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诉衷情 米芾 诗词赏析



阅读理解为迷路的云古诗鉴赏为米芾的诉衷情是哪一套题阮郎归·初夏 阮郎归?初夏①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②。碧纱窗下水沈烟③,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④。玉盆纤手弄清泉⑤,琼珠碎却

阅读理解为迷路的云古诗鉴赏为米芾的诉衷情是哪一套题

阮郎归·初夏 阮郎归?初夏①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②。

碧纱窗下水沈烟③,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④。

玉盆纤手弄清泉⑤,琼珠碎却圆⑥。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一先;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 ○○○●△ ●○○●●○△ ○○○●△ ○●⊙ ●⊙△ ○○○●△ ●○○●●○△ ○○●●△ 词牌释义 阮郎归 阮郎归.踏青 欧阳修 〔题考〕 毛先舒【词学全书】【填词名解】:“[阮郎归]用【续齐谐记】阮肇事。

”按【续齐谐记】云:“永平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见二女,颜容绝妙,便唤刘、阮姓名,因邀至家,设胡麻饭与食之。

”【续齐谐记】为梁吴均所撰,而刘、阮入天台山遇仙一事,又为唐人所艳称,时见于诗歌,可知本调创于隋唐间。

〔作法〕 本调四十七字。

首句起韵,与[诉衷情]首句相同。

第二句与[长相思]第四句相同,作者亦有于第三字作仄者如吴文英词:“春如日坠西”;但入声在词韵中,本可作平,故终以第三字作平为宜。

第三四句与上一二句同。

后半阕换头,起首二句为三字对句,与[捣链子]首二句同,与[更漏子]第三四句亦同。

第三四五句与前半阕第二三四句同。

此调所有五字句均为五言拗句,重在第三字为平,切勿图顺口将下三字作仄仄平。

南园春半踏青时, ⊙○⊙●●○△(平韵) 风和闻马嘶。

⊙○○●△(协平韵) 清梅如豆柳如眉, ⊙○⊙●●○△(协平韵) 日长蝴蝶飞。

●○○●△(协平韵) 花露重, ○●● 草烟低, ●○○ 人家帘幕垂。

⊙○○●△(协平韵) 秋千慵困解罗衣, ⊙○⊙●●○△(协平韵) 画堂双燕归。

●○○●△(协平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①此词明朝的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三评曰:“景是写情,情在笔先,景描楮上,色色如画。

” ②薰风:南风,和风。

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相传其首句为:“南风之薰兮。

” ③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④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⑤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⑥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赏析】 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 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

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

鉴赏 此词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词中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首二句抓住蝉声乍歇,“薰风”初起这一刹那的感觉,写环境之美。

词人采用对比手法,明写“咽新蝉,暗与蝉声乱鸣时相比,使人明显地感觉到沉静。

此处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作者将四周的无声无息渲染得淋漓尽致,使人由环境的静寂体味到主人公的悠闲自得之情。

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

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象火焰。

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

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

减字木兰花 春月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春月○ 作者: 苏轼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 香醪:美酒佳酿 2 婉婉: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词牌知识与释义○ 减字木兰花.春情 王安国 〔越考〕 【岚斋录】:“唐 张搏自湖州刺史移苏州,于堂前大植木兰花,当盛开时,燕郡中诗客,即席赋之。

陆龟蒙后至,张连酌浮白,龟蒙径醉,强执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颓然醉倒。

搏命他客续之,皆莫能详其意。

既而龟蒙稍醒,援笔卒其章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遂为一时绝唱。

”欧阳炯词遂有“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因以[木兰花]为调名。

顾此称“减字”者,在词调中固有此法,所谓“偷声”,所谓“减字”,俱于原有腔调有所减省也。

[木兰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体,本调只四十四字,以示较原调字数为减,故曰[减字木兰花]或简称曰[减兰]。

有以本调为吕岩所作者,特词人假托神仙以炫奇耳。

〔作法〕 本谓四十四字。

首句四字起仄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第五句同。

第一、三字平仄不拘。

次句七字,与[忆江南]第三句同。

第三句四字,换用平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末句同。

第四句七字,句法与[忆王孙]第二、三、五句均同。

后阕句法与前阕无异,惟又换两韵耳。

⊙○⊙▲ ⊙●⊙○○●▲ ⊙●○△ (换平韵) ⊙●○○⊙●△ ⊙○⊙▲ (换仄韵) ⊙●⊙○○●▲ ⊙●○△ (换平韵) ⊙●○○⊙●△ ○赏析○ 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象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

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

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

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

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

词乐家有减字偷声的办法。

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

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

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附录:减字偷声 歌词字数既减少,唱的时候也就少唱几声。

反之,乐曲缩短,歌词也相应减少几个字。

故减字必然偷声,偷声必然减字。

木兰花本来是唐五代时的玉楼春。

《花间集》有一首牛峤的玉楼春: 春入横塘摇浅浪。

花入小园空惆怅。

此情谁信为狂夫,恨翠愁红流枕上。

小玉窗前瞋燕语。

红泪滴穿金线缕。

雁归不见报郎归,织成锦字封过与。

此词格式,每首为上下二片。

每片各以四个七言句组成。

用仄韵,下片换韵。

如果下片不换韵,它就象一首七言诗。

温飞卿诗集中有一首《春晓曲》: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报。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这首诗被南宋初人编入《草堂诗余》,分八句为上下二片,改题为玉楼春。

