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朱德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以及赏析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

毛泽东诗词以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 ,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

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

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

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

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

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

咏兰朱德诗句的意思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

兰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传统名花之一,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

历代文人吟咏兰花的诗歌代不绝传,佳作如林,美不胜收。

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

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

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不事修饰,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红英珠露坠, 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其中有许多兰花,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赋《鹤荫曲》词一首: 觅得彭县名山住, 知心同志问村父。

披荆斩棘乐访君, 哪里管得风和雨。

求佳种“奋战”四天, 果然满载归去。

闻捷报喜煞大家, 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 尖峰岭上产幽兰, 古木林中朽树边。

多费专家勤采掇, 新种移出任人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

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堪称绝唱: 幽兰出谷弱袅袅, 移到草堂愿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 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 峨眉山上随缘住, 石笋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 同受雾云风雨。

达人知遇来访寻, 志愿随君前去。

若得供献作国香, 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东方解冻发新芽, 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 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

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朱德歌颂兰花的诗句全首

朱德元帅一生酷爱兰花,视其为“国宝”。

无论是在狼烟四起的井冈山,还是在庄重严整的北京城,抑或是在春意盎然的南国花都,兰花始终伴随着朱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

他曾把自己培育的兰花名品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成都杜甫草堂等单位,让国人共同分享。

他养兰,咏兰,留下诸多诗文名篇,从1959年至1964年,朱德写下了近40首咏兰的诗词。

这些诗词,大都即兴而作,不事修饰,情真意切,老幼皆懂。

1961年秋,朱德趁庐山会议的间隙,到仙人洞采兰,曾题下七绝一首: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1961年深秋,朱德曾赋《咏兰》一首,描写自己在辛勤劳作中获得的乐趣: 幽兰奕奕待冬开, 绿叶青葱映画台。

初放红英珠露坠, 香盈十步出庭来。

1961年3月3日朱德到广州视察,在越秀公园看见百花盛开,其中有许多兰花,即兴作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稍后,他在四川彭县采兰后,为了歌颂辛勤采兰人的功绩,赋《鹤荫曲》词一首: 觅得彭县名山住, 知心同志问村父。

披荆斩棘乐访君, 哪里管得风和雨。

求佳种“奋战”四天, 果然满载归去。

闻捷报喜煞大家, 寄京都分栽百处。

1962年,新年伊始,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云: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1962年春,朱德在《杭州杂咏》中曾吟五绝一首,记下了他同身边人员一起植兰的趣事: 春日学栽兰, 大家都喜欢。

诸君亲动手, 每人栽三盆。

1963年1月,他在海南岛尖峰岭采兰后,又写下七绝一首,以表达喜悦心情: 尖峰岭上产幽兰, 古木林中朽树边。

多费专家勤采掇, 新种移出任人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木不少,自从朱德赠送了名种兰花以后,园内植兰渐多。

1963年,朱德再赴草堂,兴致盎然,赋有《草堂春兴》10余首。

其中咏兰的一首,思古颂兰,堪称绝唱: 幽兰出谷弱袅袅, 移到草堂愿折腰。

通道芳姿不解意, 陪同工部发新条。

1963年4月20日,朱德回到四川,在考察之余曾登上峨眉山的石笋峰采兰,采得佳种后,当晚即乘兴写下了《鹦鹉曲·石笋峰采兰》一词: 峨眉山上随缘住, 石笋幽谷作仙父。

松竹友朋常照映, 同受雾云风雨。

达人知遇来访寻, 志愿随君前去。

若得供献作国香, 不朽芳名留处处。

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德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写下了一首《春兰》诗: 东方解冻发新芽, 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 清芳谁得胜兰花。

对井冈山的幽兰朱德元帅更是情有独钟。

解放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时,他停车崖岭拜访兰花,在山林深处采得一株,爱不释手,随即吟诵。

诗中巧用寻香万重不辞远,反衬出井冈幽兰之珍贵,因为这里的兰花浸润过革命者的鲜血。

井冈山上产幽兰, 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寻芳万里几回看。

朱德元帅为兰花而写下的诗句很多,充分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也留给后人一段段难以忘怀的佳话。

戎马一生的朱德,正像他栽培的兰花一样,不朽芳名留处处,永远绿遍中华大地,永远香留人民心中。

现代诗歌鉴赏

广州起义失败后,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因受到中共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

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

1925年回国,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志士的被囚!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却无法与之结合。

抗日战争胜利后,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

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

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

皖南事变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

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

1926年。

”朱德提词,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挺将军的这首诗,字希夷、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叶挺获释,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得到了批准,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永远是畜牲?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

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

写作此诗时。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

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

他们无惧于死亡,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广东惠阳人,《囚歌》的开始。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

