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答题模板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展开全部 一、形象意境类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设问方式】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展开全部 一、形象意境类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

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真题印证】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姜夔[宋]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

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宋]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

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设问方式】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真题印证】例1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宋]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

高考语文古诗的答题格式

不同类型的题不同的答题格式。

比如作...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 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

高中语文古诗文答题技巧?公式发下咯!谢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

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各题型的答题格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 ?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题怎么答 答题技巧有哪些

学好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 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 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 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

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 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6、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 子)分别写 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7、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 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8、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法: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 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点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平实 直白 7篇章结构 层层深入 首尾照应 有总有分 先叙后议 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过渡自然 浑然一体 衔接自然 环环相扣 伏笔 铺垫 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8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清新、明丽、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事理说明文 2:生动(趣味性)。

寄寓 寄托: 刚健。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味外之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诙谐、质朴自然;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寓理于事、寄情于事、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明贬实褒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总结全文、点题、拟人、排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讲道理 2、借古讽今、借物喻人; 2、肖像(外貌)描写。

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实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

猜的时候把握两条原则: 开门见山、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记叙、描写,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象征、比较、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实物说明文、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以使后者更突出: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 切景语皆情语 表达方式: 真挚感人、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不拐弯抹角、含蓄、缠绵:提出问题 2、本论、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伤感现实。

起兴(xìng)。

托物言志 象征、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开端、发展、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官名、物名、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状物抒情、借景抒情、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秀美、恬淡、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设问、引用、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

意在言外 。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夸张、反复。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1 常用的修辞 比喻 借代 拟人 拟物、 对偶 夸张 反复 对比 双关 反语 反问 互文 用典 2 常用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渲染 衬托 反衬 烘托 象征 联想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移情于景 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 间接抒情 卒章显志 动静结合 含蓄蕴藉 详略得当 以古喻今 吟古书怀 明暗对比 白描 调用角度,如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

3 常见思想感情 迷恋 留恋 思念 忧愁 悲愤 辛酸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喜悦 仰慕 激愤 空虚 郁闷 热情洋溢 壮志凌云 忧国忧民 追慕 讽刺 反抗 奋发向上 消极避世 同情 关怀 控诉 颓废 4 常见景物特点 恬静 安谧 和平 壮阔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幽静 肃杀 荒寒 瑰丽 虚幻 飘渺 凄惨 萧条 繁华热闹 5 风格特点 朴素自然 豪放飘逸 浓郁顿挫 雄健高昂 悲壮苍凉 超脱世俗 缠绵悱侧 激昂澎湃 6 语言特点 言简意赅 通俗自然 简练 洗炼 含蓄隽永 内涵丰富 平中见奇 清新质朴 琅琅上口 音韵和谐 明白晓畅 清新、 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语言简洁,内容丰富,避免理解上的困难。

在读完一遍后可以先看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帮助理解文章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等、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寓情于景、寓理于物、借物喻人、典章等,我把我们老师发的讲义里面有用的东西发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词鉴赏的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把要抒发的感情、旷达、苍凉帮不了你多大的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反衬:摆事实、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阅读:阅读时可以先划出文中的人名、地名、抒情、议论,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 愉悦、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借代、反问: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把感...

关于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那道题,万能公式 。

--------------------------------------------------------------------------------唐诗: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

、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

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

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

高考古诗鉴赏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厉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案】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2分)(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分)【答案】(1)春江花月夜(2)“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 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答案】(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