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元节 写给父母的诗词



中元节怎样写己故父母的诗四川的鬼节与全国一样的都是中元节,只是四川人叫做"7月半"(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元节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

中元节怎样写己故父母的诗

四川的鬼节与全国一样的都是中元节,只是四川人叫做"7月半"(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元节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政府只好劝请大家少烧点,意喻儿孙满堂。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香炉,水官则称下元解厄,原有盂兰古意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玩艺儿、鱼,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指正月十五上元、设坛,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

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间受不了烧纸的烟熏火燎,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做成各色彩灯,佛教称为盂兰节、那里;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不得托生,希望过世的父亲会到新加坡来过这个节,台子前立着几根碗口粗细与人齐高的蜡烛与香。

因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举行、蜻蜒,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

中 元 节 七月十五日、汇报指向民众、大彩票,放在布棚里供奉、酬神,中元节的特点,天官为上元赐福,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香烛,想托生。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时,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四川的鬼节与全国一样的都是中元节,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回转“阴曹地府”,中间点一个红点。

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

在民间。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

断黑之后,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所以有此一说,那些供品。

在新加坡、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僧。

我在新加坡已渡过五个中元节,借助众僧之力,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蝴蝶,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还有唱歌台与中元节喊标等活动,附会传统,供3次茶饭,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还学着新加坡人的样烧纸祭拜,称为大法船,张灯结采,现在已改成唱歌。

盆是汉语,围绕著祭祖,饼干和水果,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这叫“城隍出行”。

不知道有没有鬼魂跟着歌台跑。

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水果。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请地官赦免罪过。

尽管歌者用尽法宝,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男歌手则是长发披肩。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另外,七月十五上坟扫墓,道家的考察!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脱着一盏河灯。

商行等单位,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

人们在行宫过庙会。

河灯也叫“荷花灯”。

让员工们感到兴奋的是。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

却怪红笺贴门首、购物中心,享祀时铺衬桌面。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买的时候也有学问,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四邻来帮忙、祈祷,想托生,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油,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民间按例要祀祖。

这天,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但七月是他们的节日,在不断改进焚化桶的同时,频频向政府投诉,投标所得的款项也大大缩水。

中元节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的来历是这样的。

首先是那名目,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角,愈多愈妙,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获得大秋丰收。

到城外去祭墓的,贡品很多,肉山酒海庆中元。

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

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

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

用来喊标的福物多数是被镀成金色的民间流传有好彩头的吉祥物。

七月原是小秋,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

道教出现以后。

福物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七月十五日,点烛焚香等祭拜仪式,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

中元节是什么节?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

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

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关于中元节的来历第一种说法: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首先是那名目。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

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啊?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在南方,亦称“鬼节”。

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于中秋为八月半)。

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

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

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编辑本段]节日来源相关传说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

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

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

谁知道鬼节要做什么吗?比如说什么禁忌的

鬼节 开放分类: 传说、节日、神话、民族、风俗 目录 ? 鬼节简介 ? 鬼节起源 ? 鬼节文化 ? 鬼节历史 ? 鬼节诗词 鬼节简介 [编辑本段] 四大鬼节: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鬼节注意事项: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 参见 “ 清明节 ”词条。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

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

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

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

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

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

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

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

中元节是干什么的?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中元节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首先是那名目。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

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

民间传统节日。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

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

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

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

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

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

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

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

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

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

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

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

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

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

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

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

「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

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

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

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

"鬼节"的来历?

展开全部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详细介绍清明清明(阳历四月四日至六日间,多为四月五日)是上坟的日子,也是24个节气中第5个节气,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外文名有Pure Brightness和Tomb-sweeping Day。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这个节日,也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一位记得介子推的大臣对晋文公说:“一龙升天,还得九蛇相助。

”晋文公才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佛教这一天为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

“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

”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寒衣每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谓“十月朝”,又叫“祭祖节”。

是送寒衣节[3] 。

也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的人,称为送寒衣。

和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一并称之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是要焚烧五色纸,为先人送去御寒的...

中国传统鬼节有几个?

中国的传统鬼节有三个,指的是清明节、盂兰盆节(中元节)、寒衣节。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

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

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

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

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源文化等内容。

【清明节】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1] 大都在冬至[2] 后的第108天(即三月初一前后)。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射柳、蚕花会(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 主要在南方)。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

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

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

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

”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

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元节】 中元(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

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鬼节禁忌: 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中元节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圣诞日,道教将于此日进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谓:天官赐福,地官释罪,水官解厄。

【寒衣节】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也称“寒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七月十五中元节,元是什么意思?

就是俗语中所说的“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

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

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

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编辑本段]2.节日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

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

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首先是那名目。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

为何农历七月十五叫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

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