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蒲松龄青云寺诗词



形容崂山的诗词崂山诗词展开全部赠王屋山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海

形容崂山诗词

崂山诗词展开全部赠王屋山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海上李商隐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棋盘石明道观自咏孙昙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

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入觐回崂山(一)刘若拙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

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

入觐回崂山(二)刘若拙海角天涯名景胜,秦皇汉武屡敕封。

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

咏田单王安石湣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

田单一即墨,扫地如风旋。

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

飘飖乐毅去,磊砢功名传。

掘葬与劓降,论乃愧儒先。

深诚可奋士,王蠋岂非贤。

题下宫三官殿范仲淹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

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重阳师父作王重阳背上葫芦蒲酒沽,无中却是有中无。

清光墨腊般般显,月黑丛林永不枯。

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题白云洞蒲松龄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

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八仙墩纪晓岚陡壁东溟上,登临意豁然。

鲸鱼吹海浪,鸥鸟破螟烟。

足外真无地,眼中别有天。

餐霞谁到此,千古说表莲。

狮子峰陈建熙仙人桥过豁心胸,曳杖更登狮子峰。

峭壁高悬沧海色,洪涛欲撼万山松。

轻舟摇荡闲鸥逐,落日苍茫淡月溶。

回首太平宫在处,翠微深壑白云封。

太和观郑板桥板桥胸中无成竹,放性挥毫任意涂。

非为空心留色相,借他枝叶扫尘污。

节历严寒骨坚秀,风摇清影淡而疏。

贞操廉洁独幽雅,十八君子超尘俗。

海滩拾贝叶圣陶不观沧海十年久,复狎风涛五月晨。

犹有童心兄与妹,履滩拣贝折腰频。

游崂山柳亚子海上神仙事渺茫,崂山金碧尽辉煌。

燕齐迂怪君休诮,谡谡松风夹道凉。

华严寺中百花争卉前所未见柳亚子争春杂卉睹华严,郁李辛夷取次翰。

开到酴醾华未尽,珠海蓓蕾耐冬残。

青岛叶剑英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郁达夫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尽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田横岛郁达夫万斛涛头一岛青,正因死士忆田横。

而今刘豫称齐帝,唱破家山饰太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一)刘海粟华夏疮痍痛陆沉,公车忧愤集松筠。

一书上阙原非妄,万卷罗胸学是真。

海北天南思国泪,春花秋月故园情。

更新青史新人出,莫为前驱抱不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二)刘海粟常把真知启后贤,诲人不倦忆师严。

春风满座花如海,秋水连云月在天。

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倍当年。

无才愧我空头白,勉写新碑立墓前。

白云观王统照幽谷丛篁一径深,荡胸云气涤尘襟。

山中偶作今宵宿,抛却沧溟万古心。

游太平宫臧克家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

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

望石老人礁岩贺敬之观海喜见潮,听松乐闻涛。

风雨寻常事,石老解逍遥。

游崂山贺敬之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田横岛贺敬之历史是非置勿论,中华千秋浩气存。

田横五百殉此岛,涛声如鼓告来人。

咏崂山英雄群体贺敬之西望华岳颂群英,东望崂山又一峰。

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

访崂山吴太蜀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

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

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

最爱风光奇绝处,天来飞瀑涨龙潭。

与戈宝权教授畅游崂山周而复崂山千仞,云雾缭绕。

雄风临海,分外妖娆。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翻译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汉族,(1640年—1715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均已被学术界排除。

汉族这一说法为多数研究者所信从,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在《族谱序》中自云“吾族为般阳土著”。

显然,他本人是自认般阳土著的,其后裔也认可这一点。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蒲氏祖先包括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是般阳(淄川)土著,判定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当以《蒲氏世谱》为据,而依据目前可资考证的材料看,还无法得出蒲松龄就是少数民族的结论。

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圈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由汉人担当各路总管是元朝定制。

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

因为在此时期,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

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口技》、《山市》。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编辑本段]族属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提及蒲松龄为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

”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的。

因此断定蒲松龄的民族 成分还是以这部族谱为据。

至于因蒲鲁浑象个少数民族的译名或 因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盐使而说他是少数民族都是不足为证 的。

如说蒲氏是回族,无论在蒲氏家族或蒲氏作品中都没有反映出 来。

所以就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看,不能得出蒲松龄是少数民族的 结论。

如此关于蒲松龄的民族...

