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作为 抒发了



诗人在古诗词中往往借“酒”抒发怎样的感情?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

诗人在古诗词中往往借“酒”抒发怎样的感情?

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

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

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

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

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

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

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

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

“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

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杜甫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

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

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

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

在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诗、词、文、书法、绘画全能。

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

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总的来说,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

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

【中哪个诗句作为佳话流传民间,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厚恩情.】作业

点睛之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了,游子的心理感受推到了极致,浸透着天涯浪子寂寥、悲凉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

古诗 画眉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诗人对于仕宦之途深感厌恶, 因而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 所以故作此诗, 借着画眉鸟的啼声抒发自己胸中的郁闷。

鸟原来是自然界的产物, 只有回归自然, 才能展现出它的天赋, 鸟类尤如此, 何况是人呢? 惟有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 才能一展抱负。

诗中的「锁」, 代表诗人内心解不开的结, 而金笼就好比荣华富贵, 如果能抛开这一切, 隐归山林, 或许还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画眉鸟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体裁:七绝 【原文】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词注释】 注释 ①啭鸟声婉转。

②对高低时高时低地飞转。

③金笼贵重的鸟笼。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寻常鸟语引深思(欧阳修《画眉鸟》欣赏) 黎烈南(2009-08-26 11:25:28) 画眉鸟 百啭千声 紫树 欧阳修 滁州 杂谈 分类:随感 寻常鸟语引深思 欧阳修《画眉鸟》欣赏 黎烈南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之作品往往有情发于中而理思极其深邃者,其名篇《画眉鸟》便是一首非常耐人寻思之作。

这首普通的小诗之令人联想的深度与广度,恐怕是作者自己所始料不及的。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作于诗人为滁州知州之时,其间,欧阳修经常徜徉于滁州山水,并写出了《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等名作。

而在欣赏滁州风景之间,一种灵巧善鸣的鸟儿——画眉鸟的千声百啭,引起了他的特别新鲜的感觉,于是吟七绝《画眉鸟》一首以发感慨。

“百啭千声”——请听,画眉的啼音何等动人。

一个“啭”字,便把画眉音声之美,作了简洁传神的描写;再细听,这小小画眉,引颈高歌,音韵多变,竟然有千种声调,百种风情,让人悠然神往(“百”、“千”虚指,极言叫声之繁,花样之多)。

这种情形,使得欧阳修感到新鲜与惊奇,也使他在倍感新鲜与惊诧的同时,注意到形成画眉千百种风情音韵的、可以自由自在“随意移”的林间环境。

“随意移”三字,置于“百啭千声”之后,不但衬托出画眉鸟自由飞舞跳跃鸣叫之姿态,而且隐隐显示着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结尾之“不及林间自在啼”埋下伏笔,心细如发。

细心的诗人继续观察着:“山花红紫树高低。

”滁州的春天,一片“山花红紫”,绚烂多彩。

画眉鸟,便在这多彩的树梢枝杈间跳上飞下,自在歌唱。

这种丰富多姿的自然色彩与广大空间,正是画眉这小小生灵得以兴奋与刺激的灵感之源。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它们还能结伴飞翔,彼此呼应,难怪其鸣叫声如此千声且百啭,投入而多情呢! 开端前两句动情宛转的描写,饱含着欧阳修的非同一般的感慨。

诗人在感慨什么呢?原来,在很久以前,欧阳修也见过画眉鸟,不过,他所见的却是锁在金笼里的画眉。

那时的画眉鸟从笼中发出的歌音,也曾使作者陶醉过,以为其时之鸣声,已然十分动听;而当他来到滁州山林中,亲耳聆听了这笼外之鸟的撩人娇音时,才发现,笼中画眉之音,不及林间之宛转美妙远矣。

于是他叹息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大有如梦方醒之慨。

“始知”二字,有着极大的时空跨度。

这两字表明,作者对于林间鸟的鸣声远远优于笼中之真相,是经历了长时间,才蓦然明晓的;同时,作者对于林间鸟之优于笼中鸟这一基本生活常识的了解太晚之感慨,亦溢于言表。

“始知”二字,在承续转接之中,感慨良深。

“不及”两字,把“金笼”中画眉之生活情景与全篇描写的林间画眉鸣叫之情形连接起来,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情境,可谓圆融细密之致了。

欧阳修的感慨如此之深,有着很深刻的政治背景。

作者此诗作于滁州,而他之来知滁州,乃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严重挫折的结果。

庆历五年(1045),他因意愤难平,为因被诬免职的范仲淹等结案,才被谪知到滁州。

知晓这一背景,就会知道诗人对于林间鸟之艳羡的根由了。

欧阳修显然无形之中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从笼中脱出而进入林间的画眉鸟,眼前的活跃无比的画眉的歌音之甜美与舒畅,简直是离开京城政治旋涡的诗人之畅快心情的写照了。

知晓了这一背景的读者,对作者隐含其间的畅快兼感慨不难感知。

而值得思索的是,这首小诗还传递出了另一方面的信息,那就是诗人对画眉在笼中鸣声之单调枯燥与林间鸣叫之繁多缤纷所作的强烈对比。

欧阳修在细腻的欣赏、品味与对比中,或许是出于无心,并无深奥寄托,但却极易引起读者对诗人所处社会与时代的深远联想。

首先,本诗令人敏感地联想到宋代知识分子之生存处境。

众所周知,宋代统治者对文人的优待政策是空前的,文人不但担当国家的各级官吏,...

