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卸红妆诗词解释



描写红妆的诗词展开全部 《虞美人. 卸红妆》梨花谢尽残香在,落葬南山外。故园深处梦依然,往事匆匆刹那似千年。小楼对镜疏眉忆,卸罢红妆泣。白头清影不甘承,岂敢这般与子度余生?《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

描写红妆的诗词

展开全部 《虞美人. 卸红妆》梨花谢尽残香在,落葬南山外。

故园深处梦依然,往事匆匆刹那似千年。

小楼对镜疏眉忆,卸罢红妆泣。

白头清影不甘承,岂敢这般与子度余生?《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菩萨蛮·雨昏连夜催炎暑》翠鬟双倚醉。

醉倚双鬟翠。

香枕印红妆。

妆红印枕香。

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采桑子·南枝淡伫无妖艳》南枝淡伫无妖艳,蜡蕊羞黄。

争似红妆。

不假施朱弄晓光。

雪融日暖琼肌腻,酒晕生香。

桃脸相当。

尤笑桃花混众芳。

《西江月·黄蜡谁将点缀》黄蜡谁将点缀,红膏不许施妆。

...

《十里红妆》诗词全文

同名诗歌挺多的,以下是从网上找到的三首:【1】桃花树下,三生石旁,你可还记得,许下我十里红妆。

【2】十里红妆昔觅良人子,筑我凤凰台。

流云飞浅过,无处觅尘埃。

棋残本无计,书尽但非才。

裙乱红袖舞,步醉意阑珊。

朝朝拭冰露,暮暮水清寒。

惟恐此生老,无得见珠玳。

谁知复春度,妆成明月栽。

回看芳笺诺,青驾正归来【3】十里红妆【灵曦阁出品】填词:雪禅半副銮驾,半副凤仪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念白:十里红妆十里长,花轿浪得十里狂,喜糖撒得十里甜,老酒飘出十里香。

XiFaN.:凤冠霞衣 耀眼倾城额梅绛唇 惊为天人衾被鸾枕 绵延十程朱漆髹金 饕餮饰纹千工轿(千工轿) 万工床(万工床)枣桂褥下藏钟鼓奏(钟鼓奏) 爆竹响(爆竹响)迎娶谁家新娘曦语:并叶并枝并蒂莲双宿双飞双栖蝶风拥红妆十里延玉郎含笑迎娇眷XiFaN.:椒房香(椒房香) 花烛燃(花烛燃)扶醉夜阑珊合卺酒(合卺酒) 交杯盏(交杯盏)垂下七重喜幔曦语:并叶并枝并蒂莲双宿双飞双栖蝶风拥红妆十里延玉郎含笑迎娇眷一叩月老赐良缘二叩高堂福泽满青庐对叩共婵娟赚得三生姻缘签赚得三生姻缘签合:赚得三生姻缘签念白:女儿梦里人成双,爱到地老和天荒,情长意长相思长,才有红妆十里长!

《十里红妆》全诗

展开全部 一种汉族婚俗,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

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

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

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已成为历史,承传了千百年的妇女境况已彻底改变,但曾经让古代妇女哭过、恨过、爱过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作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是江南民间艺术馆和大家的责任,因为她们是我们的祖辈。

...

求十里红妆诗词全文~“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

亲,这就是诗词全文了。

关于“十里红妆”,有一段传说。

据说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湖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追杀。

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

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网友网友结合2013年9月热词“待我长发及腰”创作:《十里红妆》。

全文为:“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pzhhaHyzi3OHOpqVZHLhkGObwiz1TUDYbNNKak0P5ywjndhZMRrY3_JN01HEL1z

十里红妆那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整体诗意:《十里红妆女儿梦》通过“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屏画和生殖”、“贞节”、“美红妆”等章节,通过子孙桶、缠足架、绣花桌、麻丝桶、花轿、百宝箱等旧时代女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大量器物,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作者简介:何晓道,又名小道,浙江宁海人,1963年生。

从事明清民间艺术品、民俗器具的收藏、经营和研究二十余年,先后创建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

出版有《江南明清门窗格子》《江南明清民间椅子》《红妆》等专著。

经典诗句: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

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

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

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

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

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

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

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

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

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

为君卸的红妆里面的红妆是什么?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宋代:苏轼释义: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

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宋代:苏轼释义: 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

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宋代:苏轼释义: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子夜吴歌·春歌》唐代:李白释义: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水仙子·怀古》元代:张可久 释义: 一个女子能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样的美女古往今来能有几人?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唐代:李白释义: 傍晚日斜之时红妆歌舞女个个欲醉,来到水边那百尺清潭映出她们效好的容颜。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青楼曲二首》唐代:王昌龄释义: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

——《长寿乐·繁红嫩翠》宋代:柳永 释义: 何况还有楚腰越艳一样美女相伴,她们一笑何止只值千金啊!红妆春骑。

踏月影、竿旗穿市。

——《宝鼎现·春月》宋代:刘辰翁 释义: 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敦煌太守后庭歌》唐代:岑参释义: 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金钿。

...

