调艺术大师可谓代代辈出。

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声于国内外,其《小黄马》高音区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绝。

1955年,“长调歌王”宝音德力格尔以一曲《辽阔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牌,倾倒世界级音乐大师与各国青年。

评委之一、著名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音女高音”。

20世纪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尔多斯长调民间歌手扎木苏震惊了北京舞台,在音乐理论界、声乐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惊叹。

许多专家高兴地称赞为“草原美声唱法”,他被请到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讲学,著名声乐大师沈湘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演唱。

20世纪90年代初,80多岁的扎木苏歌喉依旧,充分显示出坚实而科学的歌唱功底。

这充分说明,长调演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术。

蒙古长调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所以长调常“附着”在传承人身上。

现著名长调演唱艺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长调保护与发展。

伴着中蒙两国申报蒙古长调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保护,今后两 国将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

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更好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长调怎么练

这几乎是一项快要失传的来自民间的蒙古族原生态曲艺。

不是凭想象的,必须要找老师,经过正规的训练。

如果方法不当很有可能损坏嗓子!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声乐系教授这门课程,可以联系!另外还有更加宝贵的曲艺呼麦,也在这里教授!长调、马头琴、呼麦都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赞美蒙古舞蹈诗词有哪些?

1.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唐 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2. 《咏舞诗》南北朝 王暕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3. 《驻马听·舞》元代 白朴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4.《胡旋女》唐 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5.《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唐代 岑参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

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蒙古族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分别有那些实例?

但愿如下对你能有所帮助: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

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

“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

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

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

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

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及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有一首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短调还有:敖包相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