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莲座观世音诗词



观世音菩萨对联/观世音菩萨对联1.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2.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真一堂祀观音菩萨)3.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空大

观世音菩萨对联/观世音菩萨对联

1.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2.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真一堂祀观音菩萨)3.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云南昆明铁峰庵观音寺)4.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金菊农题杭州西湖白衣殿)5.大小并融,素昔心愿;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正门)6.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台 /湾/嘉/义县大士爷庙)7.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8.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集唐代李颀诗句题北京阜成门外黄庄显应寺殿)9.不生不灭拯饥渴,救苦救难发慈悲。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楹)宝藏岩祀观世音菩萨)10.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11.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

(观音菩萨画像通用)12.石璧云天观自在,潭华水月见如来。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13.甘露常流功德海,香云遥映普陀山。

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观音殿)14.生面自别开,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写出;随声以显应,千寻峭壁,大士从何处飞来?(云南永胜县东壶山观音箐)15.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16.西方自在,法界皆春。

(高/雄/县阿莲乡超峰寺观音殿)17.西天有路谁人过?南海无桥唯我行。

家庭观音佛龛)18.西天法界通台地,南海慈航济淡江。

(台/湾/新/竹市法莲寺观音佛祖殿)19.西江月色千秋偃,南海潮音万古同。

(台/南/县茅港尾观音寺)20.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问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东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普绫题甘肃兰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观音堂)21.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

(浙江杭州灵峰寺)22.地接竹龛,声通南海;寺开莲座,人引西天。

(台/湾/桃/园大溪镇观音寺)23.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

(浙江省南海普陀县普陀山观音)24.竹林法水澴潆,灵源洋溢通南海;山寺慈云纠缦,瑞气氤氲接普陀。

(郑奎璧题林口竹林寺正门)25.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广东广州市观音山)26.即色即空,观慈悲相,吾无隐尔;是万是一,具手眼人,自成辩之。

(浙江德清山慈相寺)西平遥亦有此)27.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清代叶赫实诚题浙江省普陀县普陀山紫竹林潮音洞)28.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法净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29.佛法无边超苦海,众生有愿渡慈航。

(台/北/市景美观音阁)30.佛法无边传祖道,观空有色听世音。

(台/湾/高/雄/阿莲乡超峰寺)31.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台/湾/台/南/观音亭)此亭建于清代道光六年(一八二六)。

32.法演圆音,普化大千世界;华严妙相,展开万亿金身。

(台/南/市法华街法华寺天王殿)33.法相本西天,聊现尊严钟港北;慈航羁南海,时因普济渡瀛东。

(郑川流题/台/南/慈荫寺)34.法相法云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护法;观音观自在,水上鸥,花间露,作如是观。

(台/湾/台/南竹溪寺)35.直指见心,慈云塔现如来金粟眼前,七宝庄严参佛相;回头是岸,甘露泉在大士白莲座后,一瓶清净悟禅机。

(吴鸿昌题江西赣州光孝寺)36.迎面见青山,看三千世界,露路崎岖,平地有风波,借端慈航登觉岸;江心澄皓月,听八百梵音,霜钟清澈,诸天留因果,应从苦海识菩提。

安徽怀宁迎江寺)37.苦海同提登彼岸,慈航遍渡泽恩波。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正殿内柱)38.南海绿竹千年翠,西方莲花九品香。

(高/雄/佛光山庆祝开山三十周年,春节平安灯法会,观世音菩萨花灯)横披:“普施甘露”。

39.泡影乾坤,妆成宝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清代乾隆皇帝题宣武区陶然亭观音大士祠)40.香阁峙中峰,静观自在;慈灯航彼岸,耿若常明。

(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碧云寺)41.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

(北京雍和宫大街喇嘛庙)42.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佛何称士?须知儒释有同源。

江苏省南京燕子矶观音阁)43.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士可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汪尚东题安徽黄山观音寺)44.若不回头,谁替汝救苦救难?倘能转意,何须我大慈大悲?(台/湾/云/林县古坑乡慈光寺)45.祥云霭霭来南海,甘露湛湛润炎方。

(台/湾/澎/湖/马公镇观音亭)46 问大士缘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

(广东南海县大士庙)47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唐代韩愈)48 瓶中杨柳绿;座下莲花香。

(台/湾/台/南清水寺)49 泉声妙听广长舌;山色常留清净身。

(张东墅题湖南观音...

