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安吉山水的诗词



歌咏安吉的诗词文赋展开全部 历代诗人咏安吉 柳恽五首柳 阵(465-517)两朝梁诗人,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城县解州镇)人。在并,官相围、吉司马;入梁,官秘书监,两度吴兴郡太守。以诗名,又善奕棋

歌咏安吉的诗词文赋

展开全部 历代诗人咏安吉 柳恽五首柳 阵(465-517)两朝梁诗人,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

城县解州镇)人。

在并,官相围、吉司马;入梁,官秘书监,两度吴兴郡太守。

以诗名,又善奕棋。

弹琴。

有文集十二卷。

赠吴均三首寒云晦沧洲,奔潮溢南浦。

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风渚。

心知别路长,并谓若买延楚。

关侯辽绝,如何附红旅。

(一作行李)愿作野飞鸟,飘然自轻举。

其 二远游谪伊洛,秣马度清漳。

邯郸娇荚女,艳色含春芳。

鼓瑟时成曲,踏屐复翱鞠。

我本游客子,情爱在淮阶。

新知准不乐,念川普人肠。

其 三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

形为戎马倦,思逐征旗远。

边城秋霰来,寒乡春风晚。

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

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

又二首山桃落晚红,野蕨初开紫。

云日自清明,菠芷高霍靡。

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

其 二秋风度关陇,楚客奏归音。

飒飒避霜叶,离离(一作山)出寒禽。

吴均五首吴 均(469--520)叔庠,故郭县(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粱文学家、吏学家。

出身:落微,性耿直,聪颖,有奇才。

通文史,善诗赋。

文体清拔,旨人称":昊均体"。

柳悸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为主簿。

尝与柳赋诗酬唱。

梁武帝召为待召,官至朝奉请。

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罢其官。

后隐居故鄣青山

著作颇多。

明人辑有《吴朝谪集》。

其《与施从事书》云:"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酉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呜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其《与顿章书》云:"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目: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晌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遍绕竹石。

山谷所资。

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陡语哉!"青山偶书家住青山下,时向青山上。

青山不可一上惆怅。

题郭公山窝公柱童稚,已得力外、心、绝迹遗务,糊真人林。

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

不惧因无情,斯言微深。

别夏侯故鄣白马黄金羁,青骊紫丝鞋。

新知关山别,故人河梁送。

置此一函书,为序达云梦。

山居杂诗(三首二首)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其 二绿竹可充食,如梦可代裙。

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

萧子云一首萧子云(487--549)南朝梁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字景乔,南齐宗室。

通文史,善草隶书。

累官至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

著有《晋书》一百十卷,《东宫新纪》二十卷。

赠吴均欲知健少年,本来最轻黠。

绿沈弓巧纵,紫艾刀横拔。

谁捎命要宠,宁知敌可杀。

有功终不言,明君自应察。

周兴嗣三首周兴嗣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项城)人。

博通传记,好著作擅文章

官至给事中。

莆衍(高祖)称赏其文,命他集王羲之!挈次韵作千字文。

其 三昔别襄城村,同会长安市。

谁学莱芜甑,未得王乔履。

阶前养素鹤,池中饴赤鲤。

一往玉壶上,无复见萧史。

阴铿一首阴 铿陈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子坚,南朝梁故鄣(今浙江安吉)知县,博览史传,尤善五言诗,风格清新流丽,杜甫赠李白诗曾言"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罢故鄣县秩满三秋暮,舟虚一水滨。

漫漫遵故道,凄凄对别津。

晨风下散叶,岐路起飞尘。

长岑旧知远,莱芜本自贫。

被里恒容吏,正朝不系民。

惟当有一犊,留持赠后人。

施胄吾一首施肩吾 唐道士,字希圣,号东斋。

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县西北)人,有诗名,元和十五年进士,后隐于南昌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

安吉天宁寺闻磬玉磬敲时清夜分.老龙吟断碧天云。

邻房逢见广少客,曾向罗浮里闻。

李白一首李 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

四川江油青莲乡人。

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四寸一岁设召人京,供奉翰林,贺知:摹称其为"滴仙人",誉满京师。

