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庆祝北京诗词创刊三十周年



求郭沫若全部诗集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

求郭沫若全部诗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

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等诗歌。

被收入新教材年级语文21课。

[编辑本段]生平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产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

1928年自行脱党。

这时共产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37年回国后,周扬要他去延安,他拒绝;陈诚邀他去武汉,他“立即命驾”。

他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求吴稚晖介绍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

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

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

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

(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

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

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笔名 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

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五...

谁能谈谈郭沫若

一、一九五九年:灾难初年狂吹跃进、痛诋彭德怀一九五九年,大饥馑第一年。

二月四日,郭作《春暖花开》诗,调子明快,歌唱春天,如痴人说梦:“在社会主义的东风中,又看到春暖花开,敌人一天天的在烂下去,我们在好起来。

一九五九年一定要胜过一九五八年呵,胜利的东风一定要逐步地吹遍全世界!一九五九年的春天应该是十倍的春天,今年我们要迎接到祖国建设的十周年

请看呵,每一个人都在十倍地鼓足干劲,每行每业都希望能够有献礼火箭上天。

”“我们要使工业和农业的指标超额完成,我们要使科学和文艺尽可能放出卫星。

六亿五千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要保证:一九五九年要作出更大的更快的跃进!”(《长春集》)郭继续吹牛鼓气,“十倍地鼓足干劲”,要人们“有献礼火箭上天”“放出卫星”(当时“卫星”特指惊人数字、产量),一九五九年要有“更大的更快的跃进”。

他要人民保证,自问自答:“办得到吗?我们肯定地回答:一定办得到!”他甜蜜颂扬:“党的关心更和春风一样十倍地温暖呵,它叫人们要能够保证到睡好觉,吃饱饭”。

残酷现实粉碎了他的谎言。

大饥馑浓重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

郭却在歌颂党的英明、大跃进的干劲、五九年继续放卫星。

一九五九年七月二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准备吸取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教训,纠正左倾错误。

二十三日,彭德怀依据民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愤怒怨言和强烈呼声而给毛泽东的一封私人信件被毛印发,受到无理批判,会议转为反“右倾”,对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揭发批判。

这实际是对全国民意的严厉打击和压制,再次显示M氏倒行逆施行为。

在这场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郭沫若完全站在错误的M一边。

这年九月,大饥馑遍及全国(据韦君宜《思痛录》第八十二页说,“一九五九年,北京郊区已不断传来饿死人的消息”)。

郭歌颂“大广场”“大会堂”“博物馆”“民族宫”“军事馆”“北京站”等所谓“十大建筑”,诗中飘着“满苑松风天地香”,诗中响着“山呼万岁廿垓声”(意思是六亿五千万人各呼三声万岁),诗中狡辩:“谁云跃进非真实?轮奂首先看北京!”(见九月十四日作《十年建国增徽识》)这首诗,对彭德怀等人在庐山上对M的批评作出表态。

郭颂扬M,反驳彭对“大跃进”运动的批评。

九月十五日,郭参加M主持的文化界关于反右倾、鼓干劲、坚持总路线座谈会(见十六日《人民日报》);十九日作七律《三呼万岁》三首(三十日《人民日报》),拥护M祸国殃民路线、痛斥彭等正义之士,歌颂“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

颂“总路线”曰: “万岁高呼三举手,两番跃进再加鞭。

崖崖狂犬吠红日,…鸾凤颂碧天。

灿烂百花齐放蕊,十年建设胜千年”;颂“大跃进”曰:“万千公社翻禾浪,大小高炉涌铁泉。

化尽昆仑巅上雪,要将戈壁变良田”;颂“人民公社”曰:“一大二公岂可忘?创新宇宙控玄黄。

按劳分配权三级,乐业欢虞颂万章”(《诗词选》)。

他知道去年这“三面红旗”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灾难,知道中国出现怎样的大饥荒,知道国内众多反对和批评意见与呼声,却依然歌舞升平、高呼万岁,痛骂有政治勇气、为人民“鼓与呼”的人“狂犬吠红日”。