“我渴望着自由,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对很多人来说,这便可能是他们整个抗争生涯的最后阶段,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

他们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们已与死亡比邻而居、十一军军长,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叶挺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种意味。

实际上,在他们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开始,他们便已领悟到这选择与死亡之间存有割不断的脐带。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叶挺 提名时:六面碰壁居士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

----------------------------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又怎能俯就。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

采桑子 重阳名句赏析

坦白讲,如果是毛泽东的那阕词,通篇都是名句,没有不是名句的~~当年我们学的时候就是这么讲的... 原文: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但是你如果一定我要选一个名句,我想应该是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这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

关于这一句,首先要理解全词的背景,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那次大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人批评搞“家长制”,眉宇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这个人也很倔脾气啊,马上就离开了部队,到跑上杭(上海杭州)去指导地方工作了,(中央不要我,我就跑地方去干,天高皇帝远你们管不找我,牛人一个啊),结果差点挂在疟疾上了(知道什么病么,传染性拉肚子,还好没大事,要不这种死法说出去也太那个郁闷了)。

后来一直病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就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那么这第一句现在看起来就不难理解了是吧,多直接啊,说白了就是"你们不是批评我吗?不让我干吗?你看现在老子又回来了,不仅回来了,还要做出点作为来给你们看看让你们服我.."充满了雄心壮志是吧,当然了,你在课堂上是不能这么说的..私底下哄哄年轻漂亮的语文老师还是可以滴~~可惜当年教我们语文的不是帅哥,是一老头~~哭死的说~~. 第一句的翻译: "一个人的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是老天确是春秋更序,光景常新"--隐含的意思就是人生是短促易逝的,所以更应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于流水白白浪费掉" 然后结合前面诗词的背景说点好听的话,比如说毛前辈毛伟人那种不屈不挠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以及他的那种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凑合着用吧,我当年也是为这东西郁闷了好几个晚上,最后整理出来的.

朱德诗句依然自得含芳草的上一句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

四川仪陇人。

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

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

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

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

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

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

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论文1500字以上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主席生前有大量的诗词发表,有律诗,有词,有骈文,气势雄浑,想象瑰丽。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

我力图把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按照时间顺序,体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他当时的心态,结合该历史环境下的作品,揣摩他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的诗作跨越大半个世纪(1915-1973),而其本人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

我的论文以其诗词为线索,点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诗词本身,历史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解释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中国古体诗词可以粗划为写实和写意两种,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分别是其杰出的代表。

写实者忧国忧民,有不少叙事诗流传于世,而写意者多歌颂祖国伟大山川,李白更是做了个梦都能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个人认为,毛主席的诗词作品很难简单划归其中某一类。

首先,毛窒息的诗词基本都是基于其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背景;然而,诗人思想丰富,言辞华丽,豪气冲天,又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

比如说,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占南京后(49年4月),诗人一定很为自己一手指挥的这部交响曲而自豪,信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类似作品很多。

我认为,毛主席的诗词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乐观向上,气势磅礴,对应于“写实”和“写意”,毛可以称为“写势”,当然,这“势”不是空的,唬人的,而是多基于现实历史事件。

比如《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可以说,诗人本身就是伟大的历史制造者,然后用诗歌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按照历史顺序读毛窒息的诗词,就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甚至觉得,毛窒息是一个性格十分率真、秉性大大咧咧的人,很难与国家元首的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联系起来,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尤其强烈。

而贯穿这几十年的一个骨干精神,就是乐观与自信,或许这也是其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必备素质。

总之,诗词中的毛泽东,有时性格细腻(但从不伤感),有时豪放甚至霸道,反映了其性格中丰富、多侧面的特点。

下面我分三个历史时期,来剖析毛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东西。

(—)遵义会议以前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时年毛30岁。

大凡伟人,多少都有点儿“前科”,比如列宁就曾三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三次越狱跑了出来。

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当时已经与杨开慧结婚,跟妻子分别的时候,“热泪欲零还住”,“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注意,这在毛的诗词中是绝对的儿女情长了,从那之后,我只记得另一次流泪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竟然也是为了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可见结发夫妻感情深厚。

毛泽东的一生,自从杨开慧被杀,就注定他再也寻找不到那种纯洁的爱情,因为他已经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来的妻子很难说有多少其他的或者崇拜或者功利的因素。

毛的一生,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但是,他以个人的悲剧,成就了中国多少家庭的圆满,这就是伟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索萨有一篇作品,《为历史负重的人》,抄录如下: 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

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

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

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

由于他们的出现,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久远的歌。

毛泽东脍炙人口的佳作《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年他32岁。

在一个怎么说也不算特别年轻的阶段,他竟“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倒宁愿把这理解成是诗人的战斗宣言。

