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康有为书论爱国诗词



关于康有为的名言名句展开全部 “上不跪天,下不跪地,中不跪君父,留两膝何用?”“人之所以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

关于康有为的名言名句

展开全部 “上不跪天,下不跪地,中不跪君父,留两膝何用?”“人之所以不为,皆赖有耻心。

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等,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官授工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曾经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清末“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

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他还曾担任过孔教会会长。

他是清代“碑学”书法的积极响应者和亲身实践者,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

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写成的《广艺舟双揖》(亦名《书镜》),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祟汉魏六朝之碑,对后世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且他也身体例行,尊魏卑唐。

字从北碑中求意趣。

他对石门铭用功尤深,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诸石刻文字,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康有为还好吟咏,以余事为诗。

其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

康有为最y诗词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年代: 清 作者: 康有为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

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

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出都留别诸公》年代: 清 作者: 康有为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

康有为最有名诗词是什么?

康有为最有名的诗词,莫过于《出都留别诸公》。

展开全部原诗: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释义:在想象中诗人天龙作骑,众神相随;云雾缥缈,飞来奇峰,诗人独立峰前。

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而宇宙纵横,云雾千重。

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

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

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

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

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

作者简介: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卒年六十九岁。

...

康有为的简介

康有为-南海西樵一狂人 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

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它背靠广东省会广州,濒临珠江出海口,交通方便,信息灵通,较早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诞生了康有为,还孕育了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和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何香凝等一批著名人物。

在康有为诞生之前,帝国主义者已经用大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在离南海县不远的珠江口爆发。

此后,帝国主义侵略的硝烟,在珠江三角洲连绵不绝。

与此同时,在这个首先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缺口"的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正在悄然崛起。

1872年在南海县简村,陈启源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开始用蒸汽机缫丝。

此后20余年问,庄珠江三角洲一带,涌现出一大批以机器生产为主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

祖上当过官,还是个书香门第。

康有为的祖父和父亲,主要担任教育方面的官职。

康有为的叔祖康同器,因为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茧命运动有功,被清政府封为护理广西巡抚的大官。

他晚年回到南海县家乡,大兴土木,修筑祖宗祠堂和园林宅第。

其中有澹如楼和二万卷书楼,环境优美,藏书丰富,是南海县有名的园林和藏书楼,也是康有为少年时代吸取知识、受到启蒙的地方。

康有为青少年时代就在这样一个富有而优雅的环境中成长。

他出生在园林里的延香老屋,读书在藏书丰富的澹如楼。

尔后,由于康有为长期从事维新教育事业,参加"百日维新"运动,在家乡颇有名望,人们按照习俗,也把他和他的故乡联系起来,称他为南海先生或康南海。

维新运动失败后,清政府查抄了康有为的家产,还掘了他的祖坟。

延香老屋和澹如楼早已荡然无存。

1983年,广东省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延香老屋旧址重建康有为故居。

近年来,南海县人民政府又在故居旁边兴建一座占地10余万平方米的康有为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对历史做出过贡献的"先进的中国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康有为的祖先一般都走两条路;一条是从军习武,打仗做官;另一条是读书求功名,科学致仕。

后来也有少数家族成员受到资本主义思潮影响,从事实业和经商。

但不管是当上武官或文官,甚至成了商人,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读书冶学。

例如被康有为称为康氏家族创业祖先的康涵沧,虽然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但是他能文善诗,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读书治学。

因此,在康氏家族的祖先中,有许多人考取了举人和进士。

祖父康赞修科举致仕,在清道光年间考取举人后,先后在各地担任"教谕"、"学正"、"教授"、"训导"等。

父亲康达初是当时岭南著名的儒学大师朱次琦的学生

青年时代曾经投笔从戎,在军队里从事案头文书工作

不幸活到38岁即因病逝世。

他在临终时还叮嘱子女要"立志勉学"。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里说:"吾家实以教授世其家",并自认为"教育世家",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康有为的学问、志趣和品格,就是在这样一个诗礼传家的"教育世家"中薰陶和成长起来的。

他白幼聪明,5岁时就能够背诵上百首唐诗,先后受教于简凤仪先生等。

他们按照封建的正统教育规范,让康有为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他学做八股文章

但是康有为从小就讨厌八股制艺,而喜欢博览群书,随心所欲地做文章,所以他从14岁开始参加封建科举的初级考试童子试,常常名落孙山。

对少年康有为影响比较大的是他的祖父康赞修。

康赞修是清朝举人,当过掌管轨育的地方官,为人正直,在人际交往中重视情谊和品德,诲人不倦,是封建时代的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

康有为从8岁开始,就经常在祖父身边读书,得到过精心指点,受到了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

父亲康达初去世后,11岁的康有为就随同祖父到任职的连州和广州等地。

康赞修一直把他所宠爱的孙子康有为带在身边,读书诵经,谈古论今,寻师访友。

游山玩水。

祖孙二人彤影不离,相依为命。

少年康有为才思敏捷,聪明好学,孜孜不倦地攻读经典,博览群书。

每天天刚亮,他就端坐在书桌旁,书声琅琅,全神贯注;太阳下山了,天色昏暗,他又捧着书到廊沿下,借助落日的余晖,仍然手不释卷地阅读;晚土点起一盏小油灯,常常读到夜深人静,直到祖父命令他上床睡觉才止。

