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表达相互促进的古诗词



【描写遗憾的诗句】我想找一句古诗词,表达一种遗憾,是两个人互相...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

【描写遗憾的诗句】我想找一句诗词,表达一种遗憾,是两个人互相...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鹊桥仙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少年游 晏几道 西溪丹杏,波前媚脸, 珠露与深匀。

南楼翠柳,烟中愁黛, 丝雨恼娇颦。

当年此处,闻歌□酒, 曾对可怜人。

今夜相思,水长山远, 闲卧送残春。

有一句古诗词形容的是,相互能看见能交谈,要想走到一起却要花很长...

那个……是民歌。

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哎呀招一招个手。

了的见那村村呦了不见个人,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个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了的见那村村了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 这么长的辫子探不上天,这么好的妹妹见不上面这么大的锅来下不下两颗米,这么旺的火来烧不热个你三圪瘩的石头两圪瘩砖,什么人呀让我心烦乱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 绿格铮铮麻油炒鸡蛋,这么好的朋友鬼搅散。

河湾里石头打不起个坝,手拿上像片片拉不上话。

一把把拉住妹妹的手,你哭成个泪人人怎叫哥哥走

我想找一句古诗词,表达一种遗憾,是两个人互相有好感却无法在一起...

很多嘛,比方说,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这里面有一个相当凄美的故事,有兴趣就自己查吧,呵呵,卖个关子。

再比如……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纳兰容若)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还有那首很不错的《钗头凤》,我觉得很适合你的要求: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关于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很赞滴LZ,还行吗...

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之处

展开全部 古诗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自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

如何赏析古诗?

展开全部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二、读中悟美、悟情(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情”是古诗的根源。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

古诗词句在今天有什么妙用?

看了下面的文章就会明白了 享受阅读 温暖人生 从来没有比现在更感觉到阅读对于现在孩子的重要性。

我对阅读的认识而且是与日递增。

每当与其他家长在谈及我的观点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热血沸腾的。

也许很少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渴望用我对阅读的认识来更新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而且我会在仔细斟酌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后把我所想所思贯穿在我的教学管理中去。

关于阅读我面对的第一次思考是我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日子。

住在SUSAN家的时候我看到周末他们夫妻两个带着儿女去图书馆借书,一家四口每人在去之前都有自己的计划

借回来不仅有书,还有音像。

回来之后仍然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父母,尤其是工作父亲,在吃晚饭的时候不忘要盘问孩子们的读书进展以及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十岁的男孩在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父亲在询问孩子读书感受的同时也回忆着自己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想法种种。

家中吃饭的时候充满了笑声,是阅读带给不同年代人不同的幸福和享受。

美国的图书馆是非常先进的,虽然我学习的是座小城,可是那座大学的图书馆已经比我们省图书馆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硬件设施都要发达数倍。

计算机就有数百台,可以做网上查询和阅读。

真正的藏书更是被系统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珍贵的音像资料。

如果有学生证,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没有借阅任何东西,除去时间太短看不完的原因之外我更多的是怕我会嫉妒,会心痛——为什么一样是知识分子,我们面临的确实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呢? 自从做了教导主任主抓教学以来,我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在逐年加深。

我很欣慰我是个对待教育很认真的人,我庆幸自己还没有被年龄被现实被虚伪和浮华把我喜欢学习的进取心腐蚀了。

我比从前更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和思考了。

我用很多的时间来听课,在每次学校大型考试结束后我都会试卷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对老师的成绩进行综合横纵的衡量。

在每次的衡量和分析过程中,我思考的更多了。

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随着教材的年年更新,在开始的时候遭到很多老师的抱怨。

尤其是中考考纲的逐年变化,更是让很多都已经习惯了数十年教一本教材的老教师们困惑了——为什么我们把教材上的文章都教完了,考试试题中却没有一点书本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试试题让我们到底怎么上课?随着新教材的层层深入,新的教育观念的推广,我们的老师也开始慢慢习惯了,也在抱怨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想着各种办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最明显的调整有两个,一个是对文言文重视,加大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另一个就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而科学的阅读习惯。

文言文在中考试题中的比例在近五年内每年递增的速度实在是快,而且题型变的也越来越活,不再是最初的默写和翻译了。

其实单单从现在的幼儿园要求几岁的孩子在不认识几个字的情况下背诵《三字经》我们就应该感觉到,我们正在悄悄地萌发起了对中国古文化重视的觉醒。

这是良好的开始,我很欣慰我的孩子赶上这样好的教育制度教育气候。

我比较重视孩子对古诗的背诵,现在我儿子已经在他七周岁的时候能流利地背诵81首古诗词了。

其中有很多我干脆没听说过,多数听说过却背不完整。

随着他的进步我也在进步,我QQ里的名字就是叫“轻罗小扇”,是我偶尔听见儿子背诵杜牧的《秋夕》时候我随手起的网名。

当听他用稚嫩的声音背诵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是骄傲的,欣慰的。

有很多人会疑问: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诵这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他可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吗?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时我都会反问对方:试问,我们小的时候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我们曾经背过的经典名句呢?有多少是我们在长大以后才逐渐了解原来古人的真正用意呢?当我们年少的时候怎么能体会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而当我们真正到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年纪了,方才能用羡慕而无奈地感叹回忆我们曾经“强说愁”的浪漫。

