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脚注怎么写



论文中引用众所周知的古代诗词,也必须用脚注标明出处吗?最好标明。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标明对你没坏处,还能凑页数。如果是更严谨的论文,需要引用大量的别人的话,你的这句诗词涉及到了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标明

论文中引用众所周知的古代诗词,也必须用脚注标明出处吗?

最好标明。

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标明对你没坏处,还能凑页数。

如果是更严谨的论文,需要引用大量的别人的话,你的这句诗词涉及到了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标明。

如果没有涉及别人的观点,应该不用标明。

如果是平时交作业的论文,标明吧,凑字数。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诗人横渡长江,神思飞越,触景而生豪情,联想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名言,想象孔子仿佛在岸边,指着江说:"逝者如斯夫!"诗人赋予新意,哲理的思考,启示人们建设祖国须争分夺秒,诗人的眼光又转向正在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想象大桥落成的雄姿,又由眼前建设想象三峡工程,借神女惊叹烘托人间变化巨大,全词当代和古代融为一体,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打成一片,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奇幻瑰丽的意境。

毛泽东同志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开头活用古代歌谣,点明行踪,歌颂祖国风貌,富有浓浓的地方色彩,生活气息。

上阕结尾引用古语赋予新意,既深化了上阕容,又自然过渡到下阕。

最后引用美丽的神话故事,烘托建设成就,增添瑰丽神奇的色彩,充盈浓郁的诗情画意,全词情思独特奇妙,出神入化。

2.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一篇苏轼的论文

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要想用一部书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准确而真实地描绘出来,无疑是有挑战性的,而李一冰先生很努力地做到了,在他的《苏东坡大传》中,我们知道了: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坛巨擘,他还是一个将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调和起来,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互中,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和碰撞激荡中寻求精神自由、完成人格修炼的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政治家。

他不为官位所迷惑,关心民间疾苦。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幼主哲宗即位,他被召回朝廷任中书舍人,两年当中,为皇帝起草诏令达800多件。

在贬谪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还在黄州组织过一个社团,跟当地猖獗的溺婴行为作斗争,在杭州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文永远值得我们诵读,他的为官为人之道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正是东坡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让后世之人提到他时就倍感亲切。

也正如李一冰所说: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使他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

对东坡最精彩的概述…… 苏东坡传的序,我以为。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

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

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做他的诗句:“猿吟鹤唤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因是之故,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阅读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一等人,总是关心世事,始终抗言直论,不稍隐讳的。

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我极力想分析出这种缘故,现在该说到第二项理由,其实这项理由,和第一项理由也无大差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那就是,苏东坡...

水调歌头游泳译文

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原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鉴赏】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

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

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

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

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

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

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

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

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

”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

“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

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

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

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

“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请问毛泽东这首诗的名字。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解 【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

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反对迁都。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

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

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

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

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

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

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

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

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

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

”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

“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

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

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

“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更立”三句,思...

有谁知道明朝开国名将徐达子孙的名字都是什么?

明朝开国名将徐达子孙的名字 传说徐达吃蒸鹅之前,曾告诫子孙离开京城,永远不再踏入这个是非之地。

事实上,后来他的子孙有的虽然离开了京城,但并未受到牵连和迫害,而且尊荣有加,显赫一时。

徐达有4子3女。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

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

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

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

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徐家之恩隆更是非同一般。

徐达有孙9人,其中四子徐增寿的儿子徐茂先,娶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长女兰阳郡主为妻。

大概与周王的封地在开封有关,徐茂先在开封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府第,人称“徐府”。

徐家三世皆为王爵,徐府自然十分豪华。

据资料记载,当年的徐府金丁朱户,大门两旁挂着“春王正朔颁千载,开国元勋第一家”的对联,门楣上悬着“大功坊”的匾额,气度非凡。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幅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国元勋徐达撰写的。