毛的一生,正是凭借着这种书生意气和四射的激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这首沁园春是典型的比兴的手法,上阙写景充分烘托气氛,下阙言志表明心迹。

其实,《沁园春雪》也是这个套路,更早期的著名作品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沁园春这个词牌写了几百年,恐怕找不出超越这两首的。

毛的不少作品,即使放在唐宋时期也绝对是洛阳纸贵的佳作;在明清之后的古体诗词成就中,我认为毛主席当属第一人

在上下阙的过渡上,毛主席匠心独具。

在几句瑰丽的景色描写后,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诘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然后自然通过百侣曾游过渡到同学少年。

相比之下,《沁园春雪》的衔接恐怕更出色一些。

读毛的诗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他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徘徊犹豫过,是...

求毛泽东井冈山时间的诗词并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译诗】 战旗在山下摇荡, 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 任凭敌军团团围困, 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 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

黄洋界上我军炮火轰鸣, 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赏析】 整个60年代,红卫兵徒步长征去井冈山可以说是实现其理想的一大壮举,而那时我没有赶上这趟长征,我年仅10岁,规定不得外出,但我的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堂哥却同几个同学在一个黄昏背上简单的行装和一个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而并非必须的军用水壶出发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被某种美好而激动的远方生活所抛弃了,但那时我并不理解这些,也不懂“生活在别处”的含义,我产生了某种锥心刺骨的疼痛,使痛来自何方,我年龄太小当然不知道,我看见他们在灰蒙蒙的夏末黄昏嬉笑着出发了,而我仍在原地生活踏步。

但痛苦消失得那么快,几乎是几小时之内就无影无踪了,去不了井冈山,但很快那个时代的另外的快乐又涌来了,那些快乐我不需一一列举,那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习以为常的文革时代的各种儿童游戏

突然有一天(那时堂哥走后大约三个月以后),堂哥在深夜回来了,由于旅途中持续的兴奋和体力消耗,他的身子显得更加精干,眼睛中兴奋的余辉还未退尽,爆发式的疲劳即将来临,在他倒头沉睡之前,他递给我一件圆领土红色的运动衫,上面印有红卫兵重庆兵团战士到达革命圣地井冈山纪念,其中井冈山三个大字非常大,是黄色的,我激动异常,当即穿在身上,连续几天沉浸在欢乐里;我似乎在提醒我的同学,这是高人一等的标志。

接着井冈山的歌声以另一种声音在我少年时第二次响起,重庆当时是全国武斗重镇,全城分为二派,一是“8·15派”,二是“反到底派”。

重庆是“8·15派”的天下,“反到底派”几乎全面撤出重庆,但它却留下一个坚实的堡垒。

位于解放碑(重庆市中心)一幢大楼内,这是它的一个广播站,名字叫“完蛋就完蛋广播站”。

这广播站可谓在一派之中心孤军奋战,日夜广播,其中反复播出的一首歌就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唱的《西江月·井冈山》,尤其是在灼热的夏日正午、黄昏或夜晚。

我开始被这首歌感动,被它苍凉、沉郁、稳健的旋律所震动,我也开始莫名地喜欢上了这首歌,很快记住了这首诗,其间也为传闻中死守那个广播站的两三个传奇人物所激动。

据说其中有一女广播员(她本来音色绝伦),文武双全,能用手枪和匕首,还经常夜间出击“敌人”,她的确带给我无边无际的遐想。

那种遐想里弥漫着某种难以言传的非凡女性的暴力……但这一切,最重要的对美的新发现却是由毛主席的这首诗及谱成的曲完成的,无比惊险而璀璨的一步,诗歌最初的闪光点,但我知道我离理解这首诗还差得很远。

今天,重读此诗,我得庄重地写下我的认识。

这首诗诗人通过对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全诗以写意手法,再现了战争场面,没有正面的详细的激战描写,但在整个大意境中让人感到从容无敌的风度,稳重帅气不在话下。

透过这首诗,我们还感觉到红军最初成长的路线,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会师并肩作战的风采。

这就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成长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它的星星之火若诗人的诗句星光闪闪,胜利是必然的,如井冈山上的红军采取的口号: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以及最早的八项纪律(克敌制胜的法宝):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四、借东西要还;五、损坏东西要赔;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最后两项为林彪所加)。

即便是如此超级的以多(敌人)打少(红军)的激战,而且生死未卜,但毛主席依然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以轻松笔法...

