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才真出家诗词



赞出家师父诗词顺治皇帝出家诗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赞出家师父诗词

顺治皇帝出家诗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顺治帝不只今生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前生绝非平常人。

而是一位出家且修行有素之人!只是一世修行未能解脱生死,而复转世入于帝王之家,不得自在!可见修行佛法,若不仗阿弥陀佛弘誓愿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而欲即身了脱生死之难!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所谓“衲子”,也即出家人的另一种别称

许多年老的僧人,常常以“老衲”自称。

所谓“西方”,既可指被称为极乐世界的西方刹土,也可指唐玄奘西天取经的印度天竺之国。

此处如果理解为极乐世界,虽然与顺治被世人共称为三大文殊化身皇帝(其他两位分别为乾隆与康熙)之一的身份相符,但乘愿再来娑婆世界,已经获得大彻大悟的菩萨勇士,是不可能有畏惧轮回的后悔之意的。

即使偈颂中所流露的沮丧之情是菩萨的一种显现,也不可能出现一边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来自西方世界的菩萨,一边悔恨不迭、懊丧不已地连连抱怨不该来此肮脏污浊之地的情形。

因此,此处的“西方”,应当是指印度。

能够投生为举世尊崇、万人敬仰的皇子,是多少世人朝思暮想、艳羡渴慕的地位啊!但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身着黄袍的帝皇之躯又怎能与身披紫色袈裟、尊贵神圣的出家之身相提并论呢?对于自己如今漂泊沦落到这步田地的境况,顺治的追悔、伤感与厌倦,也在此偈中难以抑制地溢之于言表之间。

至于“我本西方一衲子”的出处,究竟是顺治得受了高人指点,还是修得了宿命通,本人不得而知。

但是,既然能生起如此难能可贵的强烈出离之念,多半是有前世出家之缘的结果。

因此,顺治皇帝的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是平白无故的信口开河。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顺治皇帝将此刻所流落的处境,归咎于当初的一念之差,也并不是无根无据的。

古人云:“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

”对于修行人而言,如果没有对清净刹土生起信乐之念,如果没有在临终之际生起往生净土的意愿,是决不可能无缘无故而获得往生的。

只有在真实意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往生净土、脱离轮回。

《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甚至一发心随念如来,欲往生彼刹,于讲授甚深妙法时,苦行及不懈怠,不怯不畏,甚至一发心观想善逝阿弥陀佛,生起意乐者,彼等于梦中能见善逝阿弥陀佛,终将往生极乐世界,于无上真实圆满菩提道中不退转。

阿难陀,彼诸善逝照见实相故,于无量无边十方世界中,皆已念诵如来阿弥陀佛名号,并称扬赞叹阿弥陀佛。

”《无死鼓声总持经》云:“具信善男或善女,谁有信心、胜解及恭敬心,将往生净土。

”《大乘无量寿经》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以“获得解脱二种之六法”,宣说了中阴解脱的窍诀。

由此可见,在汉藏的诸大经论中,都再三强调了意念——哪怕是一刹那之意念,在解脱往生的关键问题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顺治皇帝在此偈中,以自己的沉痛代价为教材,意在告诫后人:一定要吸取前车之鉴,千万不要因现世的一念之差而在无数个来世抱恨终身了!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不如既不来、也不去,这样就既没有当初的欢喜,也没有后来的悲哀了。

虽然在胜义谛中,众生既没有来,也没有去;既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

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寂灭离戏之法。

《中论》开篇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在世俗名言中,因为前世业力的牵引,因为无明的染污,任何凡夫众生都别无选择地要有来有去,要流转轮回,要承受苦苦、变苦以及行苦的困扰。

其中所谓的“变苦”,就是指因前面的欢乐,而引发出后面的忧伤,在快乐当中隐藏着悲哀的一种痛苦。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道歌,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变苦:“如果没有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没有相知,怎会有着相思的熬煎?”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自以为甜蜜的经历,比如饱餐了一顿美味佳肴,...

写佛教的古诗词

写佛教的古诗词:《菩提偈》。

作品原文菩提偈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作品鉴赏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作者简介惠能(638—713),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

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

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

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

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

顺治 皇帝 出家诗

展开全部 顺治皇帝出家诗荣华犹如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本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成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滤 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堤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的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打破虚空笑满腮 玲珑宝藏豁然开 直饶空劫生前事 六字洪名毕竟该...

