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经史子集诗词歌赋



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经史子集,诗词歌赋

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书》、《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如《乐府诗集》、《古诗集》、《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诗词歌赋 指诗词文章的四种形式

作文

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六回:“最妙是古今书史无所不通,做出来的诗词歌赋直欲压倒古人

”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君子之交》:“形容才子不是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吗?”

国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联成语

陌上桑《汉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如何评价《小窗幽记》这本书?

陈继儒(1558年—1639年) , 字仲醇, 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人。

明万历至崇祯时期著名的诗文作家、书画家。

青年时曾两赴乡试, 不中,二十九岁焚弃儒衣冠,绝意仕进,隐于山中,辞谢征召,纵情山水,杜门著述,布衣终老。

陈继儒作为晚明山人领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影响极大。

他经历丰富,思想博杂,是诗人、散文家、书画家、评点家,同时也是大山人、大名士,和有名的畅销书编纂家、出版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术会稗官、雅玩清赏,无所不晓,是多才多艺,修养全面的通才,亦有“山中宰相” 之誉。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事、养生的格言小品集。

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 法、倩”十二卷。

每卷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借以突出了眉公的人生十二字处事原则。

该小品集字字珠玑,句句美玉。

文章别具一格,以微小观大智,于谐趣见真知。

最为可贵的是, 在《小窗幽记》中还处处体现着独特的生活情趣, 读来让人觉得自然生动,颇具美好的小资气息。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代表性地反映了他的文化

单从内容上来说,《小窗幽记》可谓是一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人生格言文集。

它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对当代人的人格培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在立德方面,立足于大学生来说,现如今有的大学生奉行完美主义,事事力争尽善尽美,甚至因此产生争强好胜、嫉贤妒能之心。

可是否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人?“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如果把自己的处境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较,那么自然会感到知足,反之,则会处于痛苦之中。

眉公在《小窗幽记》给这类大学生的启发便是:消除攀比、平衡心态。

而在修身方面,《小窗幽记》阐述的是:一方面,面对纷纷扰扰、灯红酒绿的界要懂得“己情不可纵,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在纷乱的外界环境中要持“淡泊之守”。

“豪杰向简淡中求”,一个人要想成为豪杰,总是要经历千辛万苦, 要学会简朴平淡。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 要想做到具有意气激昂的气节和高人一筹的见解,须摒除心浮气躁、畏难怯苦。

另一方面,修身还得做到“以学问摄其躁”。

同样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现在很多在校的大学生虽然才智英敏,但大多数不能沉下心来学习。

《小窗幽记》告诉我们要能“多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 ;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把沉默少言当成一种可贵的姿态,把著书立说当作富足,能够将高洁的清名当作车,将华美的文赋当作肉,汲取的是精神食粮,收获的是精神财富,这是一种人生求学的态度。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而大学又是社会的缩影,大学里有着太多的追求和喧闹,若心地浮躁便极易迷茫空虚、浑浑噩噩。

单就“六艺”而言,有两个说法:(一)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般说是(二)礼、乐、射、御、书、数。

出题人就是很无聊希望你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我们的语文丢失了什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06月23日 09:53 2006年的高考硝烟已渐次消散。

对於中国大陆的950万考生来说,人生的一次大拼搏已告结束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宜人的初夏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

但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仍会成为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持续受到公众的评议。

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从而接触到大量上世纪前半叶及台湾地区有关母语教育的相关资料,对照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若干套语文高考试题,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谈一些看法。

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著这样一些低劣的的语言材料,那我们如何能测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 为了便於说明起见,这里仍以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首先,笔者以为,语文试卷与其他学科的试卷不同,用来出卷的语言材料应该文质兼美,即应该反映出汉语本身的特质和美。

出题者不能随便从哪本书中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或者随便从哪篇文章中拎出一段话来出题,更不宜使用报纸语言。

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缺乏汉语的典范性,更缺乏汉语的美和生命力。

可是,很遗憾,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大量充斥著这样一些语言。

请看第I卷第4题: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

__,__,承载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著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笔者看了足足5分钟,也没看出眉目。

耐著性子再仔细拜读,终於发现是这段文字本身的问题: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本来就无须那麽多话来表达,难怪判断不出答案

心里不禁替考生暗暗叫苦。

笔者后来在网上找到的“正确答案”是“C”。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就是阅读题中的“科技文阅读”。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

今年全国卷选了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

由於篇幅关系,笔者无法照引全文。

总之,全篇充斥著数字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

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

笔者真不知道出题者本人是否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个题型,一个孩子从高中二年级暑假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究竟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的是什麽?当然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

现在,虽然名义上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取得了高考自行命题资格,可是,在出题思路上,各省市均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的创新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卷子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

