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郭沫若旧体诗词



郁达夫 早期 旧体诗有哪些代表谈郁达夫旧体诗的意境美 内容提要:郁达夫一向以小说闻名于世,其实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旧体诗清新、流畅、意境深远、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脍炙人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给

郁达夫 早期 旧体诗有哪些代表

谈郁达夫旧体诗的意境美 内容提要:郁达夫一向以小说闻名于世,其实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旧体诗清新、流畅、意境深远、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脍炙人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本文拟从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意境论的角度对郁达夫旧体诗的意境美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和品味,将其旧体诗的意境规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时伤世的忧愤美、执着于爱情的缠绵美、爱国憎敌的悲壮美。

关键词:意境、和谐、感时伤世、忧愤、缠绵、爱国、悲壮 以小说著称于世的郁达夫,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自称旧诗于他“性情最适宜”: ①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歌

这些旧体诗脍炙人口,艺术成就很高,在国内外评价不菲。

郭沫若在《郁达夫诗词抄?序》里说:“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还要好。

”夏衍曾说:“在新文艺作家写的旧体诗中,我认为鲁迅、郁达夫和田汉可称三绝。

”; ②汪静之曾评论:“达夫诗琳琅满目,近代诗人无出其者……”; ③并曾对其家人言“郁达夫是天才,他的诗无人能比”。

日本著名汉学家服部担风对郁达夫的诗有“风骚勿主年犹少,仙佛才兼古亦稀”之评。

郁达夫旧体诗之所以享誉如此之高,固然如郭沫若所说:“这些诗大都是经心之作,可作为自传,亦可以作为诗史。

”; ⑤更为重要的是郁达夫“把自己的感伤凝结成了诗词文章,为时代、为自己作了忠实的记录⑥”同时创造了丰富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意境美。

竟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认识的核心和基础。

郁达夫在《谈诗》中谈到:“旧诗的一种意境,就是古人说得很渺茫的所谓“香象渡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那一种弦外之音,司空表圣的《二十四诗品》所赞扬的,大抵是这一方面。

如冲澹,如沉着,如典雅高洁,如含蓄,如疏野清奇,如委曲飘逸,流动之类的神趣……” ⑺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诗境,其实是诗的风格类型,不同于今天所谈的的意境。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兴趣”以禅喻诗,把意境说得很玄奥。

此外诸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谈到的“意象”,胡应麟《诗薮》所说的“兴象”,王夫之《姜斋诗话》名曰:“情景”;⑻对意境这个词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内涵却大致如一。

后王国维把境界创造分为“造境”和“写境”,并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成为意境论者的集大成者,“王静安标举‘境界’二字,似较赅括。

”; ⑼从而使中国意境论得以建立,成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学的重要范畴。

前人对意境的阐述既丰富又似乎纷繁复杂,然而究竟何为意境?简言之,“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所以“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⑽这话虽是对词而言,对诗亦然。

郁达夫的旧体诗正是以在意境的营造上见功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情景交融、情理形神和谐统一的,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有诗味的艺术世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时伤世的忧愤美、执着于爱情的缠绵美、爱国憎敌的悲壮美正象四幅形神和谐的艺术画卷,在诗词艺术的长河中闪放着异彩。

下面笔者试从意境的角度对郁达夫旧体诗上述四种美作一番探求和体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把情景交融作为意境或境界的基本要求。

而郁达夫的旧体诗正是自觉遵循这一基本要求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艺术精品。

而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时尤其体现了这一基本要求。

中和之美是贯穿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共同的审美理念。

⑾郁达夫旧体诗的中和之美则表现在涉及到人和自然的问题时,即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郁达夫也曾在《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坦言:“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喜欢调和本能的发展

”; ⑿况且“从小对大自然的迷恋,已经成为少年郁达夫的一种天性” ⒀这从郁达夫自传《我的梦,我的青春》中那个少年经常漫步在富春江边,攀登在颧山涯壁,吐纳着清新的口气,望着远处绿草和清江,就会不由得入了梦一样,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也可得到佐证。

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的形象与人的某种特性、某种心情和谐融合,以至在作品中,作者笔下客观描绘景物、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特质,意象与情绪融汇为一,主体与客体融汇为一。

⒁通俗说来就是内情和外景的水乳交融,构成一幅幅充满作者强烈主观感情的图画。

由此熔铸意境时,往往通过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的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倾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感情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

正如谢榛所说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

郭沫若主要历史著作有什么

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译书目《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

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民国著名旧体诗诗人有哪些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

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

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

"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

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

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

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

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已经有人贴过了: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

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

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

"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

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

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

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

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展开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

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著作书目《女神》(诗集)1921,泰东《三叶集》(散文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星空》(诗集)1923,泰东《聂莹》(剧本)1925,光华《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瓶》(诗集)1927,创造社《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沫若书信集》1933,泰东《豕谛》(历史小说)1936,不二书店《北伐途次》(散文)lQ37,潮锋出版社《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虎符》(剧本)1942,群益《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孔雀胆》(剧本)1943。

群益《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波》(散文集)1945,群益《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少年时代》(自传)...

郭沫若写天上的街时的时代背景

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

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

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

中国古诗词的内容

打油诗解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

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

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

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

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

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

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

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道地的下里巴人。

但她面对苏东坡逃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

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

”“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

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

这真是强人所难。

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

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

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

如1927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

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

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

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

”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

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鲁迅还写过一首白话版的打油诗,模仿汉朝张衡的名作《四愁诗》,讽刺当时白话诗歌泛滥一时的失恋诗: 我的失恋——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的打油诗,如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民谣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

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

”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

陈毅外长写了《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这是针对美帝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

七十年代,“文革”动乱中,许世友将军写了《莫猖狂》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

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

”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邓小平同志的决心。

1974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狱中,模仿清代《剃头》诗写了《整人》诗:“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揭示了“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整人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说明这些蓄意“整人者”绝没有好下场,觉醒了的人们也将“整其人”,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文革”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迫害致死的阿英同志时,写了《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

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

”发泄了对“四人帮”残害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龙 成的《新好了歌》...

对比郭沫若、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分析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的爱国新诗继承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传统题材,并赋予这些共时性的基本内容以新的光彩与活力,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充了新的时代内容.另外,三诗人的爱国诗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三诗人有各自的思想情感方式,因此他们爱国诗所反映的内容各有侧重,即使是同一题材的内容也各有其不同的着眼点与意蕴. 艾青诗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艾青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的。

这样的描述是来自生活的,但同时又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简直可以把她看作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

作者在描述“大堰河”的命运时,所强调的依然是她的平凡性与普遍性:不仅她的欢乐是平凡的,就是她的苦难也是平凡的,普遍的。

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

这样,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与纠结)。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艾青的诗的宣言书: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他(她)们的生命存在。

在以后的诗里,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

于是,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乞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诗人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复活的土地》)。

随着历史的前进,诗人终于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云从东方来,天下雨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雨洒着冀中平原”,“到处都淋着雨水,到处都好像在笑”(《春雨》)。

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

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

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

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

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

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

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彷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

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的时代的来临:“...

郭沫若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品艺术特色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

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

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

"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

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

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

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

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