甄嬛传中出现的诗词句

女主名字的出处一:我低着头脱口而出:“蔡伸词:嬛嬛一袅楚宫腰。

正是臣女闺名。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堆枕乌云堕翠翘。

午梦惊回,满眼春娇。

嬛嬛一袅楚宫腰。

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

几度红窗,误认鸣镳。

断肠风月可怜宵。

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女主名字二: 只见皇帝抬手略微掀起垂在面前的十二旒白玉珠,愣了一愣,赞道:“柔桡嬛嬛,妩媚姌袅。

你果然当得起这个名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嫺都,靓庄刻饬,便嬛绰约,柔桡嬛嬛,妩媚佺弱;曳独茧之褕袘,眇阎易以戌削,编姺徶苹,与世殊服;芬香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旳皪;长眉连娟,微睇釂藐;色授魂与,心愉於侧。

《赠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温实初写给嬛嬛的《梅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嬛嬛大年夜在倚梅园祈福时念的诗。

《杏花天影》(姜夔)丙午之冬,发沔口。

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

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这是嬛嬛和玄凌初遇时吹的曲子。

【注释】此词为羁旅怀思恋人之作。

上片写景思人。

词人以“鸳鸯”引发出“想桃叶”的绮思:借桃叶隐喻合肥恋人,包含了往日幽约和无限情思。

“又将愁眼与春风”句暗 寓了情人眼望春风,对词人温馨情爱的期盼和追求。

词人触景生情,独倚兰桡,流连不舍。

下片写离情愁苦。

“金陵路”三句以“莺吟燕舞”,象征金陵秦淮河畔歌 妓舞女的轻歌妙舞,暗示出合肥恋人的身份,故目注秦淮,而心向“淮楚”,以秦淮莺燕之乐景反衬作者离索怀人之悲情。

谁知我相思情苦呢?小舟泛波,算来只有 “潮水”最理解我之相思最苦。

因为它一路推波荡舟,伴随词人孤舟寂寞。

“满汀”三句写目望金陵秦淮河入长江处的白鹭洲长满绿草,隐喻词人烟波日暮,羁旅未 归而愁如芳草的伤感,遂发出“移舟”漂泊,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茫然失落之慨叹,颇有悲楚难抑,低回不尽之致。

《国风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是甄嬛和玄凌初遇后思念玄凌时信手翻到的一首诗。

【注释】这是一首闹新房时唱的歌。

诗三章意思相同,首两句是起兴,创造缠绵的气氛,并点明时间;下四句是用玩笑的话来戏谑这对新夫妇:问他(她)在这良宵美景中,将如何享受这幸福的爱情。

《柳初新》(柳永)东郊向晓星杓亚。

报帝里、春来也。

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

妆点层台芳榭。

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

新郎君、成行如画。

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

遍九陌、相将游冶。

骤香尘、宝鞍骄马。

这也是嬛嬛和玄凌初遇时吹的曲子。

《菊花》(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眉庄抽的花签上的签文。

【注释】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海棠》(苏东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嬛嬛抽的花签文。

夜半乐·咏夹竹桃月轮碾玉明甚,惊云碎地,霜碧谁能肃。

已夜半时分,小虫将伏,霓虹暗陨,闲声渐歇,仅余行路归人,急心轻足,竟不顾、双襟著清馥。

似曾小径夹竹,点点星花,袅娜团簇。

迢递处、犹胜传灯燃烛。

弱条堪折,柔情欲诉,几重淡影稀疏,好风如沐,奈良景、寻常却无瞩。

倍感凄怆:好萼旁栽,入流尘俗。

叹叶叶伤情剑眉蹙。

恨生材、无用不种十年木。

空顿首、憾已难平夙,丈夫徒有三分毒。

陵容的花签全文。

《好事近》花动两山春,绿绕翠围时节。

雨涨晓来湖面,际天光清彻。

移尊兰棹压深波,歌吹与尘绝。

应向断云浓淡,见湖山真色。

陵容抽完花签之后唱的歌。

《茉莉》江奎虽无艳态惊群目 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 醉来掉下玉搔头方淳意的花签。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玄凌和嬛嬛相约在杏林见面,玄凌失约,嬛嬛原要弹奏的一首曲子《怨歌行》(李白)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

秦观、虞美人 全诗解释?