我不禁要问,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麽?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引向逻辑分析的死胡同,还是阅读、背诵、涵咏的正道?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麽? 由此,笔者联想到上世纪前半叶的国文教育及台湾地区国文教育现状。

“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

搜寻有关资料,“国文”这个名称,最早见於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和《中学国文读本》。

而此前,即1906年,则叫做《中国文学教科书》。

这可以说是早期中学“语文课”的雏形,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母语教育独立设科。

回过头我们可以看看海峡的另一边——台湾。

虽然历史造成了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阻隔,但台湾一直沿袭了“国文”的称谓。

当下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

前者与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相似,后两者则大陆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台湾地区的中学国文教材不收外国翻译作品

而大陆的语文教材,以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平均每册约有3~4篇。

那麽,从“国文”到“语文”,一字之差意味著什麽? 在笔者看来,“国文”本身暗含著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

“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

我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签名寄语,家长应该怎么寄语?

抓住全国文明城市为中心,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2.以我为中心,突出我的作用,我能为城市干什么。

3.签名寄语要用词准确,朗朗上口。

4.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乐于创新。

1.简介:全国文明城市:简称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中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

2.寄语:寄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ì yǔ。

意为所传的话语,有时也指寄托希望的话语。

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

出自《渔家傲·寄仲高》。

3..寄语示范:创绿环保,创美家园;创倡低碳,创节能源;创行礼仪,创建文明;创先争优,创出成绩;创正新风,创造和谐;创扬国学,创新博学;创富生活,创强中国!厚德重信讲理想,爱国爱党有信仰。

弘扬正气人心向,执政为民谱华章。

华夏文明后人继,传统美德放光芒。

民族复兴共奋斗,和谐中国奔前方!!和谐世界和为贵,共生共容竞风采。

如日中天正当时,大开大放竞风采。

睦邻友好四邻安,兄弟情怀国安泰。

千古兄弟千古情,千古兄弟千古爱。

勤学得智,诚实得信。

慈怀得仁,忠贞得义。

行善得道,勤俭得美。

尽职得志,奉献得乐。

真诚得爱,济困得心。

宽容得礼,敬老得福。

品德之美,温暖他人;心灵之美,冰清玉洁;和谐之美,民族团结;生态之美,低碳减排;日子之美,小康幸福;短信之美,爱心传递;文明最美,因你而行!华夏经典共传承,和谐社会讲文明。

弘扬传统树正气,神州劲吹廉洁风。

乐于奉献三冬暖,大爱无疆冰雪融。

伟大复兴新征程,世界瞩目中国红!!关爱,驱散阴霾,重现明媚阳光

热情,驱逐寒冷,温暖孤独心房。

友善,驱去冷漠,双手紧紧拥抱。

文明,凝聚力量,绽放无限光彩。

讲文明,树新风,无怨无悔永追求。

人为本,德为先,任重道远分党忧。

四有人,精气神,立足岗位优秀

乐助人,做好人,真诚奉献创一流。

经史子集千万言,诗词歌赋美名传。

继承发扬任在肩,我辈儿女记心间。

继承发扬不懈怠,旧曲新词谱新篇。

更有才俊多坚韧,中华经典代代传。

兢兢业业做工作,闲话滥话不多说。

为人热忱不冷漠,关心别人没有错。

为人诚信增友谊,谨言慎行好声誉。

修身律己齐努力,生活事业甜如蜜。

乐善好施,慷慨解囊。

勤俭朴素,珍惜食粮;互敬互爱,相谦一丈。

戌边卫国,寸土不让;爱护同胞,宽宏大量。

面对列强,奋起抵抗;弘扬文明,中华自强!...

学习国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国学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你可以去看看国学大师翟鸿燊老是的讲座_国学启蒙课教学试步0、关于国学和国学启蒙1、国学的范围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自序:这个书目是我答应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个人拟的。

他们都是将要往外国留学的少年。

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

所以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

他先是列了100多部书,后经要求删了又删,说下面这些书就不能省了:《书目答问》《法华经》《左传》《中国人名大辞典》《阿弥陀经》《文选》《九种纪事本末》《坛经》《乐府诗集》《中国哲学史大纲》《宋元学案》《全唐诗》《老子》《明儒学案》《宋诗钞》《四书》《王临川集》《宋六十家词》《墨子间诂》《朱子年谱》《元曲选一百种》《荀子集注》《王文成公全书》《宋元戏曲史》《韩非子》《清代学术概论》《缀白裘》《淮南鸿烈集解》《章实斋年谱》《水浒传》《周礼》《崔东壁遗书》《西游记》《论衡》《新学伪经考》《儒林外史》《佛遗教经》《诗集传》《红楼梦》总而言之,“国学”应该包括中国数千年沿传的优秀文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对联成语、琴棋书画、民歌民谣以及稍后进口的溶入这条长河中的印度佛教和西方文化。