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他们小时候曾一起放过牛。

徐达20来岁就跟随朱元璋投奔到红巾军中,戎马征战几十年,“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为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朱元璋在对联中称赞他的功贯古今,并非虚夸滥誉之辞。

但是,如果说徐达“才兼文武”,似乎就有些勉强了。

和朱元璋一样,徐达出身贫寒,小时候不可能有太多读书的机会

虽然他一向谦虚好学,但在连年征战之中,所学终归有限。

徐达能够从一介草莽英雄,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一代名相,所凭借的并非所谓学问,而是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历炼出的非凡智谋, 明王朝与伊斯兰教 自明清以来,中国民间,尤其回民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开创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回民,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冯胜、胡大海、蓝玉、汤和、邓愈、华云等,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是拜把为兄弟的回民,故民间才有“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之说。

但是,明正史并未提及朱元璋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而只记载他在起义前当过“和尚”,也未载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兴、华云、沐英等武将的族属和宗教信仰,在《大明英烈传》中主要宣扬他 元朝末年,官府极端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朱元璋举旗造反,成了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手下的将领。

朱元璋回乡招兵时,22岁的徐达仗剑从军,开始戎马生涯。

徐达身材魁梧,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

他遇事和别人商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经常向人请教兵法战策,加之天资聪慧,悟性极高,时常表现出过人的气魄、胆识和谋略。

当时,红巾军内部矛盾重重,郭子兴与另外一个首领孙德崖更是剑把驽张。

有一次,郭子兴与孙德崖发生冲突,将孙德崖捉住,扣在城里。

朱元璋在城外闻知此事,想打马回城劝说郭子兴放人,却被孙德崖的部下误认为此事是朱元璋的诡计,就把他绳捆索绑,关了起来。

危急关头,徐达挺身而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替代朱元璋作人质。

这场危机平定之后。

朱元璋对徐达的舍身相救十分感激和称赞,两人关系从此更加密切了。

不久,郭子兴染病而死,朱元璋成义军的首领。

徐达作战勇敢,屡立奇功,渐渐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一员大将。

三 徐达处事持重,长于谋略。

他的谋略并非只是对一城一战得失的谋划,而是一种雄视天下、胸有全局的战略眼光。

他重视火器制造,常以火枪、火炮、骑兵、步兵协同作战,屡屡出奇制胜。

对各方割据势力,他刚柔并济,攻心为主,迫使他们臣服。

对归降的壮士,他礼遇有加,从不滥杀,使许多人归附于他。

朱明王朝能够一统天下,与徐达采取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也许与早年家境贫寒、饱受战乱之苦有关,徐达素怀爱民之心、恤民之情。

他治军严谨,号令整肃,所到之处总是尽力安抚百姓,让百姓照常生活。

在讨伐张士诚的战役中,他用反间计制胜,大军破城之际,下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百姓翘首欢迎他的到来,敌军将士纷纷投降。

张士诚见大势已去,纵火焚死妻儿,闭门准备上吊自杀时被捉。

徐达率军转战南北,势如破竹,所向克捷,威震天下。

朱元璋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四 自古猛将易得,谋士难求,智勇兼备者更是凤毛鳞角。

徐达有“智勇之资”,堪“负柱石之任”,是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

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中,徐达率主攻部队先行,与陈友谅军依湖对阵。

陈友谅军舰船高大,人多势众,气势凶猛。

徐达身先士卒,奋勇出击。

他的部下斗志高昂,无不以一当十。

双方鏖战一整天,湖水被鲜血染红,天空也被硝烟遮蔽得昏黑,陈友谅的前锋被一举击败。

随后。

朱元璋率军继续与陈友谅血战,最终取得了大决战的胜利。

扫平江南以后,徐达奉命率军...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展开全部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解 【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

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反对迁都。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

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

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

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

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

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

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

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

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

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

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

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

”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

“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

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

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

“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更立”三...

“长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长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不是“长饮”,应该是“才饮”!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注解【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反对迁都.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鉴赏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原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鉴赏】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