虞美人 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平岸。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红妆艇子来何处?荡桨偷相顾。

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

(以下两版解析皆由本人抄录自书中,尊重原版权,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解析一 抄录自山西古籍出版社《秦观集》,王醒解评】 【题解】 少游在会稽,有《游龙门山次程公韵》诗云:“路转横塘入乱峰,遍寻潇洒兴无穷。

”所写景物,与此词境相似。

此词写的是野外游兴,偶见渔家女子的恋情,充满水乡生活气息。

当作于元丰二年(1079)在会稽时。

【新解】 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平岸——秋季信马在堤岸上漫游,水波浩荡,几乎与堤岸一般齐平,正是江南秋季特征。

横塘:东西走向的池塘。

《吴郡图记续记》卷下:“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

”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这二句翻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语意却更加新奇。

在夕阳西风中,绿荷像含愁似的翻卷着。

既点出秋季万物将肃杀的景象,又含有诗人伤秋的情绪

红妆艇子来何处?荡桨偷相顾——这是写恋情。

红妆:女子。

艇子:船夫。

船上的一男一女来自何方?男的摇着桨,偷瞧女子。

是在相恋吗? 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船上的“鸳鸯”惊动了柳中的鸳鸯,它们含着愁,向远方飞去,却回头瞧着船上的这一对。

这真是一幅妙景,两对鸳鸯,一对为人,一对为鸟,两两相对,点化出无限情趣。

【新评】 此词写得清新秀丽,饶有情趣,表现的是水乡男女青年的恋情。

在秋天的烟水中,地上的鸳鸯和水中的恋人互相顾盼,相映成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绿荷凝恨”,拟人笔法,明写荷实则写人。

“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情中有情,其憨态很逗人,完全是情化了。

~~~~~~~~~~~~~~~~~~~~~~~~~~~~~~~~~~~~~~~~~~~~~~~~~~~~~~~~~~~~~~~~~~~~~~~~~~~~~~~~~~ 【解析二 抄录自中国书店版《秦观词 新释辑评》,徐培均、罗立刚编著】 【注释】 1.横塘:东西向的池塘。

《吴郡图记·读记》卷下“治水”:“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

” 2.“绿荷”二句: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阿谁,何人。

凝恨,《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有曰凝恨者,柳永《塞孤》词:‘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

’凝恨,恨之不已,犹云‘积恨’也。

” 3.红妆:指女子。

【讲解】 此词所记,是写词人游冶时所见所思。

起首二句,交待词人游历所在。

信马横塘,见悠然之态。

“烟水”一句,状所见之景。

马踏秋阳,面前一片美景,词人的心情可知。

三四句,兴起幽思。

作为饱学之士,当前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与眼前相似时,自然而然便会发生联想。

面对夕阳中满池的绿荷,词人立即想到唐朝诗人杜牧的那首《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的诗:“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是以拟人的手法,状荷叶为西风吹拂之貌。

而这里,词人多愁,本来是尽兴游赏之人,却偏偏被一句诗境勾起了幽思,所以莫名其妙地发问:这满池的荷叶又是为谁凝恨发愁呢?这里一问,看似无端兴起愁怀,实则是为引起下片词情而发。

下片紧承上片末尾那一问而来。

荷叶为谁背恨,词人无从得知,所以当身着红妆的姑娘划船经过时,他又免不了再发一问,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一问,较前面一问,显得更加突兀没有理由,仿佛词人到了心念不起静极无思的状态。

但是,“荡桨偷相顾”这一船上红妆的眼神,却打动了他,使他静极的心态动荡起来。

从开始直到此句,才见词人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却含而不露。

最后两句,状鸳鸯惊起,飞起徘徊之景,实寓词人一时艳思。

也许是少女划船惊动了池中荷下双栖的鸳鸯,使它们惊起飞上天空,那对飞起回顾的鸳鸯,在词人眼里,成了愁情的化身;原来满池的荷叶,就是为这对鸳鸯凝恨,为它们发愁的呀。

在古代文化中,鸳鸯是爱情的象征,这里以鸳鸯的双飞相顾,寓词人琴瑟和谐的美梦绮思,书写艳情,却终有品格。

虽然抒情甚为婉曲,但这个鸳鸯的意象,却把词人的心思全部暴露出来了

词到最后,虽结以景语,却能以景传情,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自始至终不露声色,竭力想装出情波不起的样子,信马于横塘之畔,就像前面《采莲》中所描绘的那样“肠断谁家游冶郎,尽日踟蹰临柳岸”,都是有预谋的行为。

表面的无情正是内心至情的特殊表现罢了,那些看似无所用心的疑问,正是为掩盖内心思绪而故意做出来的姿态罢了。

从布局谋篇来看,这首词成功地制造了悬念,词起得极平,似淡宕无心,却正是用心之处。

中间两用疑问句,将心中绮思潜藏无迹,直到下片中间,才以船上姑娘的“偷相顾”略作点逗,最后又以鸳鸯飞起徘徊相顾,喻词人艳思,抒情含蓄,富有意境。

总而言之,词至结束,都没有将心思袒露说透,总是欲说还休。

也许船上少女的美丽动人的那一回顾,虽在词人心里掀过波澜,只不过是在稍纵即逝的瞬间美的感受或者冲动罢了。

本来就只是一种审美体验,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