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有哪些为您打开一扇门繁星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青年人)诺曼底号遇难记古诗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赤壁,浣溪沙)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有哪些

为您打开一扇门繁星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青年人)诺曼底号遇难记古诗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赤壁,浣溪沙)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现代诗2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十五望月,水调歌头,我有思念是圆的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一剪梅春三峡夏济南的冬天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西江月,秋词,白雪哥送武判官归京文笔精华斜塔上的实验事务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叫三声夸克梦溪笔谈(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论语八则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蔚蓝的王国皇帝的新装迢迢牵牛星,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登岳阳楼全部手打,

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所有的古诗词,要有题目

《观刈麦》示意图 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观刈麦(1张)。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年底。

晏,晚。

(13)丁壮:青壮年男子。

(14)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粮食都已交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作品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示意图 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观刈麦(1张)。

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年底。

晏,晚。

(13)丁壮:青壮年男子。

(14)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粮食都已交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作品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题集

下学期附录诗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滁州西涧唐朝诗人: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 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年级第一课春找一句形容词,句子并赏析。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观刈麦 全诗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全诗

作品原文 《观刈麦》观刈(yì)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sh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ì):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观刈麦(1张)。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女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的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每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真是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

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pín)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观刈麦(1张)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吝惜、珍惜。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15)悬:挎着。

(16)敝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诉说。

顾:视,看。

(18)输税:缴纳租税。

(19)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竟,却。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20)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21)岁晏(yàn):年底。

晏,晚。

(22)念此:想到这些。

(23)尽日:整天、终天。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作品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所有古诗(包括内容

七年级(上)1、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乡)。

2、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 美女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3、浣溪沙 苏轼(北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的诗句“听唱黄鸡与百日”,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4、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乡)。

5、水调歌头 苏轼(北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西江月 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景)。

9、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0、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层次美、曲折美)。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1、雪梅 卢梅坡 (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2、霜月 李商隐(唐)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3、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淳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一剪梅 李清照(南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7、三峡 郦道元(北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8、《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9、《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0、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1、绝句 志南和尚(南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