在此全国大饥馑之时,他高喊“跃进再加鞭”(欲置人民于死命么?),“百花齐放蕊”(五七年绞杀,何来百花?),“万千公社翻禾浪”(不见饿殍遍野?),“一大二公”(分光吃净、坐以待毙)。

九月二十一日,作《庆祝建国十周年》道:“破浪乘风齐跃进,排山倒海敢争先”(《诗词选》)。

九月二十五日,作《读好书》:“人间成乐园,生产水平高;务使生活资,按需不按劳”(《东风集》),在此大灾难之年,还在为国人画饼充饥,鼓吹“乐园”图景和不劳而获观念。

十月二十四日,写《歌颂群英大会》,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将开幕而“献出衷心的歌颂”:“向亲爱的党和毛主席捧献出心肝”“骀宕的东风把九天四海一律吹遍,请看呵,百花齐放的盛况真是空前!”“国内和国外尽管有一些吠尧桀犬,它们的狂吠只表现了它们的可怜。

帝国主义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右倾保守的霜雪怎敌得大火燎原?”“谁要否认大跃进,那是它瞎了两眼,太阳,不因盲人不见,而非灿烂在天!”(《东风集》)其诗低劣不用说,其人媚骨亦不必说,其对苦难现实的美化(“百花齐放的盛况真是空前”)以及对敢于为民请命、仗义直言的彭德怀等正义之士作的诬蔑,凸现郭的品质和为人。

二、一九六零年:民族大死难中欢唱“千秋庆岁丰”一九六零年,大饥馑第二年,哀鸿遍野,死亡剧增,百姓持续逃荒乞讨。

到这年七月,全国已经饿死二千万人。

其中,仅河南信阳地区饿死人数高达一百万人。

这个地区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人民公社”,两年后这个地区饿死人最多,发人深思(官吏谄上压下,为保第一之名而掠夺、压榨乃至批斗拷打百姓等等残暴行为愈发厉害)。

这一事实有力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充满着怎样的血腥和黑暗、暴力与欺骗。

在这大灾之年,各地官...

“风陵渡口初相遇”出自哪首诗?

这是出自金庸的小说作品《神雕侠侣》中的一首诗。

《神雕侠侣》是金庸1959年著作的武侠小说,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二部,现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

上承《射雕英雄传》,下接《倚天屠龙记》。

是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

另有,多种电视、电影和动画版的《神雕侠侣》。

金庸简介: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人,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作品脍炙人口。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98年,获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写作经历:1939年,金庸与同学共同编写了《献给投考初中者》的指导书,畅销内地,这本书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1942年秋,金庸进入《东南日报》(迁址福建南平)工作。

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去投诉被勒令退学,之后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

抗战胜利后,回到杭州做《东南日报》做记者。

1948年,金庸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并当翻译。

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起工作,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

1955年,金庸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并在同年以“金庸”为笔名拟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1959年,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中国的《泰晤士报》。

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

1972年,他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973年春,金庸应台湾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湾,并与蒋经国见面会谈。

1981年,英国政府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受其O.B.E勋衔。

之后,金庸数次回到内地,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金庸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

1988年,金庸与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结束了从政生涯。

同年在《明报》创办三十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明报企业上市,金庸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

1992年,将他的毕生心血《明报》集团卖给商人于品海,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

1993年两会期间赴北京访问,并获江泽民接见。

同年4月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更将明报集团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

1996年秋当“云松书舍”落成后,金庸改变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资兴建的书舍,现已成为杭州的新旅游景点。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

2003年3月,位于澳门新马路的文化会馆开设金庸图书馆,金庸亲临开幕并任荣誉顾问,馆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说。

2004年11月,受聘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随即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

2006年12月,完成剑桥大学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09年9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0年9月,金庸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以「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7年10月,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首部英译本于2018年由英国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出版。

作家矛盾概况

茅盾简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编辑本段]茅盾笔名 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刑风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蒲牢是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编辑本段]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

茅盾先生介绍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

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五卅运动...

茅盾的时代背景和那是的年代特点!

