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花灯 诗词 唐代



和花灯有关的 诗词太多了,略举一二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

和花灯有关的 诗词

太多了,略举一二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关于花灯的诗词

太多了,略举一二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

描写元宵花灯的代表性诗词有哪些呢?

有关描写花灯的诗词有很多。

例如唐代苏味道在其《正月十五日夜》一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B音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该诗形象地描绘了唐代元宵之夜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元宵节的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的场景。

花灯作文300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搜集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

中秋节灯谜:清风拂面中秋夜 (猜:四字常用语一) 谜底: 发扬光大 【气象词语谜】 中秋月夜座谈会 (猜:气象用语一) 谜底: 明晚多云 【电脑词语谜】 中秋月饼 (猜:电脑名词一) 谜底: 节点 诗文谜】 时逢中秋产于沪 (猜:五言唐诗句一) 谜底: 海上生明月 诗文谜】 中秋过后又重阳 (猜:郑板桥诗句一) 谜底: 一节复一节 【诗文谜】 中秋国庆紧相连 (猜:郑板桥诗句一) 谜底: 一节复一节 【诗文谜】 中秋望月 (猜:《红楼梦》诗句一) 谜底: 时逢三五便团圆 中秋节诗词: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苏辙(宋代)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唐代)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白居易(唐代)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宋代)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唐代) - 《嫦娥》中秋节对联: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里明清光同普照 秋色正平分天开清旷域 人在大明宫两仪皆皎洁 四海倍澄明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素风冰壶明雪魄 银汉漾金波人逢大治无穷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海上蟾生情共寄 天边鸟倦念当归几处笙歌邀月老 万家糕饼乐中秋海畔骊龙珠复得 天心玉兔镜初磨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拱冰轮皓月丹霞明上下 狂歌劲舞乐团圆占得清秋一半好 趁将明月十分圆霓裳舞劲通明殿 玉女歌酣不夜城笙歌声里千家月 饵饼香中百岁心人影欢移花树下 蟾光高挂玉楼头叶落疏桐秋正丰 花开丛桂夜来香百年眷念波千叠 一片冰心月九垓月下有楼皆博饼 天涯无客不思家心随皓月同升起 血与沧波共漫流最是蟾精无贵贱 平分秋色到蓬瀛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桂花开际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玉窟为宫银汉无尘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月兔霜娥上方拱照 琼楼玉宇到处沾光端午节灯谜:1)人到三十山压顶,转身横竖受制约。

(打一节日) 答:端午。

(2)一下去了八十八,剩下小二遭火灾。

(打一节日食品) 答:粽子。

(3)寨前垄上押宝去东航。

(打一节日习俗) 答:赛龙舟。

(4)秋分后,春分前上下一起用水泡。

(打一节日饰物) 答:香囊。

(5)公事未办成,看似落汤鸡。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喝雄黄酒。

(6)重阳戴草帽,水边草上会诗圣。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菖蒲。

(7)是等重午那天结对风中去苏南。

(打一节日习俗用品) 答:艾草。

(8)潮退见日出,转眼至黄昏。

(打一节日地名) 答:汩罗江。

(9)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时能用有人砍,虽说不是刚和铁,浑身骨节压不弯。

(打一物) 答:竹子。

(10)身穿着蓑衣,肉儿香又甜,要脱去那蓑衣,就会手儿黏。

(打一节日食品) 答:粽子。

端午节诗词: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卢肇(唐代) -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宋代) - 《南乡子·端午》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宋代) - 《和端午》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汤显祖(明代) - 《午日处州禁竞渡》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 - 《浣溪沙·端午》端午节对联:1、千载招魂悲楚仕万人抚卷叹离骚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3、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长怀千古羞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7、我为他哭屈落水他为我辈壮升天8、不畏汨罗河水深甘冒东海浪涛激9、时逢端午思屈子每见龙舟想汨罗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重阳节灯谜: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 果实名 苹果2、“不妨风雨到重阳” 四字常言 有点过节3、秋到重阳人重聚 商品 香烟4、“待到重阳日” 古代科举名词 探花及第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四字礼貌用语 后会有期6、九月九,酿新酒 历法用语二 重阳,立春7、“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四字民俗 重阳登高8、重阳节前,门口邂逅 植物 芦荟9、“重阳泪落如珠” 2字劝慰词 节哀10、重阳时节与君逢 香港导演 王晶11、外出转眼重阳到 蔬菜名 萝卜12、重阳节登山,儿童节游泳 六字口语 上有老下有小提示:往下拉可看到重阳节灯谜的答案~重阳节灯谜答案:1、苹果2、有点过节3、香烟4、探花及第5、后会有期6、重阳,立春7、重阳登高8、芦荟9、节哀10、王晶11、萝卜12、上有老下有小重阳节诗词: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王勃(唐代) -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宋代)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苏洵(宋代) - 《九日和韩魏公》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元代) - 《折桂令·九日》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李清照(宋代) - 《行香子·天与秋光》重阳节对联:1. 拈菊欣忆旧; 抚幼励承先。

