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荡秋千



形容一个清纯少女荡秋千的诗句 1.《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2.《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宋

形容一个清纯少女荡秋千的诗句

1.《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宋代:晏几道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3.《蝶恋花·春景》宋代: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4.《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代: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蝶恋花·春暮》宋代:李冠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荡千秋”还是“荡秋千”

展开全部 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

最早称之为“千秋”。

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

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

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

跪求描写美女荡秋千的诗?

还是你啊?老样子哦【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 题 】:病中多雨逢寒食水国多阴常懒出,老夫饶病爱闲眠。

三旬卧度莺花月,一半春销风雨天。

薄暮何人吹(上咸下角)篥,新晴几处缚秋千。

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 题 】:东楼南望八韵不厌东南望,江楼对海门。

风涛生有信,天水合无痕。

(益鸟)带云帆动,鸥和雪翻浪。

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

日脚金波碎,峰头钿点繁。

送秋千里雁,报暝一声猿。

已豁烦襟闷,仍开病眼昏。

郡中登眺处,无胜此东轩。

【年代】:宋 【作者】:仇远 【 题 】:薄幸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悭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年代】:宋 【作者】:仇远 【 题 】:两同心踏青归后,小步西园。

翠袖薄、新篁难倚,绿窗润、弱絮轻黏。

春风急,暮雨凄然。

早听啼鹃。

忆昔几度湖边。

款曲花前。

约俊客、同倾凿落,看游女、同上秋千。

春无主,落日低烟。

芳草年年。

【年代】:宋 【作者】:仇远 【 题 】:西江月暗柳荒城叠鼓,小花静院深镫。

年年寒食可曾晴。

今夜晴犹未稳。

豆蔻梢头二月,杜鹃枝上三更。

春风知得此时情。

吹动秋千红影。

【年代】:宋 【作者】:储泳 【 题 】:齐天乐东风一夜吹寒食,枝头片红犹恋。

宿酒初醒,新吟未稳,凭久栏杆留暖。

将春买断。

恨苔径榆阶,翠钱难贯。

陌上秋千,相逢谁认旧时伴。

轻衫粉痕褪了,丝缘馀梦在,良宵偏短。

柳线经烟,莺梭织雾,一片旧愁新怨。

慵拈象管。

待寄与深情,难凭双燕。

不似杨花,解随人去远。

【年代】:宋 【作者】:杜安世 【 题 】:浪淘沙又是春暮。

落花飞絮。

子规啼尽断肠声,秋千庭院,红旗彩索,淡烟疏雨。

念念相思苦。

黛眉长聚。

碧池惊散睡鸳鸯,当初容易分飞去。

恨孤儿欢侣。

【年代】:宋 【作者】:杜安世 【 题 】:踏莎行闲院秋千,又还拆了。

绿苔遍地青春老。

画楼日晚燕归巢,红稀翠盛梅初小。

窈窕身轻,怎禁烦恼。

罗衣渐减怯风峭。

韶华好景想多才,厌厌只为书音少。

【年代】:宋 【作者】:杜安世 【 题 】:行香子黄金叶细,碧玉枝纤。

初暖日、当乍晴天。

武昌溪畔,於彭泽门前。

陶潜影,张绪态,两相牵。

数株堤面,几树桥边。

嫩垂条、絮荡轻绵。

长江舴艋,拂深院秋千。

寒食下,半和雨,半和烟。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 题 】:秦楼月/忆秦娥香罗薄。