2、我所理解的国学启蒙1)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及其奇妙组合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2)引导学生入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大雅之门,乐意并努力自找门路“登堂入室”。

3)启发引导学生崇拜文化,去浮躁,趋平静。

4)帮助学生完成早期(十三岁前)文化积淀,以利终身。

5)尽可能多地培养一些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的“小君子”。

一、国学启蒙课的意义1、“成匠”与“成名”、 成“家”凡是被称作“家”的,绝大多数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钱三强、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张大千、黄永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能做匠,就算机缘际会,匠中的能工巧匠可能会成名甚至红极一时,但也还是匠。

匠求技,家求道,庄子借庖丁的嘴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说的就是这区别。

2、国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关于“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国学中的诸子思想都是有独到之处的哲学思想,它能培养人的人文综合素质。

素质好的人还怕考试或竞赛?3、国学治本而非治标“不是教你治病的,是告诉你怎么才不生病的。

”国学启蒙不是教孩子近期考高分的,而是帮助孩子一生站高处的。

二、国学启蒙课教些什么(每周四课时,每学期安排15周共60课时)一年级:增广贤文 朱子家训 弟子规 三字经 神话寓言典故40则(原文) 幼学琼林 历代诗60首 成语600个 常用字字理30个二年级:名贤集 千字文 龙文鞭影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山海经 训蒙骈句历代诗词120首 成语900个 押韵及平仄常识 常用字字理60个三年级:易经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记 百喻经 历代诗词120首 成语900个 笠翁对韵 对联常识 常用字字理90个四年级:鬼谷子 孙子 墨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历代诗词120首 成语900个 诗词格律常识 字族60组五年级: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史记(本记、世家及列传节选) 资治通鉴(故事原文) 宋后名人传记(原文节选) 历代诗词120首 成语900个 字族60组六年级:论衡 梦溪笔谈 徐霞客游记 本草纲目(节选) 人间词话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 历代赋30篇 历代诗词120首 成语900个三、目前国学启蒙课的基本状况背“孩子们,跟我念!”装装样子,摇头晃脑穿古装之类;装排场,配古乐、百十人齐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总比不学好,但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的成长会慢慢理解和感悟”?背景和条件变了:交通、玩法、负担、规矩。

所以《吕氏春秋?察今》中说:世易时移,不跟着变只会闹笑话。

四、我们是这样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的“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

” 讲——尽量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和社会现实,深入浅出。

问1:“学而时习之”怎么会“不亦说(悦)乎”?复习多枯燥啊!答:我读过好几遍《西游记》第一遍觉得好玩,第二遍发现怎么许多妖怪都和神佛菩萨有关?第三遍发现原来玉皇大帝是会派猴子去看管桃子的大领导……你们说值得“说(悦)”吗?……问2: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值得“乐”?回答低年级学生:有小朋友老远来陪你讨论作业,进行口语对话,比赛背诗词,值不值得“乐”?回答中年级学生:学习交流是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你会一个题,他会一个题,他教你你教他,每人就会两个题,不像换铅笔两人一交换还是每人只有一支笔。

回答高年级学生:学而无友,孤陋寡闻。

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君子”指的是有涵养有知识的人。

回答低年级学生:一个你也会回答的问题,老师不叫你回答而叫别人回答了,你也不计较,你就是个小君子。

回答中年级学生:学校挑选人去参加某项比赛,这本是你的强项却没选上你,你也不生气,你就是个君子。

回答高年级学生:怀才不遇的...

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

蘅芜素馨---------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梦阑珊 岁月如梭,有若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红楼一梦已看尽几世风雨飘摇。

解不开是离恨苦,道不尽是红楼梦,且不说那草木前盟缘未尽,今生魂断情难销,也不论那封建末世社会态,家族兴衰成败史……单是一个薛宝钗,就引得后人太多太多的话语 山中高士晶莹雪 睿藻仙才淑仪风 ---------封建淑女的典型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统治阶级眼中的完人,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的风范。

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贞淑娴静品格端方;沉着冷静,遇事清醒;行为豁达,宽以待人;不轻视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严。

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弘毅宽厚,清平和允。

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贤良淑德于一身,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宝钗是不会深得恩宠,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基本要求,宝钗品格端方、谨言慎行,举止闲雅,针黹精熟,集贤淑于一身。

在她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贞静为主,女工居次,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

她不仅以此为律,还常常用之规范别人,用心良苦。

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

宝钗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体现出一种长者般的风度。

她善良真诚、细致体贴,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一片欢声笑语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觉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失语,兰言解疑痴,这旨在保护黛玉免受谤议的从旁点拨,让黛玉深为感激,那一番女子“识礼守分”“得重于才”的说教,更是让黛玉心下叹服。