连州一带有许多历史遗址。

祖父经常带着他去参观,一边观看遗址古迹,一边谈古论今;遇到先哲、大儒和名土的碑帖诗文,就随时介绍,并且借题发挥,给康有为指点和启发。

在辅导康有为读书耐也是这样。

有一次,读到《明史》中的《袁督师传》,其中描写这位明末的大将长期驻守边防,曾经向崇祯皇帝提出抵御侵略的重要建议,可惜未被采纳,还受到排挤。

祖父对康有为说:这是因为明朝当权的人畏惧他的将才,所以才千方百计地排挤他。

康有为对这位大将的雄才大略深力敬佩,不禁感叹地说:"假如他不被当权者所妒,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略,明朝也许不会有亡国之痛。

"祖父这种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教育方法...

康有为的主张及目的

甲午战争的惨败,既深深地刺伤了国人的民族感情,也进一步唤发了人们的觉醒。

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在思考如何把中国引向富强之路。

维新之士康有为,力图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式,通过变法维新全面改造国家,把落后的中国纳入近代化发展轨道。

康有为(1858-1927 年),广东南海人。

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经史教育。

光绪二年(1876年),受学于提倡经世致用的粤中大儒朱九江门下,此后又对道、佛等书籍潜心涉猎。

面对国家衰弱,民生多艰的社会现实,康有为早有“揽辔澄清之志”,欲以天下为己任。

光绪五年(1879年)后,在参加科举考试之余,康有为先后游历和考察香港、上海等地,使他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先进,开始大讲西学,萌发了学习西方以革新中国的念头。

中法战争期间,清王朝的腐朽,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忧国之忱。

光绪十四年(1888 年)冬,康有为到京城应试,上书清廷(即《上清帝第一书》)。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在陈述了国家面对的严重形势后,痛斥了朝野上下无视“大厦将倾”,只图“嗜利而借以营私”的风气,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

因守旧势力的阻挠,这些意见未得上达。

此后,他出京南归,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

康有为一反旧式的传统教育,以培养维新人才为其宗旨,以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讲学的主要内容,培养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开阔、力求进取的青年才俊。

这些人才华出众、思想敏锐,后来大多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或是维新运动的骨干。

康有为讲学期间,又在梁启超、麦孟华的帮助下,写出并刊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活动提供了历史依据。

但是这两部著作的发表却对维新变法事业产生了不少不良的社会后果。

从学术层面看,这些著作牵强附会,可信程度很低;从实践的后果看,使反对改革者找到了最好的口实,攻击康有为离经叛道,要求连同康有为的其他正确主张立予禁毁。

一般的守旧者也视若寇仇。

而损害最大的是支持改革的中坚力量也因此心存芥蒂。

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和军机处大臣,是连结维新派与朝廷的重要枢纽,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给他留下的印象却是“真说经家一野狐也,惊诧不已”。

管学大臣孙家鼐也上奏光绪帝“劾《孔子改制考》,并谓康某才气可用,以为宜如汉文之待贾生,老其才折其气而后大用之。

”地方大员中,维新不遗全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是向光绪帝奏荐康有为其人,却对《孔子改制考》大加攻击。

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多方联络维新人士,强学会的活动和《时务报》都曾得到他强有力的支持,但张氏“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并坚决反对康有为用孔子纪年,康有为不听,最终使维新派失去了最具实力的支持者。

在民间,康有为的这些言行也导致本已薄弱的维新势力的分裂。

章太炎因不同意康有为“倡言孔教”,与康有为门徒发生争执,导致章太炎愤而离开《时务报》。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春,康有为来到北京参加会试。

当他得知《马关条约》的屈辱内容时十分激愤,遂与梁启超等鼓动 1000 多名各省举人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上书请愿运动,即“公车上书”。

康有为用了 1 天两夜的时间,写出了 1.8 万多字的《上清帝第二书》,也称《万言书》。

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康有为向光绪帝献出了救国大计。

康有为首先警告朝廷:“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

”既表露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又告诫光绪帝已到认真对待的时候了!并提出了以“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为中心的一整套对策。

最后的“变法成天下之治”,是康有为这次上书的核心。

他认为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变法维新,全面革新旧制。

中国所以战败受辱任日本国宰割,根本原因在于国力弱。

要立国自强,就必须“富国”、“养民”、“教民”。

“富国”就是以西方强国为样板,效法维新致强的日本等国,大力发展近代工、商、农、矿、铁路、交通、教育、金融、邮政等事业。

“养民”就是为了创造更多、更精的社会财富以增强国力,应该仿照德、英等国,鼓励民众发展近代企业,并加保护。

而“养民”的关键又在于“教民”,把发展近代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视为使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条件

他强调,惟有国家富强,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才能大雪国耻,耀我国威。

康有为还公开抨击专制制度,建议由士民自下而上公举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作为皇帝的顾问,随时“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

这实际上是仿照西方国家议院的模式,既可使朝廷的专断受到一定的制约,又能改变君与臣、官与民的隔绝,保证变法维新的推行。

从而,即能“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上清帝第二书》是康有为革新中国的思想主张形成体系、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从革新原则以及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规划。

康有为的这次上书虽然仍未上达于光绪帝,但《万言书》却辗转“遍传都下”,在北京城内产生...