于是它被认为是一首词了。

唐五代时另有一个词调,名曰木兰花。

今举《花间集》所收韦庄一首: 独上小楼春欲暮。

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

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和玉楼春只差第三句。

玉楼春为七言句,木兰花为两个三言句。

它们显然是有区别的。

《花间集》中,魏承班有二首玉楼春,都是七言八句,与牛峤所作同。

另有一首木兰花,词云: 小芙蓉,香旖旎。

碧玉堂深清似水。

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

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

这首木兰花已与韦庄所作不同。

韦庄词的上片第一句和第三句,两个七言句,已变成两个三三句法,而下片未变,这里已透露出减字偷声的信息

到了宋代,玉楼春和木兰花被混而为一。

牛峤的玉楼春,在诸家选本中,都题作木兰花了。

清人万树编《词律》,就认为「或名之曰玉楼春,或名之曰木兰花,又或加令字,两体遂合为一,想必有所据,故今不立玉楼春之名。

」从此,词家以木兰花为玉楼春的别名,这是研究唐五代词与宋词的一个可以商计的问题。

但是...

急需100条文学常识

(一)春秋时期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

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

《曹刿论战》《 之战》 (二)战国时期 《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

《庖丁解牛》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 《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劝学》 《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

韩非,荀子的学生

《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

《察今》《察传》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

《愚公移山》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33篇。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刺秦王》 《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集而成,共17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楚国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离骚》为代表作。

《涉江》 (三)汉朝 贾谊,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

《过秦论》《论积贮疏》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辑,为杂家著作。

《塞翁失马》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业任太史令。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汉书》,纪传体史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受诏编写,未完,死于狱中,后由班昭、班彪等完成。

《苏武》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大约产生于汉代末,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四)魏晋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军事家。

《出师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

《七步诗》 《搜神记》,笔记体志怪小说,作者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

《干将莫邪》 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字潜,字渊明),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

《三峡》 《后汉书》,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张衡传》 丘迟,南朝齐、梁间的文学家。

《与陈伯之书》 《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

《木兰诗》 吴均,南朝人。

《与朱元思书》 (五)唐朝 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涣,诗人,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

《凉州词》《登鹳鹊楼》 孟浩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春晓》《过故人庄》 王昌龄,擅长七绝,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其诗有诗、画、音乐合一的特色

《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存诗近千首。

《夜静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秋浦歌》《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

其诗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语言准确,存诗1400多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深刻反映现实,反映民众的疾苦,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雅俗共赏。

存诗近3000首。

《钱塘湖春行》《忆江南》《卖炭翁》《琵琶行(并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

《马说》《师说》《原毁》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xie)州人。

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写出大量优秀散文、游记、寓言、诗歌等作品。

《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杜牡,字牧之,号樊川。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江南春绝句》《阿...

急求: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苏轼)的翻译

词牌释义〔越考〕 【岚斋录】:“唐 张搏自湖州刺史移苏州,于堂前大植木兰花,当盛开时,燕郡中诗客,即席赋之。

陆龟蒙后至,张连酌浮白,龟蒙径醉,强执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颓然醉倒。

搏命他客续之,皆莫能详其意。

既而龟蒙稍醒,援笔卒其章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遂为一时绝唱。

”欧阳炯词遂有“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因以[木兰花]为调名。

顾此称“减字”者,在词调中固有此法,所谓“偷声”,所谓“减字”,俱于原有腔调有所减省也。

[木兰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体,本调只四十四字,以示较原调字数为减,故曰[减字木兰花]或简称曰[减兰]。

有以本调为吕岩所作者,特词人假托神仙以炫奇耳。

〔作法〕 本谓四十四字。

首句四字起仄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第五句同。

第一、三字平仄不拘。

次句七字,与[忆江南]第三句同。

第三句四字,换用平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末句同。

第四句七字,句法与[忆王孙]第二、三、五句均同。

后阕句法与前阕无异,惟又换两韵耳。

赏析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

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

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

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

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

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

意境悠然,引人神往。

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

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

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

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

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

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

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

就是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貌似没有!

聚焦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诉衷情

1、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

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龙榆生《格律》原书收平仄韵错叶格(格二),双调平韵格未收。

平韵格流传较广,宜为定格。

平仄韵错叶格,《金奁集》入“越调”。

三十三字,六平韵为主,五仄韵两部错叶。

2、《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作品原文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白话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找一些题诗词赏析,是陆游的,我想要的是练习题目,找对...

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有人说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 “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 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 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诉衷情 和 南乡子 的词句翻译 和 名句赏析

诉衷情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鉴赏:此词抒发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

虽然这本是作者在许多优秀诗篇里反复抒写的主题,殆难有所翻新。

但由于作者注意运用和发挥词体自身特点,所以在表现上与诗作颇有不同。

此词上片基本上是五七言句式,虽然在时空的交错中,腾挪自如地比照了当年的情豪气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却未能显出诗词之大别。

下片则句式尽变,表现了长短句的某些优长。

王安石《江行》诗歌鉴赏:要求翻译并评析

王安石的《江上》吧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

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

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

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

“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

“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

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

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

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

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

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

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

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

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

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

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

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

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

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关于 中秋的诗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

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

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