如果我们没有年少时强制性的背诵,到老的时候想用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感叹呢?所以我总是把背诵这些古诗词比喻做学习游泳一样,小的时候学会了,等到长大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到了都会拣得起来运用自如的。

已经是属于我们本身的一个本领了,很可能由于时间长我们记忆的不准确了,但是儿时的记忆是确实存在的,当你在合适的环境下,或是看书或是写作或是演讲,当你想表达其中一种想法的时候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便会脱口而出,恰如画龙点睛般的惟妙惟肖。

正是这种对古诗词大量的积累才奠定了孩子今后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待续)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总要被小燕子背成语和古诗时候的滑稽而逗乐。

现在想想皇帝或者说琼瑶还真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呢!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童年只有一次,阅读也许带不来分数,但是舒展的是童心,培养的是人格。

看《教育报》,有个叫张圣华的人写的东西让我感动。

他说:童年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童心的价值远远越了年龄界限,在一生...

诗词接龙如何接

展开全部 诗词接龙浅议诗词论坛中,诗词接龙这一新的写作方式正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接龙方式出现在网络中,可谓五彩斑阑。

中华诗词论坛作为一具有重大影响且诗友众多以古典诗词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大论坛,接龙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正不断地在各版出现。

接之者日多,说明这一诗歌创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吟友们的喜爱。

然而,从笔者所接触到的接龙情况看,论坛诗友中,还存在对接龙这一艺术形式不太熟悉的情况。

有的诗友不知道这一形式如何运用,使得一些所接之龙偏离了首倡者的轨道,出现了由一条变成无数条的局面,以致原龙无以下接的情况。

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或不全之处,请朋友们指正:首先说说接龙的出现和兴起:接龙这一写作形式究竟起于何时,笔者未加考证。

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种形式,只有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在现代传媒已发展到互联网的时代,才有可能大面积出现。

试想一下,在通讯条件只能靠邮递往来,一封信得多少天才可到达对方手中,对方回信亦是多少天才能将所传信息返回,往去复来需十来天半个月还算是快的的时候,即使二者之间有接龙之诗,有接龙之想,一月之内不过二次三次,其影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传播,其规模不可能形成气候。

只有在互联网的出现后,特别是众多论坛的出现后,才可使得分散于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们有得以一聚的唱和平台。

这就才为接龙这种诗歌提供了激发创作热情的社会环境。

因了此,各种接龙活动的开展,方能应运而生。

下面,笔者不揣鄙陋,谈谈自己对接龙的一些认识:一,接龙的发起接龙活动,有时是组织者着意安排的,但大多数接龙是在偶然的机会激发下出现的。

在我们论坛,前者一般由各版管理者通过版群商定,由大家或首版指定一名组织者,或指定某一首诗(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作为接龙之龙头。

然后,各版主带头分而接之,使之延续下去;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偶然出现的诗(亦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由一偶然读到该诗的吟友临屏即兴接而续之,后读诗友读之,觉得有趣,跟而再接之,一而再再而三,以至无穷,成为接龙。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出现的接龙很好地延续。

有的倡导者,有时会为某一目的,设置一些时间规定,以便推进下一阶段的活动展开,如前不久秋水诗韵版的秋香舞会,便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一次诗词活动。

二,接龙的承接及用韵一般地说,在四句的七言中,每一句均可被接龙。

第一句作为首句,第四句作为结句,成为接龙对象的可能性最大。

第二句的接龙概率亦不低。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第三句。

因为第三句不在韵脚上,因而,很多熟练的接龙手,在将此句作为接龙之首句的话,会自然地将对句(也即该接龙诗之第二句)巧妙地引回到首龙所用的韵脚上来,让所接之龙不离首龙所用之韵部,使之沿着首龙用韵的路线一直接下去,使后面跟接者循此道路,一条一条也即一环一环向下接,使接龙循首龙之韵一直运行,这样,一条龙接下去始终没改变运行方向,会大大激发诗友再接的兴趣。

若不然,如出现第二种韵的情况,再接者之注意力被分散,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使接龙活动受到影响。

这里还须提醒的是,即使用第一第二第四句作为接龙首句,仍需注意首龙的韵部。

目前多种韵书并存于诗词界,古体诗词创作习惯上用平水韵(包括《佩文诗韵》《词林正韵》及《词韵简编》),因而,用平水韵一般被默认。

而新韵(包括甚多,有的甚至以新华字典为韵书)也是目前古诗词写作时用到的,只是大家都会特别做个注明为“新韵”,这同样能为大家所接受。

接龙则不一样,接龙,其重要一条规则是要求所接之龙用韵与首龙相同,如用新韵,则所接之龙其神有散的可能。

再说,接龙用韵,限定得越窄,越能体现诗人驾驭文字的手段和水平,因之,也就要求跟原韵。

三,所接龙意旨取向接龙诗,按所受约束这一特征而言,它是一种命题性质的写作。

命题作文,我们都面临过。

有的命题,会列出一些条款,让该命题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让作文者遵而笔之。

而接龙活动往往对接龙人下笔时之意旨取向无所规定。

不过,我们可以从习惯上来看这个问题。

据笔者接触能读到之接龙诗,归纳其意旨取向有如下几种:其一是顺所接龙之意而下笔,让自己的三句诗,成为被接之诗诗意的深化或扩张;这种诗作比较多,相对而言,取这种意旨而接,便于思路的展开,便于诗意的凝集;取此种接龙意向,多选取前诗未能涉及的某一角度,或选取某一未被前诗所言及的方面,以完成自己的创作。

