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红楼梦诗词曲赋详解



研究性学习:红楼梦诗词曲赋空将佛事图相报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 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简释] 此诗见于戚序本、蒙府本第七十回回前,是评诗。 此诗的末句证实了我们曾经说过的话—

研究性学习:红楼梦诗词曲赋

空将佛事图相报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

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简释] 此诗见于戚序本、蒙府本第七十回回前,是评诗。

此诗的末句证实了我们曾经说过的话——《桃花行》正是黛玉自己最后夭亡情景的象征性写照,即所谓“谶语”。

评者说,虽然宝玉后来弃宝钗、麝月为僧,皈依佛门,企图用这一行动来报答自己遭厄时知已对他生死不渝的爱情,但这也是徒然的,因为她早已如桃花遭到狂风那样飘散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只是脂砚斋等批书人的看法,未必正确,怎么可以都引以为据呢?不错,批书人观点可商榷之处不少,但我们依据的并不都是他们的观点,而是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观点的客观事实。

就算曹雪芹在拟黛玉作《桃花行》时并非有意将它写成“谶语”,这也不能改变歌行中所写与黛玉之死情景是相似的这一基本事实。

因为这里重要的是批书人既以为歌行是“谶语”,他就必定已经知道后来黛玉是怎样死的,否则就无从那么说。

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与此相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对脂评不应忽视的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脂评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看法很不一致,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它看作谬见而弃置不顾,不去细心地分析批书人之所以产生这种见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就不是尊重事实的态度,其结果也许会使我们丢弃许多可利用来弄清曹雪芹原著本来构思的很有价值的资料,而让自己的论点建立在随心所欲的臆想上。

五首新诗何所居?颦儿应自日欷嘘。

柔肠一段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 [简释] 此诗见于戚序本、蒙府本第六十四回回后,与回前评诗性质相同。

“五首新诗”指《五美吟》。

“何所居”,意为何所寄托。

评者是知道黛玉后来结局的,因为有感慨才设问。

次句说,黛玉既有这样心志,当然也就要悲叹不已了,这又是联系她日后不幸遭遇而言的。

后两句借眼前说将来更明显。

“望雁鱼”,就是盼望离人回来的消息。

古代有雁足带书、鱼腹藏书之说,故以雁鱼指代书信。

这里说她不是寻常的闺中怀人,正说明她在最后的日子里的心情是何等忧忿凄恻。

这首诗如果不用曹雪芹原来构思的宝黛悲剧情节去印证它,而想用诸如续书所写婚姻问题上的怨恨失望去解说它,那是很难讲得通的,因为在《五美吟》中既没有写长门宫里的阿娇,林黛玉又与贾宝玉同住于大观园内,也没有什么“雁鱼”可“望”。

积德于今到子孙积德于今到子孙 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

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简释] 此诗见于已迷失的靖藏本第五十三回回前长批之末,文字多错乱。

戚序本中此诗文字是通顺的,但误在第五十四回回前。

第五十三回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诗前长批就说:“‘祭宗祠’、‘开夜宴’一番铺叙,隐后回无限文字……”所以,靖藏本的地位是对的。

文字则从戚序本。

诗当是批书人所作。

诗中的感慨大概是因“贾氏宗祠”的三副对联引起的,看来批书人与曹家的关系颇深,或竟是其族中人,他居然把小说中的贾府称为“吾门”,而对其所谓英雄立业的祖辈大为追念,叹息其遗脉子孙忘却了“天恩祖德”,不能继承家业,大有“新红学”家把小说看作是作者“自传”的味道。

周汝昌在校读此长批及诗时说:“戚本的很多题诗(亦有词曲),有人怀疑时代较晚或他人所加,今得靖本互证,足以增加其为原批的可信程度。

更重要的是,批语指出铺叙宗祠、夜宴等‘盛’景,目的是在于反跌下文,为后半部情节作映照。

”(《〈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载《文物》1973年第2期)富贵荣华春暖富贵荣华春暖,梦破黄粱愁晚。

金玉作楼台,也是戏场妆点。

莫缓,莫缓!遗却灵光不远。

[简释] 这首《如梦令》词见于戚序本、蒙府本第四十五回回前,是批书人所作。

“黄粱”原抄作“黄粮”,据意改正。

赖嬷嬷的小子选任了州官,众亲友要给他贺喜,赖家就摆酒三日,还摆一台戏,来请贾府的主子们,故词中以“戏场妆点”作比,与黄粱梦意同。

“遗却灵光”比喻亲友知交死散将尽,唯有自己还在,犹如汉代灵光殿之巍然独存。

灵光殿为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新建,汉代中叶以后历经战事,长安等地著名宫殿如未央、建章等都被毁坏,只有灵光殿还存在。