蒲松龄 逸闻趣事

展开全部 蒲松龄骂官司 一日,聊斋先生蒲松龄乘渡船外出,同船的除了船夫之外,还有4位乘客:衣冠楚楚的朝廷官员、正当妙龄的卖花女、身背锯斧的木匠和衣衫褴褛的拾粪老农。

船到河心,官员自恃满腹才学,便对大家说:“恕工冒昧地请诸位各依本人身份,用三字同头、三字同旁,对一首七绝,首尾相融贯连锁。

”说着,他先开了腔:“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缎纱。

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 木匠师傅手扶斧箱,略加思索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

如若要建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 卖花女一亮双眸,快言快语:“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

若非妙龄姑娘娃,哪个敢讲戴芙蓉花?” 船夫手不停篙,笑着吟出一诗:“三个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

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 蒲松龄憎恨世首黑暗,同情百姓疾苦,随口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

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世道狼狐狗!” 轮到拾粪老农了,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稷,三字同头屎尿屁。

牲畜吃了稻秫稷,当路排出屎尿屁。

” 官员本想炫耀一番自己的官职与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几位看似卑微,却均非等闲之辈。

于是灰溜溜的不再言语了。

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

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

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

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

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

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

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

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

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

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

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

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

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

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

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

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

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

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

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

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

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

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

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

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

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

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

浦松龄的狼诗词

狼蒲松龄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事迹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早年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

崐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

特别是后面两句崐,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

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崐的日常饮食习俗。

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

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跟我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跟前保持性的魅力。

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

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

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

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

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

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

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

...

蒲松龄的简介

[编辑本段]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民族有争议,(1640年—1715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均已被学术界排除。

汉族这一说法为多数研究者所信从,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在《族谱序》中自云“吾族为般阳土著”。

显然,他本人是自认般阳土著的,其后裔也认可这一点。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蒲氏祖先包括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是般阳(淄川)土著,判定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当以《蒲氏世谱》为据,而依据目前可资考证的材料看,还无法得出蒲松龄就是少数民族的结论。

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圈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由汉人担当各路总管是元朝定制。

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

因为在此时期,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

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口技》、《山市》。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博采 蒲留仙先生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缸,中贮苦茗,具烟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

搜奇说异。

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

成奉以烟。

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

[编辑本段]族属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提及蒲松龄为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

”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

古代有哪些诗词人有雅称和别称

古代人物别名集录(杏林虎整理)成鸠(传说为太古天皇氏的别号)戏皇(伏羲的别称。

戏,通“羲”) 苍牙(伏羲的别称)春皇(传说中古帝庖牺的别名) 农帝(神农氏的别称)连山氏(神农氏的别名)烈山氏(传说中炎帝神农氏的别称)朱襄(亦称“朱襄氏”。

炎帝的别号)仓圣(苍颉的尊称)苍王(苍颉的别称)皇颉(对苍颉的尊称)巨唐(唐尧的美称)山父(尧时隐士巢父的别称)弃瓢翁(亦称“弃瓢叟”。

尧时隐士许由别称) 磬叔(磬的创造者无句氏的别称)瞽瞍(舜父的别名)大舜(对舜的尊称)重华(虞舜的美称)都君(舜的别称)黄序(虞舜的别称。

一说,指黄帝)伯姜(舜臣子伯夷的别称)大禹(对夏禹的美称)神禹(夏禹的尊称)伊公(商·伊尹的尊称)伊生(商·伊尹的别称)伊衡(商·伊尹的别称)保衡 (商代伊尹的尊号,即阿衡)西山饿夫(亦省称“西山夫”。

伯夷、叔齐的代称)师尚父(齐太公吕望的尊称)非熊(姜太公的代称)姜太公(太公望吕尚的别名)磻溪叟(周·吕尚的别称)先圣先师(古代对周公、孔子等人的尊称) 张老(春秋·晋大夫张孟的别称)鲍叔(鲍叔牙的别称)桃花夫人(春秋时楚国息侯夫人息妫的别称)柳士师(春秋·鲁·柳下惠的别称)冀缺(亦作“缺”。

郤缺的别名)疵面(春秋·晋·赵孟的绰号)玄元皇帝(亦称“玄元圣祖”。

老子的尊称)圣祖(对老子的尊称)青牛(老子的代称)柱下(相传老子曾为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别称) 象帝(老子的别称)盲左(春秋·鲁太史左丘明的别称) 夫子(孔门对孔子的尊称)孔圣(亦称“孔圣人”。

