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营造诗词中所谓的意境?敬请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空间。我以为诗词中的意境不是人为凭空营造出来的。诗言志,是指胸中有物,有感而发。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思想深度和创作技巧是密不可分的。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营造诗词中所谓的意境?敬请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空间。

我以为诗词中的意境不是人为凭空营造出来的。

诗言志,是指胸中有物,有感而发。

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思想深度和创作技巧是密不可分的。

要想让诗词有深刻精辟的立意和高超远大的境界,任何人不经过一段艰苦的创作实践,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从头做起,认真地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而丰富的文学遗产,认真地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创作水平,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终有所成。

不是有句老话叫功夫在诗外吗?我只是想告诉这位朋友在诗词创作问题上绝无捷径可走,平日的积累和努力是攀登艺术高峰坚实的台阶。

最后,送你两句古人咏梅的诗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没有正面回答你的问题,但希望你从我的回答里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对古诗词也是个一知半解的爱好者,以上如有谬误之言望多原谅。

欢迎继续交流成为朋友。

诗词中的意境有哪些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再别康桥》徐志摩 诗中的意象,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急!!

意象: 金柳、夕阳、软泥、青荇、康河、水草、 潭、青草、星辉、夏虫....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第4节,写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

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完全超脱了现实而进入了幻境:那浓阴覆盖着的潭水,不是纯净无色的清泉,而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天上虹”;可惜它“揉碎在浮藻间”,这“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

这“梦”像“彩虹”,很美;但是它“揉碎”了,又很凄楚。

读这一节诗要注意“沉淀”一词。

“沉淀”,意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那“彩虹似的梦”就是长久以来隐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秘密。

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再别康桥》是诗人心灵的“放歌”,是诗人“隐私”的“曝光”。

诗人的“隐私”是什么?是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还是绚丽的爱情化为了泡影?第5节,写康河泛舟。

康河是美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阴,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船儿便缓缓地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

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

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读这一节诗要特别留意“寻梦”二字,它是本节诗的“眼”,也是全诗的“眼”。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灵也在康河里“泛舟”,追寻着当年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妙时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一船星辉”,那“揉碎”了的梦“破镜重圆”,诗人陶醉了,忘情了,他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

第6节,在“追梦”中诗人忘情了,以至于高声“放歌”,但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猛然觉醒“我不能放歌”。

为什么“不能放歌”?这是“沉淀”着的“梦”呀,这是积淀在心灵深处的隐私呀。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要“别离”什么?要“别离”这“揉碎”了的“梦”。

现在诗人把“梦”“寻”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独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独自吞噬。

这静悄悄好比“别离的笙箫”,一个人静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体味着别离的滋味。

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这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往日欢愉喧哗的康桥,也与他心气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别离那“揉碎的梦”而沉默了。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胜有声,诗人无声的告别胜似有声的笙箫。

第7节,跟开头呼应。

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形成一种回环美。

“不带走一片云彩”呼应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

“云彩”是什么?读到末尾,我们不难看出,“云彩”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者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不带走这个“梦”,就是要“别离”这个“梦”,去追寻他的新的“梦”。

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忧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凄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荒凉: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世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怎么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急!!!!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对于它们的含义,许多同学却往往混为一谈。

《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意象”就简单释为“意境”。

正确界定其含义及关系,对于诗歌阅读和写作都有积极意义。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

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相关练习:试分析以下几首诗中的意象与意境:(1)《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1) 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

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含义深邃的意境:老松耸立,大山云遮,我寻访隐者,知道他在山中,却无法找到。

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诗词中的意境有哪些

因此,所谓“意境”。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追求感情的真挚。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

诗,合乐的称为歌。

另外、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意境,不合乐的称为诗。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题春晚中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简言之,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

如何从意境入手,并结合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呢?这就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结构

一、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某种景象而形成意象,这个意象具有情与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借景抒情式。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悲壮崇高,体现了进取旺盛的生命活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画面辽阔,感情豪迈,表现了生命的坦荡与生活的富足。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内心情感,这是景物结构与情感结构的交融。

第三,是触景生情式。

如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才形成了文学特有的意境。

二、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首先,是景理结合。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意象雄浑,动静结合。

后两句诗如何升华呢?诗人由实入虚,由景入理,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构成了对生命的超越,意味深长。

苏轼的《题西林壁》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

理之于诗,如水中盐,无痕有味。

其次,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如《陌上桑》中对罗敷形象的侧面描写是一种虚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兹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这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想像与联想的妙用。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由所见到所想,这是联想的手法,也体现了以实显虚的特点。

司空图对虚境作了这样的描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三、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形神兼备的韵外之致。

意境除了带给读者像外之像,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首先,是描写外部形象和动作神态表现内心情感。

如柳永在《雨霖霖》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以这样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等豪迈的形象和场景,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

辛弃疾笔下的江南游子“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看一拍,就把内心的无奈与悲愤由外而内的表现出来。

这个动作也几乎成了词人的象征。

其次,是托物言志。

这是形神兼备的特殊方式。

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优美姿态和浓郁的花香,显露出诗人“梅妻鹤子”的闲逸高洁。

陆游的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此比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

毛泽东的梅花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表现了梅花卓立合群的品质。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此外,比兴、用典、比喻、数字、衬托、对比、炼字、通感、叠词、渲染、对仗、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都有助于营造诗词的意境。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 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 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这三步缺一不可。

找出作品中的形象 , 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 , 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内容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一)走进作者,探知意境诗词的创作,特别是古代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教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我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讲明这两句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调,抒发伤感国事,心系家人的悲愁,学生听着记着,但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

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向学生补充韩愈写此诗的背景。

当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后,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对诗中包含的悲愁之情也能领会。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引导学生探知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走进其写作背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走进关键词,领会意境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分析。

读诗词亦然。

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至用白话解释诗词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

领会诗词的意境,应该抓关键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写了那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走进这幅画面所传递出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从字面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再直白不过,不就写国都沦陷,山河还在,京城的春天草木荒凉。

不错,但要真正领会此中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几个词,再驱遣着想像去看,国都沦陷用了一个“破”字,可谓“国破”的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紧随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目凄凉。

“城春”本应明媚悦人,这里却是“草木深”的荒凉之景,所以,这两句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悲愁气息。

诗人面对眼前的局势,所以看花也流泪,听鸟鸣也惊心。

再读后两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连”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烧的时间长,一个“抵”字道出了作者渴盼“家书”切切的思家之情。

再注意尾联,国都破败,烽火连遍,家信不通,诗人的白发更加稀少,以致髻子都插不上。

这样,抓住了整首诗的几个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个于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中日益衰老﹑白发苍苍的诗人形象。

可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走进意象,体味意境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因此,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诗歌的意象,因为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典型的意象,作者用意象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渲染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从而体现了主人公落寞的心境。

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撞击人们的心扉,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由此可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四)走进联想和想象,开拓诗词意境如果说诗歌是翱翔高空的鸟,那么联想和想像往往是一双不可缺少的翅膀,一旦失去其一,就相当于失掉一半的生命力。

作者在创作中,总是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像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

诗词中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是什么?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 境之中。

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二者 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 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二是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三是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 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