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包公的诗词



描写包拯的诗词题包公遗像宋·无名氏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翻译:龙图包拯,他是怎么样的一生呢?他光明磊落,冰清玉洁,心里只装着国家和社稷。报效

描写包拯的诗词

题包公遗像宋·无名氏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翻译:龙图包拯,他是怎么样的一生呢?他光明磊落,冰清玉洁,心里只装着国家和社稷。

报效国家,尽了自己的忠心,做官时从来没有向任何邪恶势力屈服。

光耀的清官名声,与世共存,永远也不会消失。

赞颂题名碑元·王恽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翻译:拂去残缺题名碑上的灰尘,感受包拯的道德风范。

千古不朽的包拯、范仲淹受到纪念,留下许多题咏。

受惊的小鸟在庭院里的柏树周围绕来绕去,可是一想起包拯的威严,也不敢在树上停留了。

浪淘沙宋·刘克庄早岁类寒蛩。

晚节遭逢。

曾开黄卷侍重瞳。

归去青藜光照窗,阶药翻红。

出昼颇匆匆。

主眷犹浓。

除官全似紫阳翁。

换个新衔头面改,又似包公。

游濂泉宋·赵必象星岩高哉不知其几千丈兮,下有儒宫上接青云梯。

绿凹凿破冰泉冽,泉以濂名宗濂溪。

濂翁去今凡几载,一脉流通无窒碍。

光风霁月此山中,景物因人成胜概。

亭翼翼,水泠泠,一清不著点子尘。

眼前色色俱呈露,何必解兰缚尘缨。

君不见孤山六一泉,砚州包公井。

君子之泽深且长,清风千古霜{凛示换禾}{凛示换禾}。

我欲采薇隐此山,只恐林惭涧恧锁松关。

我欲祠下笔一词,又恐寒泉痛洗凝之诗。

解襟坐石濯清泠,一亩寒冰和露饮。

雪我酒肠霜诗脾,此身疑在神仙境。

倩君为问玉皇借玉鞭,鞭起睡龙骑上天。

持此一瓢濂翁泉,一雨炎荒洗蛮烟。

北宋皇帝送给包拯六十大寿贺礼时太监附诗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

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

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上上面这首诗包拯拒绝皇帝贺礼诗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皇帝送礼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

...

关于包青天的诗句

游濂泉宋·赵必象星岩高哉不知其几千丈兮,下有儒宫上接青云梯。

绿凹凿破冰泉冽,泉以濂名宗濂溪。

濂翁去今凡几载,一脉流通无窒碍。

光风霁月此山中,景物因人成胜概。

亭翼翼,水泠泠,一清不著点子尘。

眼前色色俱呈露,何必解兰缚尘缨。

君不见孤山六一泉,砚州包公井。

君子之泽深且长,清风千古霜{凛示换禾}{凛示换禾}。

我欲采薇隐此山,只恐林惭涧恧锁松关。

我欲祠下笔一词,又恐寒泉痛洗凝之诗。

解襟坐石濯清泠,一亩寒冰和露饮。

雪我酒肠霜诗脾,此身疑在神仙境。

倩君为问玉皇借玉鞭,鞭起睡龙骑上天。

持此一瓢濂翁泉,一雨炎荒洗蛮烟。

北宋皇帝送给包拯六十大寿贺礼时太监附诗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

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

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上上面这首诗包拯拒绝皇帝贺礼诗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皇帝送礼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

展开

关于包拯的一首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

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

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

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

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

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

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

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

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

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

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

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

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

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

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

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

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

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

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

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

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有关形容包青天的诗句

宋代包拯在端州做官时,写过一首《书端州郡斋壁》,如下: 清心为治本,(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 直道是身谋。

(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 秀干终成栋,(好木料终成栋梁) 精钢不作钩。

(好钢材坚强不屈) 仓充鼠雀喜,(仓多存粮偷吃公粮的鼠雀高兴) 草尽兔狐愁。

(野无杂草常啃青草的兔狐发愁) 先哲有遗训,(牢记先贤留下的立身处事的教导) 毋贻来者羞。

(决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很明显,这是一首有感而发、表明心志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成了生产、生活水平较高的省份

社会上甚至流行“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

但是,在包拯那个年代,广东却被视为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野蛮地带。

来两广做官的大都被认为不是“肥缺”“美差”,而是倒霉运滞。

当时,朝廷惩罚高官的方式之一便是把他们贬到岭南来。

苏东坡由中央先贬到湖北黄州,再贬到广东惠州,最后又更往南走贬到海南儋县。

可见历史上的广东并不是一个被看好的地方

虽然包拯来端州与贬谪无关,但他同样不能避免要面对世俗偏见的舆论压力。

他必然会有所回应。

上述这首诗即为一种义正辞严的心志表白。

包拯的诗表白了什么呢?诗中第三联形象地刻画了他鄙弃偷吃公粮的鼠雀。

这一联要作互文理解。

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

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

又,上联是主体,下联是衬托,意为:偷吃公粮的鼠雀才会仓多存粮就高兴,仓少存粮就不高兴,如同常吃杂草的兔狐野无杂草就发愁,野有杂草就不发愁。

包拯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

因此,包拯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

...

...()孔夫子搬家————()开封府的包公————()

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

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

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

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翻译: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百姓何以从。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翻译: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翻译: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另为还有: 古代“砥廉诗” 下文试对历代“砥廉诗”作简要分析。

一是咏廉。

“公生廉,明生威”,自古以来,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一直为人深情期待和吟咏着。

宋代歌谣《襄阳人歌》:“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

”,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亦写到:“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

”,同样深刻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二是刺贪。

“贪”为“廉”之反,历来为人所不耻。

明代有诗:“来如猎犬去如风,收...

包拯写的一首诗,我就记得一句"草尽狐兔愁"全诗是什么,我就记得...

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

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

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

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

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翻译: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百姓何以从。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翻译: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翻译: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另为还有: 古代“砥廉诗” 下文试对历代“砥廉诗”作简要分析。

一是咏廉。

“公生廉,明生威”,自古以来,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一直为人深情期待和吟咏着。

宋代歌谣《襄阳人歌》:“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

”,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亦写到:“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

”,同样深刻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二是刺贪。

“贪”为“廉”之反,历来为人所不耻。

明代有诗:“来如猎犬去如风,收...

包公审案的小故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

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 资料来源《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ge.net/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7_1.htm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

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

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

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写这一时期他断案的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

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

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

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

其一为独角兽。

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

其二为三口铜铡。

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

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

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

稍举几例: 智审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