东汉王延寿因作《鲁灵光殿赋》。

此回还写黛玉病势加重,作《代别离》词以寄怀,这些都引起批书人的感触,他为贾府和小说人物即将临头的不幸命运而焦急,故有“莫缓,莫缓”之语,意思说赶紧醒悟,及早回头!两宴不觉已深秋两宴不觉已深秋,惜春只知画春游。

可怜富贵谁能保,只有恩情得到头。

[简释] 此诗见于戚序本、蒙府本第四十回回前,是评诗。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是写得很热闹的一回。

其中季节景物只随手点染,并不引人注意。

贾母向刘姥姥介绍惜春说:“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

”但惜春真的要画大观园图,还是好几回以后的事。

作此诗者对“深秋”特别敏感,显然,这与后来贾府事败正值秋天有关。

再说,刘姥姥将在贾府败后三进荣国府,所以在写刘姥姥时联想到败落,感慨“惜春只知(原误作‘如’)画春游”,说的就是大观园中人没有想到繁华欢乐的日子很快...

红楼梦前五回诗词曲赋

石上偈(第一回) 自题一绝(第一回) 太虚幻境对联(第一回) 嘲甄士隐(第一回)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第一回) 咏怀一联(第一回)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第一回) 好了歌(第一回) 好了歌注(第一回) 一局输嬴料不真(第二回) 娇杏赞(第二回) 智通寺对联(第二回) 荣禧堂对联(第三回) 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第三回) 赞林黛玉(第三回) 捐躯报国恩(第四回) 护官符(第四回) 春困葳蕤拥绣衾(第五回) 宁府上房对联(第五回) 秦氏卧房宋学士秦太虚所书对联(第五回) 春梦歌(第五回) 警幻仙姑赋(第五回) 孽海情天对联(第五回) 薄命司对联(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第五回) 又副册判词之一 又副册判词之二 副册判词一首 正册判词之一 正册判词之二 正册判词之三 正册判词之四 正册判词之五 正册判词之六 正册判词之七 正册判词之八 正册判词之九 正册判词之十 正册判词之十一 仙宫房内对联(第五回) 红楼梦曲(第五回) 引子 终身误 枉凝眉 恨无常 分骨肉 乐中悲 世难容 喜冤家 虚花悟 聪明累 留余庆 晚韶华 好事终 收尾·飞鸟各投林采纳哦...

《红楼梦》中探春的诗词曲赋

展开全部 这篇文章很感人,请红迷门读一下! 红楼梦真结局:黛玉嫁北静王做妾? (贺远) 这篇文字,十年前就该写了。

可是,因为懒惰,以为生命很漫长,时间也有许多许多,它就惴惴地放在那里,象个永不能兑现的诺言。

二00二年底,一个冬夜凌晨两点,静静坐着冥想的我突然想起它,现觉着过的每一天都是侥幸,趁还来得及,我决定完成它。

否则,会对几百年前的那个人愧疚。

若你读过《红楼梦》,又稍稍有点喜欢

那么,在秋凉的午后,正巧没有风,请你坐在露台的躺椅里,手边放杯茶,慢慢地、慢慢地听我给你讲《红楼梦》的事情。

相关阅读:红楼系列图书(《王蒙活说红楼梦》《红楼望月》《红楼夺目红》……)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整的读过《红楼梦》(并非初次)。

它对我从不是晦涩难懂的,我亦从不看脂批考证之类的东西,因他已将整个的心,全部的热情放在这部书里,我只享受这书便罢了,别人如何理解它,与我何干? 我和作者,有知己之感。

正因如此,觉着有义务代他说话。

我的谈论,只与前八十回有关。

作者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人性的展示,而高鹗的部分与人性无关,高鹗不懂《红楼梦》,所以只能从情节下手,结果给人的感觉如同“宝匣里装上了大粪”那般别扭,我是无法读下去,因为怕气死。

所幸我从未看完后四十回,所以对《红楼梦》保留着美好的印象,兼真挚的感动。

他说这本书是“一把辛酸泪”,一点不过分。

他的痛苦,我想更深于此吧。

2002.12 宝黛之情达到男女之爱的极至,而爱的悲剧亦使作者的忿恨达到了极至。

所有人都知道,这书里记录了作者的情殇,既然他只写了这么一部书,写得如此美丽精致,他是想为自己的爱情找个完美的归宿罢? 作者与宝玉系同一灵魂,而宝玉毕竟是一虚构形象,他的疯言疯语、乖张举指作者未必做的出,可能宝玉是作者向往之理想中的自我。

