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形容最初的诗词



形容开始的古诗词有哪些?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物才刚刚开始:“小荷才露尖

形容开始的古诗词有哪些?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才刚刚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虫声新透绿窗纱”、“人生若只如初见”、“记得小苹初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事物还没有开始:蓬门不曾缘客扫、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盘马弯弓惜不发、黑云压城城欲摧;事物在最后关头:“九万里风鹏正举”、“最是一年春好处”、“最是橙黄橘绿时”、“石破天惊逗秋雨”、“砯崖转石万壑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形容开始的古诗词有哪些?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才刚刚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虫声新透绿窗纱”、“人生若只如初见”、“记得小苹初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事物还没有开始:蓬门不曾缘客扫、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盘马弯弓惜不发、黑云压城城欲摧; 事物在最后关头:“九万里风鹏正举”、“最是一年春好处”、“最是橙黄橘绿时”、“石破天惊逗秋雨”、“砯崖转石万壑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形容新开始的词】表示激励重新开始的诗词有哪些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释义: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释义: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3、寄言荣枯者,反复殊未已——唐·白居易《读史五首》把自己的心事嫁接在植物的荣枯上面,反反复复的强调自己并不特殊。

4、春夏作头,秋冬为尾。

循环反复无穷已。

——唐·罗隐《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释义:春天和夏天作为一年的开始,秋天和冬天作为一年的结尾,如此循环往复。

5、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唐·杜甫《草堂》释义:在知道作乱的那一刻,就知道势横而自败。

6、岁久年深心反复,不觉情迷萦缚。

——元·侯善渊《酹江月》释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心里却不断的反复,反而把思绪给牵引住了。

7、反复弄小技,于道未为贞。

——元·王冕《感怀 其二》释义:反反复复的在一些小的技术上,反倒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8、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宋·王安石《君难托》释义:人心的反复怎么会知道呢?一旦有小人在耳边诉说谗言就离心了。

9、一点穿联浩动,两仪内、反复阴阳。

——元·王处一《满庭芳·心火真香》释义:一点串联整个世界,在两仪内,反反复复,循环阴阳。

10、但怜反复间,观者为惆怅。

——宋·张耒《有感三首其三》释义:反复吟诵,叫人心生惆怅,惆怅万千。

【关于“最初的才是最好的”的诗词,比如人不如故、人生若只如初见...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9.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鲁 迅 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

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诗》)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末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诚然,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但这种创造的价值却是随时间的延续来实现的。

试想,历史上那些为人类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科学巨匠文艺大师,哪一个不是通过“惜时”把自己的人生体现得丰富而有意义呢?这里我们还是先听听他们自己的体会吧。

歌德是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的自述是他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情的最好注脚:“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

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世界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的翻译。

一个身体的三分之二都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一个残疾者的生命为何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焕发出如此夺目的异彩?原因之一不是由于她抓紧了分分秒秒的富贵时光,增中了生命的活力吗?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

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聚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

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

谁知道诗词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前人讨论词的起源问题,大约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样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

从时间上往前追溯,前人则分别认为词起源于远古诗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等等。

以下根据诸说上溯年代的远近,分别一一介绍。

1、起源于远古说 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

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

汪森的《词综序》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

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

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

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

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 《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

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

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

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

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

《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

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 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

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

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

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

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

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

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

”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

”(皆见《爰园词话》) 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 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

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

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

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

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

圣师删以为经。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

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

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

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

”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

”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

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

”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卷...

形容初期工作迷茫的诗词!

【形容初期工作迷茫的诗词】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5,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6,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两鬓不幸青,只为相思老. [职业迷茫症]在职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跟林凯有类似的表现。

每天上班应付了事,余下时间聊天发呆,并不是从来不求上进,但却在漫漫的职场生涯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变得怠惰、迷茫。

在职场过的并不开心,偶尔想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却又不知道应当从何做起,甚至逐渐出现悲观情绪、自我否定。

这便是“职场迷茫症”人群的心理现状。

表达生活哲理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节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

《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

”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

因“糕”与茱萸.“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

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骑射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