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这首词,在写作上采用的是以实写虚的手法。

让人读起来,犹觉激越悲壮、荡气回肠。

这首词,先以“西风”起句。

西风,都是用来形容凄凉、悲怆之景,加之一个“烈”字,更使此景为之震撼。

接着的“雁叫”更增加凄凉之感。

一只或是一行高飞的大雁,在那清霜之晨,伴着一弯冷月,是多么悲凉,尤其是那雁的叫声,在空山里回荡,让人听起来真是耸然动容。

接着的镜头转向“霜晨月”下的地面,那马的行走也是有气无力的踏着碎步,耳边再有喇叭传来哭咽之声,这声音,与天上的雁叫上下呼应,融为一体,有声的画面展现眼前,怎不让人撕心裂肺、寸肠揉断,真是充满了苍凉悲壮之感。

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八个字做结,这个“碎”与“咽”二字用得非常巧妙,内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了,不正是当时红军内部情绪低迷的象征吗。

而下篇为之一转,换头处就是另一番心情了,豪气干云,完全不同于上阕那种低沉的意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豪放,抬眼望到雄关,高耸入云,坚实如铁,凡人不可越也。

但就是这样的地方,我们却迈步而越,而且是从头开始,这种步伐一定是矫健、坚定的。

接着,站到关上看到了什么?是茫茫无尽的群山,如大海一样波澜壮阔。

“苍山如海”,这短短四个字,更彰显了“关”的雄伟与高峻,因只有居高临下,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转头再看,夕阳已残,红霞满天,明天一定是个好日子。

...

毛泽东诗词赏析——忆秦娥 娄山关

展开全部 是从“四库全诗”丛书的“匹夫爱国三部曲”系列诗集书籍 里摘出来的名篇名言名句,供参考吧:不许界碑文/李者也我之邦本善与良,耕耘稼穑稻与粮。

却遇外寇侵而犯,边关难防豺与狼。

男儿何忍烽火泪,妻与子,爷与娘。

熔我田之犁,铸作利剑长,断枷锒。

宁玉碎,不瓦全,击敌未惜琳与琅。

百战戍吾疆与土,不许界碑空石硠。

【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全面抗战,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拉开了近代中国自1840年以来,历经血与火考验而走向全面复兴的最后一道序幕。

中华历史应当永远铭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支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起抗战,用鲜血重新书写了“中华”二字。

8年后,中国胜利;又过了4年,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再过了若干年,今天,离民族复兴之梦越来越近...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展开全部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忆秦娥1·娄山关 西风烈2,长空雁叫霜晨月3。

【毛泽东诗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 霜晨月4,马蹄声碎5,喇叭声咽6。

雄关漫道真如铁7,而今迈步从头越8。

从头越,苍山如海9,残阳如血10。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上阕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编辑本段词作赏析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占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

《忆秦娥娄山关》全诗的拼音

《忆秦娥娄山关》全诗的拼音是: xī fēng liè , cháng kōng yàn jiào shuāng chén yuè 。

shuāng chén yuè , mǎ tí shēng suì , lǎ bā shēng yān 。

xióng guān màn dào zhēn rú tiě , ér jīn mài bù cóng tóu yuè 。

cóng tóu yuè , cāng shān rú hǎi , cán yáng rú xuè 。

一、作品原文 忆秦娥·娄山关1 西风烈2,长空3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4,喇叭声咽5。

雄关漫道6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 二、词句注释 1.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2.烈:猛烈,强劲。

3.长空:辽阔的天空。

4.碎:细碎。

5.咽:声音阻塞低沉。

6.漫道:莫道。

三、白话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四、创作背景: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

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五、文学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

亿秦城娄山关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评注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3]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

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

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4]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