描写观音菩萨的句子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

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

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

《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

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

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

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鱼篮观音:手提竹篮,或反手提鱼之像。

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

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顾,在林中削篾编篮。

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因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起来。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

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智擒了红孩儿。

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

...

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

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

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

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

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

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

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

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

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

展开全部 [诗词]韩国古诗的渊源 爬爬书库在古代韩国,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它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任公职为国效劳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的尺度。

对待诗的这种态度产生了某些有趣的后果。

首先,诗往往以“我”为中心,往往是一种自由。

这种主观传统到了造诣不够深厚的人手里会格于一些严格的规则而落于俗套,但是到了大诗人手里就能让读者以诗人的感受中发现他自己的感受,因此也是所有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具体而至于普遍的。

这确实是好诗的标志。

第二,诗具有一种渗透性的朝超脱方向运动的特点。

这反映了自由与解脱的佛教传统,也反映了在渴望秩序与管束的同时也追求终极智慧的儒教传统。

佛教和儒教对韩国文学的所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高丽王朝时代,即“汉诗”(用汉文写作诗)发展成熟的时期,佛教居主要地位。

在朝鲜王朝时代,即“时调”和“歌辞”这两种据认为最能表达韩国人的感情的通俗文学形式达到全盛发展的时期,则一直是儒教居主要地位。

人格修养是这两个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所向往的超脱的人与儒教所向往的圣贤之士的基础是相同的。

第三,诗往往是即兴赋诗的:游寺庙、会朋友、喜迎春天的到来、接受一瓮馈赠的酒。

对一个具体事件触景生情便引起了诗兴。

第四,诗人往往对自然持独特的态度。

诗人看自然是概念化的。

对自然的赞赏导致冥想,进而由冥想而陶醉,不是为有形的美,而是为精神的美而陶醉。

诗人看到的并不是这一座山或者山的这一个部分,也不是这一朵花或者花的这一片花瓣。

他看到了山的普遍本质,花的普遍本质。

这种态度主要是象征主义的,重点始终放在内心世界的景物上。

至今这依然是韩国传统的核心。

韩国初期的诗由两个方面组成:祭祀歌和作为劳作时的号子而唱的歌。

这些歌全都伴随有音乐舞蹈

可惜的是,在汉字传统以前韩国尚未无书写系统

汉字的传入约在二世纪,虽然确切年代尚未考证出来。

汉字传入后在韩国上层人士中间迅速推广应用,终于形成了“汉诗”传统。

“汉诗”是用汉文写成的诗,遵守中文韵律的所有规则,只是写作的诗人是韩国人。

这一传统中的第一位佼佼者是新罗的崔致远(857-?)。

新罗时代形成了一种用汉字记录韩国语语音的系统,称为“吏读”。

由于这一发展,人们才得以把通俗的“乡歌”记录下来。

“乡歌”盛行于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初期,保存至今未佚失的有25首。

高丽王朝期间,“长歌”取代了“乡歌”。

“长歌”分化为两种体裁:用汉字记录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景化体歌”;口头相传的、短小玲珑的民间歌谣“俗谣”。

“俗谣”意为粗俗或普通,从这个名称可看出执持儒家标准的人对这种体裁的文学不以为然。

但是,这些短小的诗歌是精巧、细腻的。

到高丽王朝中期的李奎报(1168-1241)开始写“汉诗”的时候,韩国诗的格式已经完全定型。

李奎报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色采,多半是对诗人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的戏剧性写照。

他先描述外部世界的景物?一座寺庙、一个驿站、一家客店?然后便进入内心的境界

他的诗很短,而且如歌一般,并富有启示性。

这些诗描写他自己在刹那间受到的启迪。

在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水面上出现比较的波澜的时刻,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那也许是职务上有了什么问题,或者子女或妻子有什么事;也许是游寺庙或者访友;也许是愁事,也许是乐事。