顺治帝出家之谜

展开全部 顺治帝出家之谜 在清朝第二位皇帝顺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

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

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贵妃董鄂氏因病去世,顺治痛不欲生。

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

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至于追加皇后应举行怎样的大礼,他命礼部要认真、详细、迅速商讨并递交他审议。

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心也随之而去,正如元稹所写的那样:“维将竟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他不仅辍朝5日,而且将她晋封为皇后。

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里写道:“顺治帝经此惨事,亦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张,传出宫中。

”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

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

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

但是,这种谎言也瞒不了多久。

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削发为僧的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

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

”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

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削发为僧,因此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据说清圣祖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

康熙帝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

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

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

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

”语气十分悲恸。

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

但民国时,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又认为吴梅村诗中“房”为天驷,“房里竟未动”是指顺治将幸五台山而忽然去世,后几句诗孟森认为是自责之词。

所以顺治出家与否,仍然是一个谜。

...

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

关于顺治出家,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

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

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

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

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

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

而这一切,又可以在五台山找到相关的附会。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

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

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L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留俗了。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搞清的,是顺治帝在二十四岁那年,是不是真的去世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朝、清朝遗留的原始档案一千余万件。

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最受其时皇家尊崇保护的,是《实录》、《圣训》和《玉牒》。

它们在漫长的清朝统治时期,被单独专门保护在皇史k(位于北京南池子)的金匮里,由专职守尉看护。

其中的《实录》,是由继位的皇帝组织人员,依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去世的皇帝编写的事实记录。

由于精心的保护,《清世祖实录》金黄色的绫面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

在该《实录》卷一百四十四,这样记录着:“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

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

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

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

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

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

尔部即遵谕行。

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

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

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

初六日,顺治帝传谕,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并且因为病情迅速加剧,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

初七日的凌晨相当于现在零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从以上《清世祖实录》的详细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顺治皇帝被明确记载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则“大渐”了。

“大渐”这个词在皇帝身上应用,应该是非常慎重的。

因为这个词表示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很危险。

至于去世的具体时间,记载是“丁巳,夜,子刻”。

这里,“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记日。

“子刻”,虽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但在旧历的记时方法中,表示的是“开始”——记时是从“子时”开始往后按子丑寅卯的顺序推算。

所以“丁巳子刻”,应该是初七这一天的凌晨零点或一点的时候。

中间的“夜”字,只是表示深夜而已。

但在大部分的史学研究专著中,都解释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将顺治的去世时间,拖延了十二小时。

这样,从原始的《清世祖实录》这一史料中证明,顺治皇帝病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

但病因未述。

档案馆藏有的《玉牒》,则是清朝皇帝的家谱。

它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开始记录。

塔克世子孙后代这一支,称“宗室”,使用黄色;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各支,称“觉罗”,使用红色,而且在家谱格式上,分“横格”和“竖格”两种版式。

横格玉牒只简单记录世系,竖格玉牒则不仅有世系的表述,而且还详细记录该人的生卒和婚姻。

记录顺治皇帝情况的《玉牒》,其去世的时间,与《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相同,但同样没有说明病因。

另外,档案馆还存有顺治皇帝的《遗诏》。

该《遗诏》长五百四十八厘米,宽九十三厘米,黄纸墨迹,卷轴状保存。

遗诏中,顺治皇帝对自己渐习汉俗、早逝无法尽孝、与亲友隔阂等事做了自责,同时宣布由八岁的儿子玄烨即皇帝位。

这份遗诏,由于充满了自责,使不少人猜度它并非出自顺治帝,而是出自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帝的不满之处。

但仅以自责内容就判定《遗诏》并非出自顺治帝,也有些牵强。

如果沿着顺治帝的成长轨迹去摸索他的思想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白责也并非解释不通。

首先,顺治是一个初主中原的满族皇帝,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生活与文化充满陌生,要实施统治,就不得不尽力熟悉与适应它,并...

经典诗词!不要课本上出现过的。

比如:何意百炼钢,成为绕指柔。

...

古训《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家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求财恨不得,财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墙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贼是小人,知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生不论魂,死不认尸。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