两年后被捌挤出京。

离京后,足迹遍及梁朱、齐磐、幽冀、东越、釜陵宣城

安吏之乱起,曾佐永王李磷幕。

不久被流放夜郎,中途退教东归,病死二当涂。

待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安吉崔少府翰画赞齐表巨海,吴嗟大风。

崔为令族,出自太公。

克生齐才,骨秀神聪。

炳若秋月,骞然云鸿。

爰图伊人,夺妙真宰。

卓立欲语,谓行而在。

清晨一观,爽气十倍。

张之座隅,仰止光彩。

周朴一首周 朴字太朴,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唐末因战乱避地狸州,寄食乌石山僧寺。

工诗,善苦吟,时人称"月锻年炼",未及威篇,佳句已广为传诵。

黄巢军克福州欲降之,朴曰:我不仕天子.焉肯从贼?遂见害。

《全唐诗》录其诗四十五首,编为一卷。

题董岭水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

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隔不久。

近水月光低。

中有高入在,溪头曳杖藜。

释皎然五首释皎然 唐代诗僧,本姓谢,字清昼,号杼山,湖州长城(今长兴)入,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

曾与颜真卿等唱和晏游。

有《皎然诗集》十卷。

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并序安吉古桃州也,今为吴兴右邑,士遐副焉。

于山获桃花石,异而重之,珍于席上。

士遐将赴京师,故帅诗人以君所宝之物高歌赠行(康名造)。

君吏桃州尚奇迹,...

描写太湖山水诗词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

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

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

吴县(今属江苏省)人。

官至山西按察使。

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

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名缶庐、苦铁,十七岁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

清末任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一月,后寓上海,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

工诗、书法和国画,擅写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

三十岁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菜为主,山水、人物亦偶为之,他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

曾创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长。

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

安吉县的文化名人

胡宗南,1896.5.16~1962.2.14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字寿山。

历任军校教导团排长、副连长、营长等职。

1950年3月由西昌逃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等职。

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陈振孙,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

浙江安吉人,字伯玉,号直斋。

创立了书目使用解题和记载版本资料的先例,对古代目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郎葆辰,(1763—1839),初名福延,又名遂峯,字文台,号苏门,晚号桃花山人。

生前疏请开浚太湖七十二溇,平反徐察氏冤狱。

事迹收录于《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朱小茗耐洽谭》、《山东省金石书画展纪略册》。

吴均,(469—520),字叔庠。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

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三国时期吴国武将,东吴名将朱然之嗣父。

早年随从孙坚、孙策征伐,又辅助孙权,稳定江东,功勋卓著。

此后长期居住在吴郡,孙权为吴王,拜其为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徙封毗陵侯。

每次进见,孙权都亲自迎接。

黄武三年(224年)卒,年六十九。

吴涵((1876—1927),字子茹、藏。

昌硕次子。

全面继承父学,篆刻尤为所长,昌硕晚年,常命涵代刀作印。

蕅益禅师,(1599—1655),俗姓钟,名智旭,又名际明、声,字振之,别号八不道人。

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圆寂于灵峰寺。

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后被推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师。

吴维岳(1514—1569),字峻伯,号霁寰。

明朝孝丰(今属安吉)鄣吴村人。

擅长书法,精通文学,尤卓于诗。

曾与王世贞、李攀龙等倡诗社,为“嘉靖广五子”之一。

著有《天目山斋岁编》、《奏议》与《海岱集》等。

吴迈(1886—1963),又名东迈,号子远。

昌硕第三子。

上海昌明艺专创办人之一,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书画承家学,有父风。

陈嵘(1888—1971),原名正嵘,字宗一。

安吉晓墅镇三社(今石龙)村人。

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

沈子球(1908—1959),又名九云,化名朱云、朱近人、朱秋、笔名沙戟,临安县山川乡北弄村(今属安吉县)人。

历任上海市公安局侦察科副科长、科长、宗教事务处科长,上海市博物馆负责人。

龚玉贞,(1921—1942),女,安吉梅溪镇甲子村人。

共产党员,中共梅溪区委妇女委员,革命烈士

诸乐三(1902—1984),名文萱,号希斋,乐三为其字。

孝丰鹤鹿溪(今属安吉塘浦乡)。

生前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及浙江省第四届政协常委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仓石,他成功最早的是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功力最深的是书法,尤擅石鼓文;影响最大的是国画,以篆书、狂草入画,喜作大写意花卉。

