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写崇祯的诗词



求有关崇祯亡国的诗词有关崇祯亡国的诗词: 《满庭芳》塞上风光,高原风物,可还是铸风流?长城遗迹,可记万兜鍪。无定河边兵举,旌旗曾拥万貔貅。长城立,征人含恨,却教落花愁。其间千百载,英雄人物,挂印封侯

求有关崇祯亡国的诗词

有关崇祯亡国的诗词: 《满庭芳》塞上风光,高原风物,可还是铸风流?长城遗迹,可记万兜鍪。

无定河边兵举,旌旗曾拥万貔貅。

长城立,征人含恨,却教落花愁。

其间千百载,英雄人物,挂印封侯。

憾闯王败北,客死南洲,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想必是,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屈大钧》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 水龙吟--悼崇祯》胭脂豆蔻青楼 ,慢摇仙佩流花秀 。

星眸明月, 噙辉玉齿 ,纤纤把酒,正好靡靡宫商曲调。

横窗舞柳,笑解罗裳意, 半堂春色 ,群臣乱携香嗅。

楼外残縻连苑, 更兼得 西风屡卷。

斜阳几度 ,河山今日, 红殷遍染燕山亭下 ,道君心事, 苍澜一段,有故国垂泪 ,可怜后主 ,骂名独占。

...

评价崇祯皇帝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1、 屈大均的《燕京述哀》其一,作于清初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意思:先帝长期天不亮就穿衣服 为了国家忧虑操劳 (意思是说先帝勤政爱民)身死社稷来回应为国捐躯的将士 批着头发去见太祖高皇帝 (描述先帝殉国时的情景)风雨甚至遮住了先帝魂魄升天的路 大好河山上都是为国而死的烈士 (写山河大地在满人蹂躏之下,血雨腥风的惨相)先帝在御袍上留下血诏 我大明百姓想起来都哀痛不已 (表达人民对于先皇的崇敬以哀痛)2、李自成的《登极诏》: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意思:阁下其实并不是昏庸不明之人,奈何孤身而立,身边到处都是只吃饭的福胆弟感郗啡甸拾鼎浆人;大臣们都在顾着自己的私利,而到处结党谋私,忠于阁下的人几乎都没有了!崇祯是个亡国皇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奇怪的是,他是一个比较不挨骂的亡国之君。

且看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亡国之君。

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

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无耻有了名的皇帝。

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

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最后做了违命候,连个小周后都保不住,生日都过不了。

北宋二帝,徽宗与李煜差不离。

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李煜因词而幸免)。

但崇祯不一样。

先看看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

连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

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事实上,明朝早在崇祯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实亡了。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是没一个说的过去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亲爹妈争名分而与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欢封自己做什么将军、什么侯的皇帝,有喜欢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红丸的皇帝,有喜欢微服私访调戏良家妇女的皇帝,真是一蹋胡涂到了极致,整个二十五史,没有这么胡闹的朝代。

而且,明朝自始至终,外有边患,蒙古、瓦剌、满州相继而起,战事纷纷。

内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刘瑾、谷大用、魏宗贤、王承恩,相继把持朝政,而且自从有了奸宦的擅权,就有了阉党与朝党之间的党争,正邪之争、门户之见,都使朝政内耗于此。

所以崇祯帝即位时,明朝已是风雨飘摇了。

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有学他的祖先们,登基伊始,他就体现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

一是果断,二是勤政。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

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

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

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

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

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

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人们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

(但是他随后又继续宠信宦官王承恩,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样的错)。

至于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

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

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

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

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

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

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

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

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

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

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

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但就这样一个果断、勤政、爱民的皇帝,为什么会亡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

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的满州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

关于亡国的诗句!!

满庭芳 塞上风光,高原风物,可还是铸风流? 长城遗迹,可记万兜鍪。

无定河边兵举,旌旗曾拥万貔貅。

长城立,征人含恨,却教落花愁。

其间千百载,英雄人物,挂印封侯。

憾闯王败北,客死南洲, 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 想必是,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屈大钧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水龙吟--悼崇祯胭脂豆蔻青楼 慢摇仙佩流花秀 星眸明月 噙辉玉齿 纤纤把酒正好靡靡 宫商曲调 横窗舞柳笑解罗裳意 半堂春色 群臣乱携香嗅楼外残縻连苑 更兼得 西风屡卷斜阳几度 河山今日 红殷遍染《燕山亭》下 道君心事 苍澜一段有故国垂泪 可怜后主 骂名独占 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夏完淳在中引用屈原的诗句是什么啊?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