孔子的尊称) 圣尼(对孔子的尊称)尼父(对孔子的尊称)尼圣(对孔子的尊称(至圣仙师(对孔子的尊称)宣父(旧时对孔子的尊称)盗丘(对孔丘的贬称)通玄真人(唐代对文子的追号)西河(孔子弟子子夏的代称)夏南(春秋时陈大夫夏征舒的别名)东王(春秋时周敬王的别称)赤精子(相传为范蠡的别号)鸱夷子皮(亦作“鸱夷子”。

春秋·越·范蠡之号)陶朱公(亦称“陶朱翁”。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名)西子(春秋时越国西施的别称)西氏(西施的别称)西村(西施的别称) 夷施(西施的别称)修明(春秋时越国美女郑旦的别名)卢医(春秋时名医扁鹊的别称)西门(西门豹的代称)吴子(对战国卫人吴起的敬称)亚圣(孟子的专称)孟叟(对孟子的尊称)南华真人(亦称“南华老仙”。

庄周的别名)企足(传说中古代庄蹻的别名)食蚓仲(战国·齐人陈仲子的别称)秦圣(对秦始皇的尊称)隆准公(汉高祖刘邦的别称)西楚霸王(秦末项羽的自号)东陵(亦称“东陵侯”。

秦·邵平的别称)邵父(对秦人邵平的尊称)娄公(娄敬的尊称)冯公(汉·冯唐的尊称)史谈(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别名) 颍川(汉将灌夫的代称)窃桃儿(对汉·东方朔的戏称)史迁(汉·司马迁的别称)香尉(时人对汉·雍仲子的戏称)颍川(汉·黄霸的代称)杨执戟(汉·扬雄的别称)邵父(对西汉·邵信臣的尊称)仙尉(汉·梅福的美称)矍铄翁(汉·马援的代称)青牛道士(汉·方士封君达的别号)白虎王(汉、魏、南北朝时对汉·荆州刺史王子香的敬称)马牧(汉·马瑶的别号)任圣童(汉·任延的别号)后郑(东汉·郑玄的别称)白地将军(三国·魏·夏侯渊的绰号)阿瞒(三国·魏·曹操的小名)虎痴(亦称“虎侯”。

三国·魏将许褚的别号)关夫子(对三国·蜀·关羽的敬称)关公(对三国·蜀·关羽的敬称) 武圣(旧时对关羽的尊称)美髯公(三国·蜀·关羽的美称)髯孙(三国·吴·孙权的别号) 伏鸾(三国·魏·邓艾的别名) 夜来(魏文帝爱妾薛灵芸的别名)山公(晋·山涛的别称)阿童(晋·王濬小字)阿斗(三国·蜀·后主刘禅别称) 步兵(三国·魏·阮籍的别称)杜武库(晋人对杜预的尊称)江东步兵(东晋·张翰的别称)张步兵(晋·张翰的别称)齐奴(晋·石崇的小名)白眼儿(晋·王衍对裴逸的鄙称)苏何(西晋僧刘萨何的别称)阿龙(晋·丞相王导的小名)试守孝子(对晋·王绥的谑称)林公(对晋僧支遁(字道林)的尊称)林道人(晋·支遁的别称)山阴(晋·王羲之的代称)髯参军(晋·郗超的别名)顾虎头(虎头,东晋画家顾恺别称) 鲜卑奴(晋明帝司马绍的外号)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五柳先生(亦省作“五柳”。

晋陶潜别名) 陶潜小儿(晋陶潜别名) 通子(晋·陶潜小儿的乳名)颜子(南朝·宋·周续之的美称)颜彪(南朝·宋·颜延之的绰号)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客儿(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小名)佛狸(北魏·拓跋焘的别名) 李锥(北魏·李世哲的外号)射鸱都将(北魏·拓跋干的美称)笔公(北魏·古弼的绰号)休上人(南朝·宋·僧惠休的别称)刘石经(北魏·刘芳的美称)卞田居(南齐·卞彬的别号)东山(南朝·梁·何胤的别称)阿堆(南朝·梁·任昉的小名)柳郎(南朝·梁·柳恽的美称)癞儿刺史(亦省作“癞儿”。

北魏·瀛州刺史崔暹的鄙称)阿士(南朝·梁·刘孝绰的小名)高斋学士(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白头达(南朝·齐·庄严...