无论是什么事,总与诗人自己密切有关。

“汉诗”是传统从新罗时代开始兴起,历经高丽和朝鲜时代始终不衰,产生了许多优秀诗人。

17世纪诗人郑的一首四行诗代表了这个传统的顶峰时期。

诗写道: 远滩影绰约, 疑是一白鹭; 长空风萧萧, 江上渐日暮。

“汉诗”所引起的感触与“时调”大不一样。

这种感情上的差异可能产生于这个事实:“汉诗”是用中国文字,即文学和官场的语言写的,“时调”则是用韩字,即本土和普通人的语言写的。

总之,“时调”甚至比“汉诗”更接近生活、更个人化。

诗人要在3行、45个音节这么小的范围内介绍并刻划出一个形象,借以说出他本人的体验。

在诗人同他的主题之间不容有任何间隔。

“时调”这个词最先见诸申光洙(1712-1775)的笔记。

申光洙的笔记里说,“时调唱”(歌)始于当时著名歌手李世春。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音乐而不是歌词,所以“时调”一词看来是“时节歌谣”?即合乎时令季节的通俗歌曲?的简称。

如今所说的“时调”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是为了使传统诗歌形式与当时已开始从西方涌来并席卷文学舞台的新体诗、自由诗等分清界限。

关于“时调”的起源,学者们至今尚在辩论。

论点很多,有的说是新罗时代的“乡歌”或者从中国明代传入的佛教歌的发展,有的说是在把中国的诗译成韩文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形式,有的说是从高丽王朝的“短歌”发展而来,也有的说这是一种可以上溯到古代萨满教的吟唱的形式。

一个事实给解开“时调”的历史之谜增加了困难,这就是,韩字是直到1446年才创造的,因此在这个日期以前所写的”时调“要么就是原来用汉文记录,直到后来才译成?或者说重新译回?韩语,要么就是从一开始就...

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展开全部 颂涵虚洞(唐)独孤筠高树猿啼乱水声,寻幽不觉洞中行。

骊龙宿处云常暗,羽客归时路自明。

别后已迷丹灶火,回来犹认玉童名。

从今已去朝金阙,便觉人间五百生。

题莲华洞(唐)独孤筠路回千曲绕芝田,羽客相携访谪仙。

石窦嵌空唯有迹,灵龛隐轸莫知年。

来居洞里长无死,不出人间自有天。

更欲不眠吟至晓,恐惊龙动起愁烟。

游通元观(唐)胡常侍山崖古洞出尘寰,问讯真人得纵观。

丹熟已随仙鹤去,鼎深惟有老龙蟠。

铁船过海源流远,玉柱擎天星斗寒。

劈破莓苔认诗句,录归传作画图看。

砚山行(宋)黄庭坚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

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

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旌幡里。

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

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

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

居民山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

凿砺磨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

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

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

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

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

时陈三日酒倾醇,祓祝山神神莫鄙。

悬崖立处觉魂飞,终日有无难指拟。

不知造化有何心,融结之功存妙理。

不为金玉资天功,时与文章成里美。

自从元祐献朝贡,至今人求不曾止。

研工得此赡朝餐,寒谷欣欣生暗喜。

愿从此砚镇相随,带入朝廷扬大义。

写开胸臆化为霖,还与空山救枯死。

龙尾砚歌(宋)苏轼黄琮白璧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

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净几清无尘。

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

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

愿从苏子老东坡,仁者不用生平别。

题福山洗心泉(宋)胡侃岩根石溜自涓涓,一见尘劳顿洒然。

惟有开山老尊宿,无心可说亦无泉。

徐虞部以龙尾石邀余品笔(宋)蔡襄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

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 城。

题卿云洞(宋)张大直个中别是一乾坤,蔼蔼祥云拥洞门。

天柱遥知锁金阙,绛桥仍想接昆仑。

仙人幻出珊瑚木,玉女装成锦绣墩。

石室霜台更奇绝,桃源从此不须论。

又行浙岭路中(宋)权邦彦一抹冷云遮半岭,千重古木满岩隈。

山深林合失昏昼,路转溪回迷去来。

鹰隼翻空何事击,猿猱缘壁为谁哀?此行步步山寮界,归雁诗图相对开。

芙蓉岭(宋)朱松幽泉端为谁,放溜杂琴筑。

山深春未老,泛泛浪蕊馥。

娟娟菖蒲花,可玩不可触。

灵根盘翠崖,老作蛇蚓蹙。

褰裳踏下流,濯此尘土足。

何当饵香节,净洗心眼肉。

余功到方书,万卷不再读。

岁晚穷名山,灵苗纵穿劚。

对月思故山夜景(宋)朱熹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

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舟泊山溪(宋)朱熹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处,鶗鸠两山相对鸣。