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

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

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力争最后“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同前)。

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

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

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岭南诗人孙蕡,西江诗人刘崧,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

其时,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

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

第二时期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

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

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

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

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

明初诗歌尚能抒发心中磊落牢骚的情绪,而此时多数篇什是志满意得的无病呻吟。

艺术上也是平庸呆板,了无生气。

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诗坛。

不为台阁体所困而显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诗人只是少数,如于谦、郭登等人。

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尚能透过升平景象看到社会明显的矛盾,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同情。

第三时期为成化至正德年间。

其时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

李东阳论诗,推崇李白、杜甫,想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他善长乐府,有些篇什笔力尚属雄健。

但其论诗更多注意的是声调音节,认为“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视此为开启诗歌奥秘的钥匙,实际上未免舍本逐末。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亦有“覃研不足”(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的贫乏症,调子实际上与台阁体诗歌相去不远。

李东阳也是台阁重臣,周围有一批门生故旧学他的诗,如石珤、邵宝、顾清、罗玘、罗铎、何孟春等。

由于茶陵诗派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存在弱点,所以并未能真正消除台阁体诗歌的影响。

待到前七子崛然兴起,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台阁体、茶陵诗派主要靠其首领官居极品而发生影响,前七子则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而引起人们注意,故其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深入。

恰如胡应麟所说:“一时云合景从,名家不下数十”(同前),其中最著名的除李梦阳、何景明外,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重视民歌,认为“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

推崇汉魏、盛唐诗歌。

在他们看来,要创造兴象造拔、神意雄丽的作品,必须复古。

他们所定目标有一定号召力,但是所指的创作途径却大有问题,李梦阳甚至认为复古就是临摹古帖,连何景明也大为反感。

何景明认为拟古应“领会精神”,“不仿形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与李空同论诗书》)。

前七子大多是在政治上敢于与大官僚、大宦官作斗争的人物,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写出如《元明官行》、《岁晏行》等讽世之作。

就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大盛之际,江南有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作诗不事雕饰、自由挥洒。

虽不免失之浅露,但其中亦有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

第四时期为嘉靖、隆庆年间。

嘉靖初,前七子复古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模拟倾向日趋严重,“后生英秀,稍稍厌弃”(陈束《高子业集序》)。

当时诗人薛蕙与杨慎论诗时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谑。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以,其时开始出现一些渐渐不满前七子诗风、尚能卓然自立的诗人,如“沈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的杨慎,“直举胸情,独妙闻雅”的高叔嗣,“温雅丽密,有王孟之风”的薛蕙,“才高一时”,“婉丽多讽”的王廷陈。

他们虽然不走前七子模拟汉魏盛唐的创作道路,但并未从生活中吸取诗歌营养,仍然是师法古人,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

加之他们在诗歌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影响不大。

待到后七子再度兴起,诗必汉魏、盛唐的复古主义又统治了诗坛。

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

他们当中最早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

他主张出入于盛唐14家之中,兼取众长,自成一家,取径较宽。

但随着李攀龙首领地位的确立,他却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

所以...

写亡国的诗词有哪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林升《题临安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白居易《春题湖上》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 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崇祯与朱元璋的三个差距,就决定了明朝的灭亡 了么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6]年号洪武。

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展开全部明末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执政生涯各种悲催,唯独一大优良品质,公认可与明太祖朱元璋媲美——刻苦努力!明太祖朱元璋的刻苦努力,史上无比出名,从打天下到坐天下,都是起早贪黑忙,三个世纪后的崇祯帝,却也不遑多让,一生累死累活,扛到穿补丁龙袍上吊,死对头李自成,都看的叹息连连,后世奋斗青年,更是情怀泛滥:明明像崇祯一样刻苦努力,为什么就不能成功?但如果泛起情怀之前,没弄明白一个物理学区别,人生妥妥就坑了:有用功和无用功。

人生努力,正如这物理学含义,起效果的有用功,正如工作狂人朱元璋,狂飙突进每一步,都是江山伟业一大步。

原地踏步的无用功,乍一看态度样貌,与激情澎湃的有用功,简直各种像,但累死累活到最后,就是筋疲力尽后上了吊。

不信就瞧崇祯帝,人生里好些极像朱元璋的光辉事迹,何止原地踏步?简直把大明江山坑太苦。

叹息崇祯的命运,不如警惕他的坑。

一:辛勤批奏折要论崇祯帝最像明太祖的事儿,首当其冲,就是批奏折。

这个历代帝王们的常规工作,两位大明天子,都是开启疯狂模式。

以《明实录》的统计,朱元璋自从登基后,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件奏折,处理近五百件国事,以至于有时每天四更天就起床,有时候忙到抓狂,好些事来不及处理,只能写成小纸条贴袖子里。