茅盾”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

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

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

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

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

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

庆祝宝鸡诗词学会三十华诞藏头诗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构建和谐社会, 存载着中华民族梦想, 飞向未来;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坚持科学发展, 彰显着盛世中国的风采, 绚丽世界; 三十年斗转星移, 三十年大江东去。

盛世中国 告诉你一个地球的惊喜; 盛世中国 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奇迹。

? 我想约你 行走在彩虹里, 那是青藏铁路 正在穿越世界屋脊; 那是西气东输 通向天际的呼吸。

那是杭州湾跨海大桥 衔接太平洋的蔚蓝色跑道; 那是三峡大坝 云蒸霞蔚的雄起; 那是南水北调 挥洒出的一行浪漫诗句。

我想约你 去新农村做客, 那里的土地 正翻种着时代的新绿; 如歌的田野 传唱着三农金曲。

连续增产增收的丰收锣鼓啊, 让城里打工的兄妹, 都想重新扶起耙犁, 去犁平城乡间千年的差距; 去快乐地拓展, 小康人家花团锦簇的新天地。

我想带你 走进新奠基的科技园区, 灿若繁星的高科技成果 让未来世界触手可及。

我想约你 去航天城探秘, 那里的航天人 正在聚精会神为我们筹划 下一个三十年 太空旅游的目的地。

我想约你去浦东新区, 站在亚洲第一高楼顶端 坐拥东海日出 云卷云舒。

我想约你去一趟高速公路, 三十年前零公里, 三十年后纵横南北东西。

我还想约你坐一次动车组, 朝发夕至的梦想 正在超越地球引力。

我还想约你去港澳旅行, 回归十年后的 紫荆花和金莲花 交相辉映香飘寰宇。

刚刚启动的 两岸大三通啊, 让亲情穿越台湾海峡, 直达同胞心里。

如果,如果你已经 走遍了当今中国, 那么,就请你坐下来 打开高清电视机。

要不,咱们就一起网上冲浪, 让神奇的宽带 和我们一起与世界同步呼吸。

? 三十年春华秋实, 三十年日新月异。

盛世中国 告诉你一个人间的传奇; 盛世中国 告诉你一个时代的瑰丽。

今天 我们同样要把 一份岁月的感动 送给荧屏前的你。

三十年时光荏苒的大潮, 改变了我们集体的命运; 捧起了地球村崭新的履历 盛世中国, 一步跨进未来的行列里。

我相信 只要是生活在 公元1978到2008纪元里的 各族中华儿女, 都会对这一路同行的四个字 改革开放 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永恒的感激。

这份记忆 是十三亿颗心跳 迸发出的幸福期冀; 这份感激 是十三亿双脚步 追逐梦想的火炬接力。

波澜壮阔的2008就要转身离去, 改革开放三十而立, 我们写下了最豪迈的诗句。

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 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 盛世中国 在扛起灾难的同时, 扛起了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奇迹。

试问, 成功举办奥运, 成功发射神七, 不正是在2008, 不正是在我们手中, 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圆梦之旅, 完成了企盼千年的问天壮举! 三十年波涛之上, 三十年征帆万里

盛世中国 告诉我们一个公开的秘密; 盛世中国 告诉我们一个永恒的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些最朴素的话语, 至今仍在引领我们创新世纪。

一个伟大时代变革的交响, 从此奏响了神圣的序曲。

勇于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三个代表的率先足迹践行真理。

这是一部由十三亿人 共同参与创作的春天进行曲, 和弦弹奏的科学发展观 再次融入青春中国的圆舞曲。

一幅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蓝图 向世界,向未来, 打开了盛世中国 锦绣河山,春光万里! 赞美你啊,辉煌三十年, 盛世中国,喷薄日出; 讴歌你啊,奋进三十年, 盛世中国,和平崛起。

我们要大声的朗诵, 盛世中国, 我们要大声的朗诵 盛世中国! 三十年沧海桑田, 三十年春潮不息。

中华民族 正行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 亿万中华儿女 正信心满怀,扬帆进击, 高歌迈向新的胜利! ------------------------------------ 这首,也超级棒哦~! 《我的祖国》 作者:秋酿醇酒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的祖国, 高山巍峨,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暮色苍茫, 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 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 洗刷百年污浊, 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