求古诗词中的,喜怒哀乐等心情的诗句

以上这些回答,都答非所问,但是这样的问题真不好回答,这只能你多看多背,多去体会,多参考李白,杜甫,陶渊明的,比如以下几首新天新地新气派, 纵横来, 驰骋快。

尽情挥洒, 风流了一代。

阳春三月登高处: 放高歌, 唱世界

此生注定不言败, 豪情在, 九霄外。

重整旗鼓, 忘却已年迈。

雄风不减似当年: 求民安, 保国泰。

怒: 圣书万卷任纵横, 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 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 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哀: 昔日高歌到天外, 今日赋诗在天街。

井冈志士多悲壮, 楚地仁人独慷慨。

读破天书十万卷, 写尽天下兴与衰。

九月九日万众泪, 举国上下为谁哀? 乐: 如诗如画二十载, 彩笔绘成新世界。

风和日丽多少情? 春暖花开多少爱? 情爱化作汪洋海, 在我心中任澎湃。

昔年澎湃到天涯, 而今澎湃到天外

陆游的诗抒发了什么,反映了人民什么,表现出诗人什么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l 画句子

(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

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

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

表达不同心情的诗词

网友A: 超级智多星1. 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 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回乡偶书》中通过一个小小生活细节寄寓作者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中从听觉、视觉方面抒发各自天涯的离愁之情的诗句是: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 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

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台湾回归大陆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7.《陌上桑》中侧面衬托罗敷貌美得的诗句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9.杜牧《江南春》中写景的句子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0.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1. 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 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007-7-4 19:18 回复123.149.176.* 2楼1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4.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6.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诗里的意象代表了什么菊和柳在古诗词中作为意象象征或暗示了什么...

1、菊:象征君子,耐寒,傲霜,志趣高洁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初秋九月,正是“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时节,不妨寻着古人笔下的缕缕墨香,沿着那南山下清幽曲折的小径、轻叩东篱深锁的柴扉,陶然忘情于菊花的风神清韵、傲骨晚香之中. 李白在《感遇》中写道“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这首五言古诗笔调自然流畅,在咏叹菊花的同时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与桀骜不驯、难逐俗流的高洁之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与《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意境相似,体现了诗人超然世外、洒脱豪放的人生境界.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的诗处处体现着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犹暂随.地偏初底袷,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这首诗是作者于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与诸公宴上所作,面对满目花香,诗人并没有醉心于清歌醇酒之中,而是忧虑着处处兵戈戎马、战乱难平的国家危亡、民生疾苦,不禁触景生情,闻歌垂泪.岑参的《题菊诗》与杜甫有异曲同工之处.“强饮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作者借菊抒怀,菊本是供文人雅客持酒赏玩的花中君子,可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只能如乱世佳人般“应傍战场开”,作者在怜惜菊花生不逢时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家国的忧思之情.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菊》“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见花.”准确地描述了菊花色、形兼备的观赏价值与医用功效.苏轼的《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娉婷袅娜的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陆游的《晚菊》“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这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将菊花之余香与蒲柳之凋黄作了鲜明的对照,表露了诗人如菊花般凌霜耐久、不畏世俗权贵的至诚之心. 2、柳:友人,送别,依依惜别. 柳 作者: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 作者:郑谷 唐 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高中语文64篇必背古诗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1.试各用三字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咏赤壁 下片:怀周瑜 鉴赏诗歌,可以从题目入手把握思路:从词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词,在赤壁怀古。

怀古题材的诗词,一般思路是先写古迹现在的情景,再抒发感慨。

这首词也是这样,上片主要写景,兼怀古人;下片怀古人,再发感慨。

2.上片写了赤壁景色,都写了哪些景?大江,故垒,乱石,惊涛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由江水而岁月,由岁月而人物,设置广阔空间、悠远时间背景。

化无形为有形, 形象生动传神。

4.诗句理解: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们将名垂青史。

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赤壁之战时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

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瑜年纪轻轻便迎娶小乔,是多么的英气不凡,神采飞扬。

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中把曹船烧得灰飞烟灭。

⑸“故国神游,多情应先后笑我,早生华发。

”:来到赤壁,想象当年赤壁之战的情景,实在应该笑自己过于多情,以至年纪轻轻就长出了白发。

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看破红尘,借酒浇愁,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成,以此寻求解脱。

5.主旨理解: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

”结合词中“人生如梦”谈谈你的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说出理由,自圆其说。

⑴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⑵“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

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

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⑶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

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

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词中用典:⑴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⑵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⑶刘义隆: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⑷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⑸佛狸祠:现实如故,百姓麻木。

3.主旨: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登高》1.诗歌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诗歌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常用术语: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 “神”。

4.近体诗知识: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

古诗文赏析 选择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