解放后,中央考虑朱德年岁大了,就尽量减轻他的工作。

为此事,毛泽东找朱德谈过多次。

对于毛泽东,朱德是深为了解的,从井冈山到中南海,两人几乎一直在一起。

他敬佩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才能,也甘愿做个副手,协助统帅打天下,建设新中国。

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中央的安排。

1959年,他在第二届全国人代会上当选为人大委员长,直到逝世。

自从1959年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眼看这世界“一天天乱起来”,他才不合时宜地忍不住唠叨几句:“现在有一个问题,你也是反革命,他也是反革命,帽子一戴,人家还怎么改正错误,没有余地啦!一打成反革命,人家就没有路可走了。

不行!这个问题要解决,一定要解决!”1966年春节期间,朱德参加上海会议后辗转到达杭州。

康克清与他见面后,发现他常常独自一人叹气,就关心地问:“你有什么不好过?”“没有什么。

”他说得有气无力。

“不会没有什么吧!”过了一会儿,朱德的秘书悄悄对康克清说,这次上海会议批判罗瑞卿,说罗有篡军野心,撤了他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公安部部长等职务。

后来康克清问朱德是否为上海会议的事心情不畅。

朱德叹了一口气说:“肃反肃到我们党的内部核心了。

是真的?是假的?弄不清楚。

罗瑞卿的那些事全都看得见,他办的每件事都报告过中央,经毛主席同意的,说他篡军反党,无法让人相信。

他在屋里低头沉思,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儿又说:“为什么要撤?这不是撤一个罗瑞卿的问题。

像这样可靠的人都撤,打击面宽了,真假失去了标准,今后党内要不得安宁了。

”上海会议的情况康克清并不清楚,但朱德说的这几句话却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后,朱德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面对这纷乱的世界,他以沉默代替了一切。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沉默无法摆脱明枪暗箭。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点起了十年动乱的“文革”之火。

在这次会上,林彪作了长篇发言,蛊惑人心地大叫党内有人要搞政变,搞颠覆。

他在会上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同时,指名批评攻击党中央几位领导人,特别点了朱德的名,把朱德不赞同他所说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说成是反对毛泽东思想。

同时,康生散布朱德是空头司令,是党外人士等流言蜚语。

“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和林彪在军内的亲信,也恶毒地散布“朱德是黑司令”、“野心很大,想当领袖”、“老机会主义者”……这年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等,公开攻击朱德。

在林彪和中央文革成员戚本禹等的支持和策划下,一个打倒朱德、批斗朱德的狂潮在“文革”初期,就已开始兴起。

其实,朱德对党内所发生的一切是有看法的,他不理解,也说不清。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他忧心忡忡地说:“在‘文革’中,我觉得不能放松生产,要保证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现在群众起来了,我怕……怕出乱子,特别是生产上的乱子。

” 于是,没过多久,在林彪、陈伯达等人的授意下,由“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出面,贴出了第一张打倒朱德的大字报。

一夜之间,五花八门的诬陷之词,飞上了北京大街的墙上,什么“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的帽子都朝朱德扣过来,甚至叫嚣要把朱德“轰出中南海”,“批倒批臭”……朱德在玉泉山听到这些消息,连忙赶回中南海的家中。

汽车刚开进中南海西门,远远就看见各种纸张的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

老帅的心一下揪紧了:中南海怎么乱成了这样呢!等车开到家门口,朱德发现不但墙上有大字报,而且连脚下的路上也是大标语。

他很奇怪,自己哪来这么多“罪名”,连北京城都快装不下了。

于是他凑近去看,看过一篇又一篇,除了一些空洞的叫喊,就是吓人的大帽子,千篇一律就是一句话:“反对毛主席”。

这可真是天大的诬蔑:谁人不知当年红军是“朱毛”,朱德和毛泽东的名字连在一起,那是共和国一块奠基石,怎么能砸开来,一块涂上红,一块涂上黑呢?那几天,朱德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半晌,除了喝茶,就是叹气,反复说:“是我的,我承认;不是我的,谁写的谁负责。

康克清过来问他哪里不舒服,他答非所问:“只要主席在,总理在,就没有关系。

他们最了解我。

你不要害怕,个个都是走资派,就都不是走资派……形势会一时很紧张,总不会一直这样紧张的,社会最终还是要安定的。

”然而这个过程却是漫长而又令人痛心的。

人大的造反派组织被戚本禹煽动起来,成立了“揪朱联络站”,准备在首都体育馆搞一个揪斗朱德的万人大会。

毛泽东不允许把“朱毛”分开81岁老人要成为众人批斗对象的消息,很快传到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大手一挥,说道:“不能这么搞。

过去国民党要‘杀朱拔毛’,现在你们说他是黑司令,朱毛朱毛,司令黑了,我这个政委还红得了吗?朱德不能批斗,他是红司令!”此话一出,造反派不敢违抗,草草收了场。

“揪朱联络站”也销声匿迹。

但“揪朱”的企图并没收敛,他们换了一种方式,由公开批斗变为打入“冷宫”,不点名的在各种报纸上影射朱德,想瞅准时机,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