正如他是理想化,正如作者想将自己隐去,宝玉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着墨最多而相对形象不甚完整的人物,他的作用只是充当作者的口舌,用来说故事的一根主线而已。

而只有涉及宝黛之情的描写中,宝玉的身影才清晰明朗一些。

我疑心作者并未打算将宝黛结局的部分流传出去,也许那太接近事实(恐惹祸上身),也许他唯独不肯在这桩事情上杜撰下去,索性干脆不写了,但他在书中有n次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交待一:此书常循一正一副、反复暗寓的方式交待情节。

头四回里故事的主角到齐,第五回可谓总括,第六回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所有人物开始生活起来。

脉络如此清晰,为何这里要有一个例外,作者为何要在第二至第四回里讲一个独立的故事:香菱、冯渊与薛蟠? 它不是一般的引子。

请注意香菱在以后的故事中着墨不多,并非是作者想主要刻画的人物,而她一生的命运却拿到开篇独立完成,她那样重要吗?再注意甄士隐(这个名字已说明一切,将真事隐去,以“香、冯、薛”来代)这个人物有无出现的必要(他与此后的故事毫无关系)。

最重要的是作者本旨是在头五回交待故事的全部情节,而非真的展开情节,那么香菱这个刻意的安排为了什么? 黛玉之父与香菱之父同样于贾雨村落破之际予以相助,此后两个孤女同样离家寄人篱下,二人又都与贾雨村有某种联系,这样巧合吗?香菱的作用已很明显了,作者担心世人不解香菱即黛玉命运的暗示,还作了其它一些牵强的描写:1、皆知黛玉为芙蓉花,芙蓉是莲(荷)的别名,而香菱原名英莲。

2、香菱的容貌酷似秦可卿,而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

3、作者赞许黛玉诗词上面的才华,他也令香菱有此向往。

香菱此后在书中被提及的情节主要是师从黛玉作诗,宝钗之才不逊黛玉,且是耐心好性的,香菱何必舍近求远呢?此乃作者刻意为之。

4、薄命司有“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在情理之中,偏又多出个“金陵十二钗副册”,这一册中只列了一个女子,便是香菱(此乃醒眼之意),且看她的判词,其中一句“自从两地生孤木”,可指夏金桂,亦可指“林”。

而黛玉的判词图画中有“两株枯木”,这也是巧合吗?5、本书中癞头和尚欲超度两个女子,一是黛玉,另一个便是香菱。

为何是香菱?既然她这样特殊,为何书中毫不涉及香菱的性格描写?可见她于作者眼中不是一个人,而是符号。

再则,宝黛的前缘为何要从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梦中道出?6、最重要的暗示,即第八十回(最后一回)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

实际上经过千方百计地布线设局,至此,已无须再交待那隐去的关于黛玉的真相了。

《红楼梦》成稿在作者生前便已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作者完全可以完成后半部,但这传说中的后半部,市井中人却从未得见。

反而,在本书的最后几回,我却看到奇怪的迹象,这几回只是间略地述说情节,文字与人物毫无光彩,略显生硬(《芙蓉女儿诔》除外,它可能是作者早先便写好的),已看出仓促之意,不知这部分是有人代笔,还是作者力不从心了。

既然香菱与冯渊的好姻缘被薛蟠毁掉,那么黛玉呢? 薛蟠是本书非贾姓男子中着墨最多,也最被丑化的一个人物,而他在本书里除了香菱一案之外,根本就是一...

陆游跟唐婉的故事,李清照跟赵明城的故事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

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

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

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

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

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

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

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

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

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

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

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

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

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

《红楼梦》的红楼梦十二之曲的全部歌词

说明:本曲曲文据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引录,同时参考所见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校勘。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1〕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2〕,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第一支?终身误】〔3〕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二支?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4〕?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三支?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5〕。

望家乡,路远山高〔6〕。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7〕,需要退步抽身早! 【第四支?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8〕。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命〔9〕,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第五支?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雄阔大宽宏量〔10〕,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慱得个地久天长〔11〕,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第六支?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12〕。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13〕。

好一似,无暇美玉〔14〕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第七支?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的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15〕。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第八支?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16〕。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香蕊多〔17〕!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18〕?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道说〔19〕,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第九支?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灵空〔20〕。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憖憖半世心〔21〕;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第十支?留馀庆】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22〕。

人生,济困扶贫。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23〕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第十一支?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24〕,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还可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第十二支?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25〕,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照应〔26〕。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27〕。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校记:〔1〕趁着这,三字为曲中衬字,原抄当作小字。