将之变成自己的作品

其二是以旁出之意而接。

此种接法全然不顾所接诗意,仅以接句安在自己的诗上,另三句另辟蹊径,既让所接之诗句,也成了自己所要表达之意的帮助。

这样的接诗,往往能出新意,因而得到更多喝彩。

其三是逆向取意而接。

这种取意法,是完全将原诗所表达之意掉个一百八十度。

即将自己的三句二十一个字化解所接之句七个字为自己诗所用,全诗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与所接诗意完全不同的一首诗。

这样的接法,当然得注意不能使自己的诗意变成攻击或眨低所接诗的诗句。

而只能是在他诗意思的反面去深...

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第二段怎么写?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不靠颜值靠才情 年轻学子频获赞“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念出《诗经·七月》中这句名句的,不是学者教授,而是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高一女生武亦姝。

她在2月1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战胜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成为新擂主。

诗词量2000首,答题时气定神闲,还有高颜值,有网友感叹武亦姝“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这位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三大偶像”的“00后”说:“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像武亦姝这样的高手还有很多——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上海文来中学学生侯尤雯,2岁开始读诗,曾获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为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是连续多场的擂主……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等学者,也因为在节目中对古诗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精彩点评,受到网友热捧。

网民“月亮abby”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诗人的胸怀,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

”除了擂台上那些“行走的诗词库”,节目中的“百人团”也值得尊敬。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有些是父母比赛子女看,有些是子女比赛父母看。

“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古诗词能与年轻人情感共鸣武亦姝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读《放翁词》,她能够感知陆游性情中可爱有趣的一面,他的作品有一种很特殊的温柔和深情,有时候也可以很明快、很清新;而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词让人有好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

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在《中国诗词大会》近日一场比赛中,选手王轶隆身患癌症的母亲病情出现反复,王轶隆决心暂别赛场为母亲尽孝。

李定广认为,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

“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可以在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

”专家还表示,雅与俗此消彼长,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也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今天该如何学习古诗词?公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文字符号而已,且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没意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说,不能像教外语一样,去精确分析一首诗词每个字、句的意思,或是用现代汉语把诗词解释得太直白。

“每一首古诗词,不同人应该有不同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

李定广说,教师应更多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专家表示,公众关注诗词大会,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

传统文化教育需进一步切合时代,精心选择内容,并利用现代传媒方式进行传播,也不排斥健康的娱乐化形式。

从社会角度而言,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的有效教学

加乐中心学校产坡小学语文科王文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也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一、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的是让语文是可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

那么古诗教学则是让语文达到目的地的精华。

古诗的目的地,首先是语言。

要知道,中国古代,甚至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教育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诵读,所诵读的都是语言精炼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朱子家训》等,并一律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中积累语言,在熟读中领会慢慢意思,在熟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思想。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

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

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

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

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

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菊花》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

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

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所以说,朗读好古诗,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工具性可见一斑。

二详说中训练学生语文动手动口的工具性语文做为工具学科,作为工具,首先有他的形成过程。

详说古诗的方方面面,是达到效果的最好的途径。

古诗年代久远,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诗句多受格式,字数的限制,非常精炼,句中常有省略成分,还有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古诗的工具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在课堂上发言,如诗人的小传,年代背景,诗句中的字词的解释,或者诗的结构和现代课文的区别,内容在现代如何理解学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无搜集,比如查字典,问父母家人,到书店或图书馆翻资料,的城市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

这正与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新课程标准相呼应。

三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作为演员,必须理解剧本的意思,体会剧中的意境,方可表演出色。

可是入选课文古诗文字凝炼,跳跃空间大,短短几句,蕴含的意思丰富,让习惯形象思维儿童来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表演的过程就是让全班学生参与理解的过程。

为了表演,每个学生都要拿起文字的工具来自己演或者评价别人的表演。

小学的古诗不外是写景、抒情、记人、状物、叙事。

诗的角色也不外两类,一是诗人,例如《闻官兵收河南河北》里的诗人,学生会用仰天长笑,边笑边抹眼泪等行为表达诗人的喜欲狂。

而是诗人所写的人,例如《古风》里的哀叹的农夫,《蚕妇》里的边哭边回家的养蚕妇女等让学生表演,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

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里面要求的,让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标准相符?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解剧本(即诗的意思)?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造性地把语言材料活化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