题朱绯塘(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过五岭(宋)汪藻蜀道如天世路稀,那知五岭与云齐。

登临直上凌霄去,仰视何妨稳步跻。

仁杰思亲聊税驾,王尊念国欲鞭蹄。

往还勿谓兹山险,更有无穷万丈溪。

题晦庵亭二首(宋)马廷鸾其一翁书河汉明,人文快宣朗。

翁名嵩岱高,在在足标榜。

其二紫阳阙里居,朱塘今泗洙。

谁其董仲舒,复此修吾书。

题桃溪十景(宋)滕塛石门孤月一轮冰,峭壁飞泉瀑布声。

碧井曲池春水冽,金山万卷晓云轻。

桃花流水松壝雪,岸柳垂阴芳桂荣。

犹记河阳花县好,山门此景亦天成。

九日登方山(宋)滕璘知君夙昔爱登山,特地相携上峻峦。

岂但登高如杜牧,故应访旧忆朱宽。

凝眸直欲小东鲁,振袂如将近广寒。

幸有酒樽供笑语,不愁归路十分难。

砚歌(宋)汪宗臣娲炼补天余此石,织女支机留不得。

中涵元精外直方,太真捧出花栏北。

声价百倍重金銮,玉蟾呵露星斗寒。

翠蛟彩霓落吾手,同文四海回春澜。

凤咮鸲眼俱下座,五纬聚奎际其可。

清风明月任消磨,一片刚肠犹是我。

花桥(宋)岳飞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

十年争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

题齐山翠微亭(宋)岳飞经年尘土满征衣,赢得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观未足,马蹄催送月明归。

青罗洞(宋)张舜臣峰峦缥缈倚青云,古往今来事可询。

歙地洞中名已旧,唐贤石上墨犹新。

烟霞解锁无尘迹,花药能留不老春。

公出桃源本仙裔,清游宁惜驻雕轮。

咏星垣八景(元)胡炳文 其一锦屏春色方山峨峨万山丛,红红紫紫开东风。

谁遣罘罳倚半空,为嫌下界尘埃蒙。

提起韶华千万叠,移来蜀城眩奇绝。

千工百巧花自如,万古一机天不裂。

其二绣水秋波星源沄沄从此来,迤俪湾北势欲回。

水面无风自成豰,星溪此观何奇哉。

化工妙手无不露,刺破练溪能几步。

世间儿女巧已多,楼头针线月中度。

其三龙井晓云华光殿东泉有灵,下穴空洞神功冥。

当时忽见苍虬精,年年箫鼓来相迎。

五风十雨今年好,灵物不要人祈祷。

非烟非霞腾清晨,五色祥光焕晴昊。

其...

求纪晓岚诗词歌赋和名句

“蹀躞骄骢”绝句四首 蹀躞骄骢看杏花, 樱桃会后暂还家, 烟波一片孤帆影, 便是仙人贯月查。

放眼澄江万里秋, 飘然一叶似渔舟, 谁知水驿停桡处, 楼上珠帘总上钩。

推篷看唱采菱歌, 十八王郞衣锦过, 游女无须频掷果, 从来丹桂近嫦娥。

(借用罗海东语,非其本意也) 莲烛携来照洞房, 宫袍新染麝兰香, 得看天际归舟画, 应悟箜篌字两行。

诗后有跋: “芝轩殿撰及第后,给假归娶,以《秋帆归兴图》索题,此玉堂佳话,世不数见者也。

然画中之景与本事颇不相应,融贯为难。

余老景荒疏,益不能着语,勉成四绝,姑以博粲云尔。

河间纪昀题并识。

” “白头萧散”绝句一首 白头萧散老尚书, 还踏香尘从玉舆, 自笑行装先载笔, 词林习气未全除。

诗后署曰: “癸亥重九前三日观弈道人戏题,时年八十。

” 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

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纪晓岚藏铜雀瓦砚 —王敏之 “铜雀瓦砚”,略呈银锭形,纵30厘米,厚4厘米,黑灰色,陶质坚密细腻,砚面中部以下设有倒“凹”字形墨池。