但此三字除甲戌本仍作衬字外,或被误为夹批(如戚序本),或被删去(如己卯、庚辰诸本)。

〔2〕“寂寞时”是甲戌本原文,其余各本均作“寂寥时”。

周汇本于各本歧异之处多从甲戌本,此处亦然。

但《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从各本作“寂寥时”。

按《韵略》:“寂寞,无声也。

寂寥,空也。

” 则似当从甲戌本。

〔3〕周汇本对每支曲标序号原从《红楼梦引子》起标第一支,则至《收尾?飞鸟各投林》共十四支,与警幻口称“十二支”不合。

故改从《终身误》标第一支,至《好事终》为第十二支,其余两支分标“引子”和“收尾”。

〔4〕“终虚化”,各本或作“虚化”,或作“须化”(周汇本同此),或作“虚话”,皆无大异,当以“虚化”最佳。

然新发现的卞藏本作“如何心事终许他”,余意十分不妥。

自“若说没奇缘”至“如何心事终须化”两句二十四字,假设句每与事实句句意相反。

若作“终许他”,则前后句意递进,于理不通。

〔5〕庚辰本原文。

甲戌、己卯、卞藏皆无“把”。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不据庚辰本补,似欠妥。

...

红楼梦好词好句好段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经典语句摘抄《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

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

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

没有诗的眼光与 “心光”是读不了的。

《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

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 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 自题一绝,脂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选自第一回 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假”、“有”、“无”字。

妙!)哲理诗的语言

?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选自第一回 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选自第一回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典故用语。

?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 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政治用语。

?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选自第二回 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见集俗语者。

此又更 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选自第二回 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选自第三回 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

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 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

)美人美语。

?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选自第五回 春梦歌 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选自第五回 警幻仙姑赋 )赞美女神。

? 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副册判词一首 , 脂批:却是咏菱妙句)指香菱。

?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选自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正册判词之三,脂批:好句!)写贾探春梦魂难度。

?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选自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正册判词之四)诗中有史湘云名。

隐晦写法

?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选自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正册判词之六,脂批:好句)恶人得志,望恩负义。

?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选自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正册判词之七,脂批:好句!)美女出家,无可奈何。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选自第五回红楼梦曲 枉凝眉)爱情悲剧。

?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遥。

(选自第五回红楼梦曲 恨无常)女人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选自第五回 红楼梦曲 聪明累,脂批:警拔之句)聪明反被聪明误。

画梁春尽落香尘。

(自第五回 红楼梦曲 好事终,脂批:六朝妙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选自第五回 红楼梦曲 飞鸟各投林 脂批:悲惨可畏)树倒猢狲散。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选自第十三回 一步行来错)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选自第十三回 梦秦氏赠言 ,脂批: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

) 好景不长,盛筵必散。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选自第十七回标题诗 豪华虽足羡,脂批:好诗,全是讽刺。

) 用语浅显而蕴意深刻。

?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选自第十七回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脂批:要紧,贴切水字。

恰极,工极!绮靡秀媚,香奁正体)句中无“水”字,水在诗境中。

?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选自第十七回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脂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

“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竹在诗境中。

?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选自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脂批:采《诗》颂圣最恰当。

采《风》采《雅》都恰当。

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用诗写景,不必写在字面上。

?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

(选自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脂批:实佳。

)意境清新。

:?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选自第十七回宝玉口语,脂批:未闻古人说此两句,却又似有者。

)借古喻今。

?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 文采风流,脂批:超...

红楼梦诗句解析

一、石头记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

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

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

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

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转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

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

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

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

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

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生活而归空幻虚无死亡。

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里是说空为别人忙碌。

四、警幻仙姑赋原文: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鬓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耀珠翠之的的兮,鸭绿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娥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行。

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琢;比美人之态度兮,风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其静若何,松立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池沼;其神若何,月衬寒江。

一一远惭西子,近惭王墙,生于何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译文:仿佛鸟儿刚离开柳林,又象蝴蝶新飞出花房。

只要美丽的仙子在那里一走动,院中树上鸟儿就露惊奇模样;她的脚步刚要到的时候,身影儿早已过了九曲回廊。

仙子的衣刚一飘啊,早闻到浓郁的兰麝芳香;荷花般的衣将要动啊,已听到环佩声叮叮当当。

脸上的笑窝象春桃啊,流云似的发髻装饰着翡翠;张的嘴辰彷佛樱桃啊,石榴子般的牙齿含着清香。

看那苗条而匀称的腰肢啊,颤摇摇象雪花飞舞微风回荡;和珠玉钗环的光彩相辉映的啊,是描眉的“鸭绿”贴额的“鹅黄”。

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啊,生气和高兴都是一样;在清水池旁浏涟玩赏啊,风吹衣带象要腾空飞扬。

蚕须般的眉儿将要皱起啊,似要说话而却又未语;象踏着莲花的脚步刚一挪动啊,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