山东省名胜古迹的诗词

继往圣开来学 乾隆题邹县孟庙,在山东邹县南关,祀孟子 愚公谷妒妇津 愚公谷位于山东 德侔天地 道贯古今 曲阜:孔庙 帝出乎震人生于寅 泰山岱庙联 素王千古名教万邦 曲阜:孔府 通天地处入乾坤门 (泰山南天门) 有根有本无尽无休 山东青州真教寺 卓冠贤科优入圣域 曲阜:颜庙。

亦称复圣庙,祀孔子弟子颜回 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 济南:黄易题五峰山志仙亭,在济南长清五峰山麓,亭旁有清冷泉 翻飞千寻玉倒泻万斛珠 ——山东省济南千佛寺漱玉泉亭(漱玉泉亭在济南千佛山千佛寺旁 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 崂山:太清宫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题淄川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川蒲家庄。

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济南:历下亭,在大明湖中的岛上,唐代诗人杜甫与李邕在此饮宴 荷风送香气山月含清辉 ——郭恩赓题山东潍坊复园依绿亭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刘墉题山东潍坊十笏园四照亭 菊松陶令宅书画米家船 郑燮题山东潍坊十笏园 历下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何绍基集杜诗题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龙卧松云坠鹤鸣桐月高 诸城放鹤亭 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 济南:黄易题五峰山志仙亭。

仙人掌:指承露盘 片石留仙迹全家读鹤经 诸城放鹤亭,故址在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放鹤园内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浙江普陀山慧济寺——近·曼殊 / 山东日照红云寺僧舍 秋水碧无际夕阳红半城 ——崇恩题山东省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 ——山东泰山云步桥酌泉亭(集句) 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 傅希孟题临朐仙客亭,在沂山百丈崖 圣何可及也文不在兹乎 曲阜:孔庙 石压笋斜出岩垂花倒开 僧文然书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永庆寺壁联。

《筠廊偶笔》 天留宋朝垒 人说岳家军 泰山:伊秉绶题岳墩联。

岳墩传为岳飞军垒遗址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刘重庆题山东潍坊十笏园四照亭 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 ——黄慎题山东潍县聚卉园明秀亭 悬榻低云树开窗近斗星 荣城八宝云光洞,在山东荣城九顶铁槎山腰。

榻:一种绳床 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 ——萧髯公题山东泰山绝顶亭 饮诸佛法海放大智慧光 《华严集联》弘一法师(李叔同)辑 / 济南:千佛山对华亭 有本者如是知机其神乎 ——吴菊隐题济南趵突泉望鹤亭 有鹤松皆直无花地亦香 ——山东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战国风趋下斯文日再中 黄野鸿题邹县孟庙。

风趋下:儒家认为当时世风趋下 总领般阳路珍藏志异书 淄川蒲氏祠。

般阳路:元置,治所在淄川 案头贝叶原无字座上昙花别有春 山东五莲山光明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 济南:南丰祠,在大明湖东北岸,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 福州:朱熹题西禅寺,在福州怡山,为福州五大禅林之首 常将池水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 济南:杨士元题平阴洪范池,位于济南平阴 传家世守三迁训七篇仁义报国常 孟广钧题邹县孟府。

三迁:孟轲早丧父,孟母三迁于学宫旁 大学十章半理财孔子七篇先言利 孔子故里曲阜,孔子传人开的酒店的收银台前悬此联 但愿天下人不病何妨柜内药生尘 山东枣阳药王庙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孙渊如(星衍)济南大明湖汇泉寺薜荔馆联。

集唐句 殿阙不须金锁闭洞门常有白云封 山东青州云门洞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泰山:酌泉亭联 芳溢仓宇无相意花归莲房有苦心 济南:万竹园,在趵突泉西,内有李苦禅纪念馆 风定天门悬日月雨收石虎挂虹霓 泰山:中天门联。

中天门位于泰山东西两路汇合处,是泰山索道起点 逢人都说斯泉好 愧我无如此水清 济南:珍珠泉,在济南泉声路北,有石砌方塘数亩,中蓄碧水一潭 高筑两椽先得月 不安四壁怕遮山 ——山东泰山普照寺筛月亭

关于用酒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用酒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意思是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词作,创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

作品曾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七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蒲松龄的《婴宁》赏析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

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

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

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

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

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

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

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

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

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

春、夏在宝应、高邮。

秋辞幕返里。

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

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

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

应乡试未中。

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

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

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

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

作《婚嫁全书》。

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

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

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

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

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

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

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

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

选《庄列选略》。

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

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

作《药祟书》。

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

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

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

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

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

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

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

正月,病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

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

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

”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

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

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

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

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

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

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

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

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

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

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

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

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

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

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

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