以至于讲话时不留神,小纸片都在袖子里飞出来。

恐怖工作强度,堪称明清两朝帝王标杆!而崇祯帝在这个行业的工作量,却堪称明代最追近朱元璋的一位,同样是每天凌晨起床,哪怕每篇奏折,全是水深火热的糟心国事,照样甩开膀子加班加点,再苦再难也狠命拼。

别管奏折上是八旗军破关南下,还是李自成战旗漫天,多么恐怖的场面,都是冷静下指示。

勤劳加扛压的能力,历代帝王里,都是绝对高水准!但同是如此勤劳刻苦,为何朱元璋可以把开国满目疮痍的大明朝,在疯狂工作中治得加速运转,焕然一片洪武盛世的场面,反观崇祯帝,却是越淡定忙碌,越是糟烂加速度,直到烂得不可救药。

朱元璋的一桩小事,就是生动答案!话说朱元璋批阅奏折时,一次批到大臣茹太素的奏疏,明明五百字可以说清的事,茹太素大人足足说了五万字,气的朱元璋拍案大怒,直接把茹太素拖来一通暴打,打完后又好生抚慰:你说的事情照办,但是你写这么多字,朕如何受得了?一番打顿板子揉三揉,彻底奠定了大明官场好风气:说话办事有一说一,绝不扯闲篇。

其实同样的烦恼,崇祯也遇到过,晚明的官场政风,早已到人浮于事的阶段,奏折上浮夸糊弄成了常事,闹的崇祯也有抓狂的时候,可比起朱元璋的大动静,抓狂的崇祯却耍小聪明,经常批奏折时,故意选几个大臣奏折里的错别字,然后借题发挥,把写错字的大臣一顿批。

得意的崇祯认为,如此一来,大臣们连错字都不敢写,必然小心翼翼做事。

可崇祯哪里想的到,如此一来的后果,就是大臣们的奏折,越发的务虚,以前是云山雾罩,这以后只求四平八稳,甚至各种报喜不报忧,每天只求自己读的舒服的崇祯,也就好比被蒙上了眼睛,越忙活越抓瞎,等到北京城破后上了吊,李自成翻一堆遗留奏折,还是忍不住大骂:成天批阅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这道理,崇祯都不如没文化的李自成懂。

乍一看,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根上说,朱元璋打茹太素,为的是说事,崇祯挑错别字,先是为了自己读着舒服,说到底,还是个态度问题!二:上课学什么朱元璋能够从草根变皇帝,一大成功经验,就是爱学习。

别看从小家里穷,也没读几天书,但从踏上元末战场起,学业就从没落下,除了逮着机会就读书,甚至还专门开办“日讲”课堂,邀请李善长刘基宋濂等谋士,每天到点给自己讲课,各种历史经验全都如饥似渴学,他从一方军阀到统一天下的人生路,就是这么学出来的。

而比起苦出身的朱元璋,崇祯皇帝从小的教育条件,就是无比优越,身为锦衣玉食的皇子,从小就治学认真,学问水平十分高,他在位期间写的相关诗词,后世都公认高水准。

学习态度也是无比旺盛,对朱元璋的这条成功经验,从登基起就坚决继承,别看每天批奏折批到抓狂,课业也绝不落。

特意重启了荒废多年的“日讲”,在位的十七年,天天都要听讲,学习热情无比高涨!但两者的差别,就在一事:学习内容。

朱元璋的“日讲”,每天内容千差万别,但目标却从来一致:得天下。

以刘基的评价,朱元璋拥有和刘邦相似的悟性,哪怕一条看似不相关的历史讲课,他都能立刻从中悟出道理,迅速做出决断并执行,每一次隆重的“日讲”课,经常在朱元璋的突然发令中打断,大明王朝的事业,却因此不断被打强心针。

而到了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的“日讲”,又多了一个重要内容:研讨!大明开国千头万...

明朝的天启、崇祯年间,都有哪些著名历史人物?

我来说几个对中国古代科学做过贡献的几个人: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明朝军队的科研有他的功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

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天工开物》的作者),《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描写雾凇的诗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雾凇寒。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廉看。

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宋曾巩《冬夜即事》诗即有所载:“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雾凇寒。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廉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