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感受诗词的魅力200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

感受诗词的魅力200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

诗词的魅力

古曰:“诗言志”。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

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

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

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古典文学的好处与魅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不会帮你赚得经济上的东西 ,可能也不会看过了书,学过了这些文学也不大可能立刻就使你的生活有多少改变,但是请相信,艺术的熏陶是无价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与精神状态。

中国是诗词王国。

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

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的真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

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

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诗词。

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

”这首诗描写得简明扼要,但却抒写“不尽”,留有余味,制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

类似的还有元稹的《行宫》中的“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时的语句含蓄地写出了宫女青春已去,闲坐谈论往事的幽怨之情,体现了含蓄的意境美。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则表现出一种情高韵远的意境美,作者运用自身感官,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细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

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带给读者的是动态传神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探索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种类繁多的风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的构成者,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大致有雄浑、婉约、典雅和平淡四类。

雄浑风格的诗词饱含着炽烈的感情,写景叙事,极排比铺陈之能事,布局运笔变化多端,充满着强烈气势。

如杜甫《画鹰》、《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豪放是指豪迈放纵的风格,具有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

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

悲慨是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悲凉苍劲的美。

如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约类。

婉约是一种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艺术风格。

它具有细而柔,细而曲的特点。

如钱起的《归雁》,作者通过咏雁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创造出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

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抒情之线绵邈悠远,细节安排幽婉缜密。

词中婉约类风格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均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可以将细致幽婉,绵邈悠远的“缜密”,造诣超妙,耐人寻味的“超诣”,委婉曲折,欲露还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笔意含蓄的“沉着”,归婉约类。

典雅风格的诗词高雅脱俗,表达的感情真挚。

其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和诗写了早朝前、中、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

作者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再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赠孟浩然》,王维的《山居秋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风格的诗词表达的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无间。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

诗词的魅力

古曰:“诗言志”。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

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

诗词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

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

古典文学的好处与魅力是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不会帮你赚得经济上的东西 ,可能也不会看过了书,学过了这些文学也不大可能立刻就使你的生活有多少改变,但是请相信,艺术的熏陶是无价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与精神状态。

中国是诗词王国。

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

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的真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

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

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诗词。

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

”这首诗描写得简明扼要,但却抒写“不尽”,留有余味,制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

类似的还有元稹的《行宫》中的“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时的语句含蓄地写出了宫女青春已去,闲坐谈论往事的幽怨之情,体现了含蓄的意境美。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则表现出一种情高韵远的意境美,作者运用自身感官,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细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

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

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带给读者的是动态传神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探索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种类繁多的风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的构成者,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大致有雄浑、婉约、典雅和平淡四类。

雄浑风格的诗词饱含着炽烈的感情,写景叙事,极排比铺陈之能事,布局运笔变化多端,充满着强烈气势。

如杜甫《画鹰》、《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豪放是指豪迈放纵的风格,具有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

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

悲慨是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悲凉苍劲的美。

如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约类。

婉约是一种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艺术风格。

它具有细而柔,细而曲的特点。

如钱起的《归雁》,作者通过咏雁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创造出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

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抒情之线绵邈悠远,细节安排幽婉缜密。

词中婉约类风格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均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们可以将细致幽婉,绵邈悠远的“缜密”,造诣超妙,耐人寻味的“超诣”,委婉曲折,欲露还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笔意含蓄的“沉着”,归婉约类。

典雅风格的诗词高雅脱俗,表达的感情真挚。

其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和诗写了早朝前、中、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

作者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再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赠孟浩然》,王维的《山居秋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风格的诗词表达的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无间。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

古诗词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誉,我们要细细品悟,感受...

古代诗词中有“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品读诗句,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古代诗词中有“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吟诵着诗句,我们的眼前便欣赏到炎炎夏日杭州西湖的独特风光; 古代诗词中有“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咀嚼所填上的诗句,我们似乎也有享受着农村孩子玩耍的乐趣; 古代诗词中有“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品味诗句我们能明白蕴藏在诗句中深深地哲理.

中国古典诗词为何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试举一例说明古典诗词对当代...