砚额硕大,满刻题铭,铭文为一首七言长诗。

诗文隶书,十九行,三十一句,计二百一十八字,这是纪晓岚藏砚中镌铭字数最多的一方,为1954年保定刘秀臣先生所捐献,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铜雀砚铭为《阅微草堂砚谱》所遗者,现录全文如下: 铜雀台址颓无遗, 何乃剩瓦多如斯。

文人例有嗜奇癖, 心知其妄姑自欺。

齐征鲁鼎甘受赝, 宋珍燕石恒遭嗤, 西邻迂叟旧蓄此, 宝如商鬲周尊彝。

饥来持以易斗粟, 强置之去不得辞。

背文凸起建安字。

额镌坡谷诸铭词。

平生雅不信古物, 时或启椟先颦眉。

他时偶尔取一试, 觉与笔墨颇相宜。

惜其本质原不恶, 俗工强使生疮痍。

急呼奴子具励石, 阶前交手相磨治。

莹然顿见真面目, 对之方觉心神怡。

友朋骤见骇且笑, 谓如方竹加圆规。

三国距今二十载, 胡桃油事谁见之? 况为陶家日作伪, 实非出自漳河湄。

诸公莫笑杀风景, 太学石鼓吾犹疑。

嘻!太学石鼓吾犹疑。

此铭虽长,但颇值玩味。

铭文先说古物作伪与甘受伪欺之人古有之,继而叙述此砚之来由,与纪氏本人“雅不信古物”之态度。

从中似可使人领悟:古今作伪欺人者太多,为人不可不慎。

砚额长诗已收入《纪文达公遗集·诗集》卷十。

此砚经专家鉴定,并非真正铜雀台瓦,但确是纪晓岚遗物。

不过其砚铭,却是由他人代笔写的。

铜雀台瓦,由于历代文人争相歌颂,使得身份大增,正因为如此,早在宋朝就已有仿制的赝品。

王安石《铜雀台诗》:“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诧虚名动世人。

”王安石感叹,世人因慕虚名,以致花费重金收藏的铜雀台瓦砚却多半是赝品。

纪晓岚就没有这么痴绝,他收藏器物很富有理性,而非一味搜古猎奇,沽名钓誉。

他在考虑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该器物的实用性。

他对“得一宋砚,虽滑不受墨,亦宝若球图;得一汉印,虽谬不成文,亦珍逾珠璧”的鉴赏家,大不以为然。

面对这方又有“建安字”,又有“坡谷铭”的瓦砚,纪晓岚没有被唬住。

“平生雅不信古物”的他,始终认为“瓦能宜墨,即中砚材,何必汉未央宫,魏铜雀台?”所以才有被朋友们笑作是“方竹加圆规”的杀风景,不止这一回。

《阅微草堂砚谱》载有一砚,砚铭云:“石庵自江南还,以唐子西砚见赠。

子西铭灼然依托,砚则真宋石也。

砻而净之,庶不致以铭损砚。

”由此亦可见纪晓岚高超的鉴赏水平。

当然,他对石鼓文的怀疑当否,却应另当别论。

砚额题诗左侧,有行书“石庵鉴赏,嘉庆戊午六月”,右侧有隶书“梦禅珍藏于闻妙龛”刻跋。

石庵,即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同山东诸城人。

纪晓岚乡试座师刘统勋之子。

乾隆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

著名书法家,尤善小楷,与当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纪晓岚与刘墉关系极为密切。

“嘉庆戊午”,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

梦禅,即瑛宝,字梦禅,号闲庵,姓拜都氏,满洲正白旗,大学士永贵长子。

曾官笔帖式,三十岁以疾辞归,以诗歌笔墨自娱,与刘墉为文字交。

另见徐珂《清稗类钞·鉴赏》录有“无锡王莼农(蕴章)孝廉藏铜雀瓦砚,长一尺有半,宽八寸,其背书隐起产‘建安十五年造’六隶字,甚清劲,明郭无敬大书‘玉质金声’四字于上,并有铭……”又有《张叔未藏王铎铭铜雀瓦砚》:“真铜雀台瓦,世不多有。

嘉庆庚午年初夏,张叔未得王文安铭铜雀瓦砚于松江肆中。

质极莹润,盖滤泥为之。

上有王铎小楷书铭跋二,撰书刻俱精,可定也。

”看来铜雀瓦砚真伪皆有,不过,真者寥寥,伪者比比也。

观音菩萨与地藏菩萨那个大?