2. 观菊来瑞鹤; 绕膝戏玄孙。

3. 题糕惊僻字; 飞屐发豪情。

4. 避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5. 鼓琴仙度...

求关于除夕、春节或者元宵节的诗词(包括意思解释),越多越好,...

春节:1 《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这首五言律诗写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于他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3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4 《元日 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5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宵节:1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2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五夜观灯》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词之一,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

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4 《诗曰》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5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传说、古诗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有:食月饼、祭月、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儿、中秋宴俗、玩花灯、舞火龙、窃瓜祈子等。

中秋的古诗词很多,其中以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名人为代表:《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嫦娥》 (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包括被认为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的艾青也有写中秋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不论怎样,有关中秋的诗词习俗等都以“团圆”为主题,也许是因为嫦娥奔月的传说,不论应不应悔,她应该是渴望与后羿的相聚的,也许是元朝吃月饼反抗统治者,汉人的团结也是因为能有跟多时间与家人团聚吧。

毕竟中秋的月亮又团又圆,不是吗?

求!唐代所有节日习俗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

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

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灯节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

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

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相对应),又称为“元宵节”。

近代风俗要在这天夜里吃汤圆,故汤圆又称“元宵”。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处罚。

唯独到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这三天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竞相奔走,热闹非常。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欢》)。

当时有一种制作“灯轮”或“灯树”的风尚,如唐睿宗时期的一个元宵节,就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缠彩色丝绸,点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

一些皇亲贵戚也趁此时竞相夸富斗奇,制作大型“灯树”。

苏味道诗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灯树”。

在展览花灯的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在皇宫内,则是由宫女们表演大型歌舞“千门开锁万户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届时全国禁止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故名寒食。

寒食禁火的风俗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此禁专为介之推而设。

介之推不受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山,文公寻不着,便放火烧山以图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树不出而被焚。

以后于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全国风气。

唐代寒食日有严格的禁火令,违者受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寒食过后,宫内小儿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赏绢三匹、碗一口,然后派人将新火传送给各大臣,以示皇恩。

韩 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写的即是此景。

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饧)伴大麦粥、杏仁酪、枣面饼(之推蒸饼)、鸡蛋。

“鸡球饧粥屡开宴”。

讲究的人家还在鸡蛋上刻绘图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与寒食为同一天或后一天,后人由纪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为全国性的扫墓祭祖节日。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

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

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

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

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划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 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

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相传宫内在寒食日宫女也玩秋千,玄宗称其为“半仙之戏”,大约宫女们荡上荡下,彩带飘风,婉如仙女。

打球有两种,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马球,又名波罗球。

王建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都写的是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赐球并得赏钱的情况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

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

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

据《封氏闻见记》中,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

关于马球运动,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除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

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

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长安还盛行斗鸡,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细致地描述了斗鸡场面: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种风俗在唐代相续不断。

武则天时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也有“莺...

描写节日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万,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端午被荣恩。

(端午)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七夕)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七夕) 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中唐诗人韩翃描写寒食节下都城长安春光盎然的著名诗歌

冬至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七夕 细看成阴近久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重阳

关于“欢庆”的古诗词有哪些?

nbsp,繁光远缀天,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星桥铁锁开、拜年明代、十五夜观灯 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名纸朝来满敝庐,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4,马蹄下尘土飞扬。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京城取消了夜禁,一面高唱《梅花落》。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一面走,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

春社结束 1: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3、正月十五夜 唐代,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来映九枝前,门扇半开。

夕阳西沉。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5,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丰收在望。

牲畜圈里猪肥鸡壮。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社日 唐代;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家家扶得醉人归?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2、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行歌尽落梅,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