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秋兴陆游诗词鉴赏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阐释诗歌的核心要素.解答本题时要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 ,天地狭窄无容人之处,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疲病交加,无处施展抱负.“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一句流露出一种愁容,无人赏识,内心极为愤懑.(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从不角度,如表达方式、思想内容、情感表达、观点评价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重点阐述其核心内涵,从尾句的“占”“系”可以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尾句中的情景句入手分析可得运用了以景结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将“明朝烟雨”拟人化了,并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沧桑感、苍凉感和人生短暂的空虚感相交织的凄怆意绪.答案:(1)①因醉后独倚高阁,天地狭小、国家残败、偏安一隅而愁.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感叹无奈愁苦于国家在战争中的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②因年迈多病而愁.中年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③因报国无门,无人赏识而愁.诗人虽深经百战,却不得重用.④因国家战火不断而愁.诗人深夜无眠,战争中的画角声声不断,不禁无奈悲苦.(2)尾联运用虚写、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想象未来江岸边梧桐烟雨,自己只能坐拥丹枫孤舟垂钓.借想象烟雨梧桐、丹枫垂钓的景象,表达了无奈于报国无门、无人赏识、山河破碎的归隐之情.

求陆游的《鹧鸪天》诗歌赏析答案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作鉴赏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太祖孝惠后族孙。

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

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

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

崇宁初以宣议郎通判泗州,迁宣德郎,改判太平州。

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

宣和元年(1119)致仕。

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今,词章著有《应湖遗老集》九卷。

曾自编词集为《东山乐府》,未言卷数,今存者名《东山词》。

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写闺情柔思,也多感伤时事之作。

秋波媚·陆游 诗词鉴赏

一、《秋波媚》陆游鉴赏: 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

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紧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兴”。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作品简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官至宝官阁待制。

晚年居山阴。

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关于秋的诗词或散文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崛淼拇ゾ酢Iń值脑谑饔跋乱徽笊ê螅?彝辽狭粝吕吹囊惶跆跎ㄖ愕乃课疲?雌鹄醇染醯孟改澹?志醯们逑校?币馐断虏⑶一咕醯糜械愣?淠??湃怂?档奈嗤┮灰抖?煜轮?锏囊O耄?笤家簿驮谡庑┥钌虻牡胤健?nbsp;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

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陆游的诗词 鉴赏

陆游的词最爱他的《钗头凤》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上片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把整个场面全部写下来,所以只选取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只选取了一两个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

“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

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和谐的色彩感。

“东风恶”几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心情。

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到这里突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冲破词人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宣泄下来。

“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

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当它狂吹乱扫的时候,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说它“恶”。

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

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

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美满姻缘被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

这不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吗?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感情极为沉痛。

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吗?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读者来噙,来品味。

这一层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下片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也分为两层。

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

“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时相逢的背景。

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

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的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此时的她,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憔悴了,消瘦了。

“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象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象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啊!不然,怎么会消瘦呢?写容颜形貌的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很常用的手法,但是瘦则瘦矣,何故又在其间加一个“空”字呢?“使君自有妇,罗敷亦有夫。

”(《古诗。

陌上桑》)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不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吗?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了出来。

“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

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泪流满面吗?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更感人。

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见其伤心之甚。

上片第二层写词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里写唐氏时却改变了手法,只写了她容颜体态的变化和她痛苦的心情由于这一层所写的都是词人眼中看出的,所以又具有了“一时双情俱至”的艺术效果。

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而且深于言。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

“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

不是么?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

象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不是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么?词人自己的心境,不也象“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么?一笔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

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

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

一杜甫诗词(秋兴)原诗译文赏析

杜甫的《秋兴》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的组诗《秋兴》中的第一首

“秋兴”就是秋天的感兴;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常勾起人们的伤感。

这组《秋兴》是杜甫晚年困居三峡入口处的夔州时所作,这时他思念故乡故国的心情是沉重的,眼中的三峡秋色也自然是沉郁的—— 霜露染红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之间笼罩着一片萧森之气。

举目长江、波浪翻滚,放眼远山、阴云密布,这时不禁想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眼前的菊花已经开过两回,远处的孤舟仿佛正维系着一颗思乡之心。

萧瑟秋风令人寒意顿生,暮色降临,白帝城上传来阵阵捣衣声…… 说到这里,我们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三峡秋色图。

大家知道,秋天的景物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复杂的;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

秋意萧条,勾人阵阵惆怅。

同样的景物,因为心情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杜牧看到秋天的红叶,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他眼中的红叶显然是明快的。

而杜甫眼中的红叶就不是这样的了—— “玉露凋伤枫树林”。

这一片枫树红叶是凋零的、受伤的,而且是被晶莹泠冽的霜露凋伤的,这里呈现的是浓重而又有些暗淡的色彩,这里散发着忧郁而又有些衰残的美感。

锤炼出如此美丽的诗句开篇可谓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营造出全诗的氛围。

接下来便是峡间风云、江上波浪、丛菊、孤舟、寒衣……,萧瑟的意象不断叠加,最后引出全诗的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昏暗的暮色之中,白帝城中又隐约传来令人心碎的阵阵捣衣声,这又是一句精心锤炼的诗句,如此悲凉之声与开头那一片忧郁的红叶首尾呼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美感和无尽的余味。

...

秋兴陆游(蓬蒿门巷绝经过)全诗

展开全部 陆游的《秋兴》(蓬蒿门巷绝经过)具体原文如下: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翻译: 头上几乎长满萧萧的白发,回到故乡已整整三个秋天。

醉酒后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大宋的天地变得越来越窄;中年以后我常常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

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明天早上我要去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

这首诗写于1183年八月,早在此前,淳熙五年,也就是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后被任命,淳熙七年(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

...

《秋兴》【宋】陆游

陆游是个高产作家,仅以秋兴为题目的诗就有十几首。

这是他晚年的作品,是壮志未酬后的遗憾之语。

这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告诉人们,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

与他在《枕上作》诗中写的情绪是一样的:“犹有少年风味在, 吴笺著句写清愁。

”具体看参考资料吧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浣溪沙.和无咎韵》 懒向沙头醉二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群行.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 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 殷勤留客.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豆叶黄》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渔父》 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这些可以了吗?还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