带围宽尽无人觉。

无人觉。

东风日暮,一帘花落。

西园空锁秋千索。

帘垂帘卷闲池阁。

闲池阁。

黄昏香火,画楼吹角。

唐白居易病中多雨逢寒食(水国多阴常懒出) 唐白居易东楼南望八韵(不厌东南望) 宋仇远薄幸(眼波横秀) 宋仇远两同心(踏青归后) 宋仇远西江月(暗柳荒城叠鼓) 宋储泳齐天乐(东风一夜吹寒食) 宋杜安世浪淘沙(又是春暮) 宋杜安世踏莎行(闲院秋千) 宋杜安世行香子(黄金叶细) 宋范成大秦楼月/忆秦娥(香罗薄) 宋高观国兰陵王(洒虚阁) 宋高观国杏花天(远山学得修眉翠) 宋高观国夜合花(斑驳云开) 宋葛长庚沁园春十一首(吹面无寒) 宋韩淲菩萨蛮十六首(春来晴雨常相半) 宋韩淲月宫春(柳娇花妒燕莺喧) 宋韩玉卜算子(杨柳绿成阴) 宋韩玉且坐令(闲院落) 宋贺铸辨弦声/迎春乐(琼琼绝艺真无价) 宋贺铸凤栖梧/蝶恋花(挑菜踏青都过却) 宋贺铸忆仙姿/如梦令十一首(白纻春衫新制) 宋贺铸月先圆/好女儿(才色相怜) 宋贺铸晕眉山/踏莎行(镜晕眉山) 宋侯置渔家傲(过尽百花芳草满) 宋黄廷璹兰陵王(絮花弱) 宋黄廷璹齐天乐(十年汉上东风梦) 宋黄庭坚蓦山溪(朝来风日) 宋江开杏花天(谢娘庭院通芳径) 宋蒋捷绛都春(春愁怎画) 宋蒋捷柳梢青(学唱新腔) 宋蒋捷喜迁莺(游丝纤弱) 宋李处全蓦山溪(梨花过雨) 宋康与之风入松(画桥流水欲平阑) 宋康与之舞杨花(牡丹半坼初经雨) 宋李冠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宋李结浣溪沙(花圃萦回曲径通) 宋李莱老点绛唇(绿染春波) 宋李莱老浪淘沙(榆火换新烟) 宋李彭老木兰花慢(正千门系柳) 宋李彭老清平乐(合欢扇子) 宋李彭老祝英台近(杏花吹) 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李清照怨王孙/忆王孙(帝里春晚) 宋李元膺鹧鸪天(寂寞秋千两绣旗) 宋李曾伯水调歌头三五首(壁垒壮西塞) 宋刘辰翁兰陵王(送春去) 宋刘辰翁乌夜啼(何年似永和年) 宋刘辰翁虞美人十八首(花心定有何人捻) 宋刘辰翁摘红英(花朝月) 宋刘埙贺新郎(办著春游费) 宋柳永促拍满路花(香靥融春雪) 宋柳永斗百花(煦色韶光明媚) 宋柳永黄莺儿(煦色韶光明媚) 宋柳永抛球乐(晓来天气浓淡) 宋楼采二郎神(露床转玉) 宋楼采好事近(人去玉屏间) 宋楼采玉漏迟(絮花寒食路) 宋楼枎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 宋楼枎水龙吟(素蛾洗尽繁妆) 宋卢祖皋倦寻芳(香泥垒燕) 宋卢祖皋乌夜啼(漾暖纹波颭颭) 宋卢祖皋夜行船(暖入新...

“荡千秋”还是“荡秋千”

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

最早称之为“千秋”。

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

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

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

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

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我国北方就有了。

《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靴a”,均以“革”字为偏旁。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

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

《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

”(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

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

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

诗云: 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

/ 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 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

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

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

”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

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 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从以上描述荡秋千习俗的诗作中,我们便可窥见当时这种习俗的全民性。

也许人们对传统秋千玩腻了,寻求新花样,秋千习俗开始变化。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

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

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

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

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

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

“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有关秋千的诗句

《无题》唐.李商隐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的是一位聪明早慧的姑娘。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对少女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

从她八岁开始“偷照镜”写起,直到待字闺中,这么长一段生活经历,写的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

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浣溪沙》宋.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想得》唐.韩翃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