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巴山夜雨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诗词解释展开全部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诗词解释

展开全部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形式的完美结合

【古诗《巴山夜雨》是谁的诗词】作业

李商隐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诗歌中两个巴山夜雨的含义有区别吗

诗歌中两个巴山夜雨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实写,是对现在真实的巴山夜雨的描写,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

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聚,共诉写信时的相思之情,衬托了诗人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的愁苦之情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诗歌解析: 诗中的两个巴山夜雨,出自《夜雨寄北》。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作者李商隐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诗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您好:描述巴山蜀水的诗词共有1.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早发白帝城》 2.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也许还有其他的,但我的记忆里只记得这几首了。

希望对您有帮助。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下一句

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夜雨寄北》3.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5.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6.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求有关夜雨的诗词

夜雨的诗词:1、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2、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3、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4、夜阑卧听风吹雨 宋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夜雨闻铃断肠声 唐白居易 《长恨歌》6、牡丹一夜经微雨 唐 温庭筠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7、雨晴夜合玲珑日 唐 温庭筠 《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8、对床夜雨听萧瑟 宋 苏轼 《满江红·清颍东流》9、夜雨频滴 宋 柳永 《浪淘沙·梦觉》10、夜雨染成天水碧 宋 晏殊 《渔家傲·粉笔丹青描未得》

赏析这首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

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的读音是四声还是三声?

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的读音是三声。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联系全诗赏析?

【诗的内容】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思念)。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深刻。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