他的艺术达到熔诗、书、画、印“四绝”于一炉,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师。

方铁城(1886—1942)又名奎、长生,安吉丰食溪乡方家上人。

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安吉最早党员。

吕卓夫(1887—1928),孝丰城(今安吉县孝丰镇)人,祖籍新昌。

中共青团孝丰县委顾问

关于浙江湖州资料???

展开全部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江南古城,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1983年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

湖州市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

总人口257万,其中市区人口108万;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1%,中心城市建成区52.9平方公里。

湖州有较好的区位条件

距杭州75公里、上海160公里、南京220公里。

南北走向的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东西走向的318国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已开工建设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贯穿湖州全境。

新长铁路和即将修建的湖乍铁路使湖州分别与陇海、沪杭两大铁路干线连通。

湖州还拥有全国一流的内河铁路、公路、水运中转港。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

宋代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

湖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氵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新文化运动猛将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胡瑗等不少名流。

世界第一部《茶经》就是陆羽在湖州写成的。

辛亥革命时期的陈英士、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龙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钱壮飞,都是湖州人。

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有18名。

“两弹一星”的23位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公安部一级英模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湖州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

市内的唐代飞英塔、千年古刹铁佛寺、江南水乡古镇南浔、德清莫干山、安吉境内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竹种园和世界级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南太湖旅游休闲和水上娱乐胜地,都风景宜人,各具特色

湖州还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

已成功举办四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和两届湖笔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极限运动之都”和“中国毛笔之都”。

湖州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全市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

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传统丝绸、建材业为主,形成了以新型纺织、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特色机电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电子信息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湖州市域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地貌结构为“五山一水四分田”。

湖州的地形,西倚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龙王山高1587米,比在临安境内的天目山主峰还高出80米,山势磅礴,奇峰异石与悬崖陡壁相间,有仙人桥、龙门瀑布、龙门坎等自然景观。

周围云雾变幻,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覆盖着生态完好的原始森林

在700米以上森林呈现出黄红相间的暖温带夏绿林景观,森林面积达2063平方公里,素有“极目千里秀,林木十里深”之称,此乃上海黄浦江之源头。

天目山向湖州东北延伸,与杭州为邻,有座秀丽挺拔的山峰,与庐山、北戴河、鸡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莫干山,周围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20.2米,山以竹海流泉、烟岚云雾为胜,形成独特的“清凉世界”。

陈毅元帅曾高歌一首《莫干好》,词曰“夹道万杆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

”“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 天目山余脉一直延伸到湖州城西郊、太湖南岸。

北宋元丰二年曾任湖州太守的著名词人苏轼有诗曰:“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荡荡纳千派。

” 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

龙王山 龙王山位于安吉县南端,西天目山北侧,浙皖两省,安吉、临安、宁县三县的交界处,主峰海拔为1587.4米,属天目山脉的主要山峰之一比西天目山主峰遍8米,整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龙王山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山涧瀑流、河谷幽深,但整个保护区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气候适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是浙北地区保护较好的植被基因之一,有“绿色宝库”、“浙北绿色珍珠”等美称。

龙王山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138科、406属、668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9科、28属、39种;裸子植物有6科、13属、16种;双子叶植物有101科、315属、542种;单子植物有12科、50属、71种。

龙王山还拥有多种稀有珍贵树种,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银缕梅;属国家二、三级保护的银杏、金钱松、鹅掌揪、杜件、天目兰花、银鹊树等十三种。

动物在至今发现200多种,两面三刀栖类、爬行类、蛙类等种类均有出没,有东方蝾螈,还有龙王山特有的“安吉小鲵”(俗称小蛙蛙鱼)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云豹、金钱豹、黑蝶、立灰蝶等,现已采集的蝶类标本近千号,共116种。

龙王山年平均温度为1...