展开全部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 湾湾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1、南无号圆通名自在 观音如来 广发弘誓愿2、南无一念心无挂碍 观音如来 常居南海愿3、南无住娑婆幽冥界 观音如来 寻声救苦愿4、南无降邪魔除妖怪 观音如来 能除危险愿5、南无清净瓶垂杨柳 观音如来 甘露洒心愿6、南无大慈悲能喜舍 观音如来 常行平等愿7、南无昼夜巡无损坏 观音如来 誓灭三涂愿8、南无望南岳勤礼拜 观音如来 枷锁解脱愿9、南无造法船游苦海 观音如来 度尽众生愿10、南无前幢幡后宝盖 观音如来 接引西方愿11、南无无量寿佛境界 观音如来 弥陀受记愿12、南无端严身无比赛 观音如来 果修十二愿【圣号释意】观世音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

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又称观音菩萨。

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样,被称为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

]3.《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的新译,最有名也最通用的,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

但是,《心经》自古以来,共有七种汉文译本,玄奘属于第二译,初译则出于罗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

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

例如:1.是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恶鬼邪妖,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

2.是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

3.是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饮,他和他所骑的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到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儿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

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 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

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

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

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谓观世音即时时都在观照着世间受苦受难的众生,一旦称诵其名,便立刻前往解救。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

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

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

急求一首描述喝茶情景的诗词?

饮茶(一) 一杯碧螺春,贮我二月春。

二月春似柳,袅袅柔情风。

相思杯中满,春愁梦中轻。

新醅绿醴酒,芳菲沁盒摹? 饮茶(二) 黄山峰尖,屯溪水清。

奇松月下风露蒸,怪石岩边云烟生。

轩辕遗尘今犹在, 观音徽音时可听。

三四年前到天都,采来莲蕊沏清茗。

壶里风景名山小, 一撮一抿天地倾。

长生何必倚丹砂,人生自由自在悟道心。

描写“布达拉宫”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描写“布达拉宫”的诗词: 《1》 白宫红殿湛蓝天,盖世高原气万千 竺法渐传三界远, 盛音近绕佛堂前。

《2》 住在布达拉宫 , 我叫持明仓央嘉措。

住在山下拉萨, 我是浪子宕增旺波。

——仓央嘉措 《3》 如果,我在今生遇见你 。

我们一起匍匐在布达拉宫 ,祈祷前世不再五百次的回眸 ,而是今生不离不弃的相守。

——胡杨《如果,我在今生遇见你》布达拉宫的历史: 1.布达拉宫,由西藏吐蕃王朝最伟大的藏王松赞干布,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始建,最初的名称为颇章玛尔布赤子,即红山上的宫殿,共有房屋1000间,是当时西藏政府的统治中心,这座宫殿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于九世纪末,随着吐蕃王朝的消亡而被毁,最终只有两间房屋圣观音殿、法王洞保留了下来。

现在的布达拉宫由五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645年重建,历时三年建成白宫,时隔42年后,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多年后,摄政王第悉﹒桑杰嘉措主持修建了红宫,布达拉宫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后来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在白宫顶部原有的西日光殿东面,加建了东日光殿,完成了布达拉宫跨越几百年的修建历程。

2.文物: 布达拉宫内珍贵文物无数,主要有佛像、壁画、唐卡、灵塔、佛教器物及室内装修等,宫内有红、黄、绿、蓝等各种色彩搭配,富丽堂皇,气派至极。

布达拉宫内的珍宝约有几十万件,其中以圣观音殿里的天然形成的檀香木圣观音最为珍贵,圣观音像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一起,被称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

3.周边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其周边不足3公里的范围内,有大昭寺、小昭寺、下密寺、八廓街、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西藏图书馆等景观,就布达拉宫附近而言,前有布达拉宫广场,后有龙王潭公园,西南边有药王山,可以说布达拉宫周边真是景点林立。

...

23.怎样描述观音菩萨形象的?

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圣观音”,亦称“正观音”。

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观音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或锦裙。

健美的面庞和体态,体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融合。

除了“圣观音”外,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

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

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

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

《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

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

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

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鱼篮观音:手提竹篮,或反手提鱼之像。

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

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顾,在林中削篾编篮。

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介绍她:“┉┉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因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与百姓的距离近了起来。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

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智擒了红孩儿。

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

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是符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