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以佛老思想的典型表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因此,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人所创设的艺术境界的体味,致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我以为,把握诗歌的独特性语言,是深入诗歌意境、领略深层内涵的前提。

一、研究语言,把握跳跃 大家知道,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同时,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想象、思索、补充的“空白”。

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

这种在其他文体中难以想象的跳跃是实现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及意境塑造的重要的艺术手法。

现行中师《阅读和写作》课本中选入的诗歌,从语言的跳跃性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情绪的跳跃。

诗人在诗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说明,但在字里行间却明明白白地体现了情感、思绪的大起大落。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的第5、6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灿烂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诗人为了追寻“彩虹似的梦”,撑着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星辉”,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味里,仿佛又寻到了昔日的梦,一时忘了自己要离别康桥而去的现实,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诗人内心的快乐至此达到顶点,诗歌的旋律、情绪也极为热烈奔放。

可是紧接着,“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诗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领悟,诗人在幻想、回味的快乐中猛然惊醒,想到就要和康桥别离的现实,想到消失的梦毕竟无法追回,孤独、惆怅的情绪立刻涌上心头,终于“不能放歌”,只能“悄悄”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咀嚼别离的愁苦,诗歌的旋律情绪又转为低沉哀怨。

其间所表现的情绪跳跃是很大的。

2、时空的跳跃。

或从古代到今天,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

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师《阅读和写作》第四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歌空间上的大幅度跳跃,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炼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从中反映了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紧密连缀,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3、逻辑的跳跃。

这种跳跃更多地采用并列式或者递进式来完成,通过具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来展示诗歌主题,发掘诗歌内蕴,其间又多以情感的变化为联系纽带,因此其本质也可以说是情绪的跳跃。

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通过回忆天真浪漫的美好童年,以“蟋蟀”作引,运用一系列充满童趣的形象,表现共同的母爱,揭示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文化情结。

二、发挥想象,补充“空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诗歌独特的语言组合,产生了诗歌情绪、时空、逻辑上的障碍,形成了广阔的“空白”。

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抒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呢? 1、握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启发学生顺线联想、想象、补充,把跳跃部分连接缀合起来。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表面看来令人费解,捉摸不透,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

谈谈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500字以上谢谢,考试啊 ~~!!!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欣赏和写作点诗词,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寄情托志,交流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

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受益匪浅。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亦是一种文化修养。

我觉得这几个月以来我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在欣赏和创作诗词中猛然领悟到的。

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们就像一叶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求;她又像一个万紫千红、绚烂夺目的万花园,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细细来品尝,但我们可以撷取其中最为绰约多姿、为后人传颂的名篇来吟诵。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这个层次上。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何不试着练习写点诗词呢?古人云“诗言志”,即指诗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云“诗缘情”,就是说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

古典诗词又常常在非常凝炼的文字中以生动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探求。

我们都是年轻人,我们有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诗词这种短小灵活的形式,抒发情怀,相互启迪。

纵观古代文化,许多传世名篇不一定都是专业诗人写的。

有很多无名的人亦能写出惊世之语。

比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林升,在京城临安邸馆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首《题临安邸》很快就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并且流传至今,为大众所喜爱。

不用说,这首诗大家已经猜出来了

全诗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全诗只有四行,却有无限情意,耐人寻味,意在言外,含蓄不尽。

像林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多举。

诗是“心之歌”,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入了门径,人人都可以写出诗来,人人都可以作诗人;只是在艺术上在高低粗细之分。

写诗不是难事,写出好诗却不容易。

我建议,在练习写诗词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切磋诗艺的途径,从而得到提高的成效。

下面就诗词立意、格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想一首诗,重在立意,“诗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优良传统。

“意”,指的是诗词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命题,古人有过很多论述。

后汉书》中云:“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从此可见立意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创作诗词不能单单注重立意就可以了。

如果根本不讲格律,那就不必学写诗词了。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说,如果不信书,不如不读书。

我想此和彼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相同之处。

所以,我们在写作诗词的同时,应该同时注重诗词的格律,简单说就是平仄了。

以七言绝句为例。

我觉得一首七言绝句,如果绝句中不出现平仄失对失粘,节拍字平仄不适合,每句三字尾为三平或三仄声,有孤平的句子,那这首绝句的格律已经注意得非常好了。

其他如七律、五绝和五律可以从此发散开。

不再多说。

总的来说,如果在注重立意的同时兼顾格律,那作品既有深远的境界,又富有音乐节奏美。

鱼和熊掌两者兼得,何乐而不为?好了,不再敲了,虽然输入法用的是王永民先生的极品五笔,但敲得还是有点累,想休息了。

只是不知道各位诗友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又是否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呢?

感受诗歌魅力的作文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

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

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

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

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

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

《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

还记得那首诗:“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

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

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

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

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

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

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

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

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

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