描写太湖的古诗词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

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

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

吴县(今属江苏省)人。

官至山西按察使。

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

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名缶庐、苦铁,十七岁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

清末任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一月,后寓上海,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

工诗、书法和国画,擅写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

三十岁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菜为主,山水、人物亦偶为之,他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

曾创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长。

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晚唐诗人汪遵写了《五湖》一诗,对范蠡的深谋远虑大加赞赏:“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金秋诗词欣赏解释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展开全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2.《秋词1》唐.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2》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3.《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

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4.《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赏析: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

有什么描写西泠印社的古诗词?

1.李瑞清题“遁庐”: 天地有正气 山水函清晖2.沈曾植作“缶庐像赞”:缶庐之画, 发挥其诗, 诗度他方,未绣弓衣, 画合天倪, 云垂涛泻,安吉一灯, 分光日下, 怀铅和墨,人人家家, 不会翁诗, 践尔乃差。

金容,我来自东,苦铁为铜,铅泪在胸, 攻金朝仓, 筑亭王震,注视翘勤, 礼翁若圣。

圣阿弥陀,邻洞炳然, 代身阳迈, 长侍佛前。

3.朱孝臧也有咏《西泠印社图》:微闻汉印关兵象, 心尽雕龙老斫轮。

留得西泠干净土, 家风梦篆有斯人。

4.冯到过杭州西泠印社孤山社址。

他有两首记实诗,颇具史料价值:与李霞城(镜第)、赵芝室(家荪)、陈玄婴、叶叔眉(秉良)、胡君诲(良箴)、何秋荼、家仲肩(堪)、王幼度(积之)会饮湖上西泠印社,林亭水石,布置绝胜。

赋诗记之。

【壬戌】五步林亭十步楼,真堪席作敖游。

婵嫣佳境心能造,离合山光目与谋。

弹指空中思往日,题名石上贺兹邱。

习池会饮都非偶,潦倒清尊惜白头。

5.湖上杂诗,孤山瞻吴缶庐遗像: 良金范象孤山陲,手掬寒泉一荐之。

忽忆小楼灯皎皎,茗瓯清对夜阑时。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

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历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参考资料冯君木《与诸子会饮西泠印社》诗:http://www.360doc.cn/article/10396940_599849534.html...

急求与朱元思书改写现代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注释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一作《与宋元思书》。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消散,散尽。

(4)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6)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

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

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7)至:到。

(8)许:左右,表示大约的数量。

(9)独:独特。

绝:到了极点。

(10)皆:全;都。

(11)缥碧:青白色。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3)急湍:湍急的水流。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也有译为比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快马。

(1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8)负势竞上:(高山)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19)轩邈(miǎo):高远。

轩,高。

邈,远。

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鸟,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停地叫。

千,表示多。

转,通“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

这里比喻追求高位的人。

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

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

戾,至。

(29)望峰息心:望见这里(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

经纶,处理国家大事。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

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枝。

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

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疏条:稀疏的小枝。

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

[2] 1.通假字 转:通“啭”。

鸟叫声。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

返回的意思。

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

例句:有时见日。

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 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即:飞戾天之鸢者

谁知道描写太湖的古诗???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

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

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

吴县(今属江苏省)人。

官至山西按察使。

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

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名缶庐、苦铁,十七岁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

清末任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一月,后寓上海,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

工诗、书法和国画,擅写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

三十岁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菜为主,山水、人物亦偶为之,他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

曾创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长。

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

搜集背诵优秀古诗词十首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

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

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

“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

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这首词历来有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

但诸多前人从词的韵味和风格来看,一致公认为李易安的作品。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

“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

“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

景色清新迷人。

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

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

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