黛玉起初对宝钗是怀有敌意的,总认为她“待人极好”是“有心藏奸”。

宝钗的善解人意和虚怀若谷,最终感动了黛玉,使其自觉错怪了她,进而与之尽释前嫌,互剖金兰之语,“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个名门淑媛必须的美德,被宝钗诠释得淋漓尽致。

对于别人的攻击,不到实在忍无可忍,她都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

黛玉曾心怀敌意,屡次拿话刻薄,宝钗总是装没听见,不与计较。

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

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宽容大度、大事化小,这般气度,也只有大家闺秀才得如此(83回)。

宝钗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

为寡母分忧解劳,是恭顺良孝的宝钗十分着意的。

呆霸王薛蟠调情遭苦打之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

沉着冷静、是非分明、通情达理的宝钗忙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就这样被宝钗化解在只言片语之间了(47回)。

再如薛蟠偶外出作买卖,薛姨妈犹豫不决,与宝钗商议,宝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熨贴了母亲的不安。

由此看来,宝钗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军师,许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经过了她的冷静点拨而得以妥善解决。

宝钗理财治家,通晓庶务也是高人一等。

与凤姐的干练泼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宝钗理家则是威而不露,从时而发,她深谙“幸于始者怠其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满意的方案,“小惠全大体”,顺乎时势,合乎人心,众人心服口服,熙凤也暗自佩服。

宝钗不仅是“四德”皆备,而且才识过人。

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学问自是十分扎实颇见功底。

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甚至于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

除此之外,她的画论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薛宝钗入都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具备了封建社会女子最完备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出路。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6488522

李清照500字左右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分析林黛玉、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

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

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

在色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

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

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

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

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

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

”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

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

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

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

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

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

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

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

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

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

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

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

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凌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拼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

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 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

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

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

让人如何不爱她。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碧落凡尘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

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

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

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

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

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

关于李清照的资料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条件。

李清照之所以成为一个杰出的女词人,其天赋条件固然十分重要,但家庭的薰陶和教养,犹如种子对于土壤、阳光和雨露的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历史为李清照提供的是一个文化空气甚浓的书香门第,一个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的家庭环境。

据她后来的回忆:"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说明她的父祖之辈都生于山东,并曾在今济南一带住过。

也表明她的祖父和父亲虽然地位不很高,但学识渊博,名望很高,拥有不少门生。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

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专权,打击元佑党人,这时他正"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

(《宋史?李格非传》)崇宁5年大赦,党人再度叙用,他也终得"与监庙差遣"。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24卷)。

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史载他考进士前,"有司方以诗赋取士",他不以此为敲门砖,却"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宋史?李格非传》)。

在郓州作教授时,郡守怜其贫寒,想让他兼任其它官职,以便增加一些薪俸,却被他婉言谢绝。

做广信军通判时,他曾把一个宣传迷信、蛊惑百姓的道士重责数十大板,然后驱逐出境。

可见,他是一位能够为人民做些好事的官吏。

李格非是一位博通经史之学的学者。

他的经史著述见载于《宋史?艺文志》中的,有《礼记精义》16卷,《史传辨志》5卷。

此外,还有《永洛城记》一卷,《洛阳名园记。

》一卷等。

《洛阳名园记》中记洛阳名园19处,记述翔实,行文简洁,富于诗意,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它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记事,文中还寓有兴亡之感、讽谕之旨。

特别是全书结尾所指出的:"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手一已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

"含李格非对皇帝王公荒淫奢糜生活的批评。

当时徽宗赵佶仿照杭州凤凰山,在东京营建了周围10余里,峰高90尺的万岁山。

北宋的名公巨卿在西京洛阳、东京汴梁也大都辟有地域广阔的花园以供享乐。

李格非还对他们敲起了警钟:"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他的警告,统治者没有听进去,但他的警言,却被历史所证实了。

果然没过多久,金人就入侵中原,洛阳名园付之一炬了。

李格非还是一位文学家。

他的诗歌和散文都不错,尤以散文为佳。

元?元年,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学士之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后四学士"。

李格非的诗词修养也很高,其才思敏捷,文笔酣畅,纵横恣肆,气魄宏大。

可惜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文艺思想却有所记载。

他提出"诚著"二字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诚著",就是诗文要有真情实感,要像从心里掏出来的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字字如肺肝出"。

他鉴赏古人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在晋代人的诗文中他最推崇刘伶的《酒德领》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因为这两位都是以狂放不羁、傲视一切著称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敢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而李格非的文风和生活态度,都与他们有相通之处。

李清照还有一位颇有文化素养的母亲。

她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

亦善文,工词翰。

在封建时代,她给李清照树立的,决不仅是三从四德的规范,在诗词创作方面,一定会给女儿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生长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