上海人如何评价康有为的书

康有为书法康有为在近代史上之所以暴得大名,得益于“戊戌变法”。

这场发生于1898年夏秋之交、被概括为“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史称“康梁变法”。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去国离乡,流亡16年,历经三十二国,环球行程总计约6万里

若干年前,《中国书法》杂志等权威媒体,曾评选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康有为和吴昌硕、于右任、林散之等人赫然并列。

这对于一生投身国事、耽意“天游”,以“素王”“圣人”自居的南海先生康有为,算是好事,还是坏事?算是“工夫在诗外”,还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很明确:康有为“不务正业”的书法,绝不容人忽视。

康有为(1858—1927)是广东南海县人,字祖诒,幼有神童之目,读书日进,“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之后,则号称“长素”。

尽管36岁方始中举,38岁才中进士,但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进程当中,康有为同样绝不容人忽视。

有着浓郁的哲学气质与强烈的权力欲望的康有为,在书法上也要争夺“话语霸权”,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

清末民初之际,康有为全力提倡“尊碑卑唐”、“尊碑抑帖”。

这一点主张,对于中国古典书法思想的影响,其振聋发聩,实在不亚于康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撼动。

康有为的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而立之年已经完成。

他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再度极力标举碑学,将魏碑、北碑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所谓碑刻“十美”,可以概括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这些,既被康有为奉为书法的圭臬,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追求。

康有为的书法,初视不甚平正和顺,细节处理甚至稍嫌刚糙与悍戾,与柔弱甜美的帖派书风形同冰炭。

但其放笔直取,一任霸悍,解衣磅礴,不拘小节,有动少静,敢作敢为……这份声威,一见夺目,再见惊心,非常“动人”。

一如他的主张,一如他的思想,一如南海先生“目光炯炯如岩下电”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康有为的书法创作与他的书学思想,可谓手心相应。

这一点,也正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行世风格,相映成趣。

康有为的书体,从碑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云峰石刻》、《六十人造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他涵泳沉潜,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康南海体。

康有为以北碑而写行楷,中心紧密,四周舒展,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韵致,将碑体的圆笔、体势大力揉进行书

康书结字内紧外松,开张峻拔,用笔迟送涩进,气雄力健,时而尽力放出、沉猛排沓,时而戛然而止、骨气内藏。

其点画如大刀长戟,笔势开张,落墨于纸,常似铸件一般,筋丰力满,痛快淋漓。

欣赏康有为书法,其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让人眼花缭乱。

书体在枯润、疏密、显晦、清浊的变动与游移中,又饱含着紧张、膨胀与挣扎。

康有为书学持论,尚“变”,这一点,正与他追求政治变革相通:“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

而书亦其一端也。

” 康有为的书论,亦同其政论,立论时有险绝,尤其对唐人书迹的褒贬,不乏偏颇,但终能在效果上让人过目难忘。

即使在创作层面上,书界对康书持批评意见的,也不是绝无仅有。

章太炎的弟子马宗霍,就说康有为虽然“在六朝中脱化成一面目,大抵主于《石门铭》”,“然运指不运腕,专讲提顿,忽于转折,蹂锋泼墨,以蓬累为妍”。

而清朝的末代探花商衍鎏之子、著名学者商承祚,就更刻薄一些。

商以为,康书完全脱胎自当时少见流传、位于四川巴县江岸的秘本唐代碑刻《千秋亭记》,又参以宋代陈抟之书,康将二者拼盘后扩大之,如此而已。

“大陆我最大,愿起神州魂。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号称“天游化人”的康有为,其自负与傲慢,其野心与雄逸,无论如何,他都是一道霹雳、一阵闪电,而非仅一片风景、一声清叹。

无论你喜欢他与否,他就是如此,能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康有为的主张及目的。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模仿日本实行资本主义。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思想和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状况各方面都有重大变化,中国该向何处去?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为了拯救国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他们为了给变法维新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一方面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的重铸与改造,另一方面第一次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思想。

在与守旧派的斗争中,维新派的启蒙思想家们认识到社会的改造首先是对人的改造,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质,了解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变法维新,推动中国的进步。

因而,此时的思想焦点就集中在批判旧的人学观、对人的重新发现上面,于是建立新的人学观成为哲学变革的主调。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把握住时代的脉博,对人学观念的变革都各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前后相继,构成近代新人学观发展的基本线索。

康友为:经济思想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

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

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

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

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

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

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49] 宪政思想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康有为《万国公报》,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

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

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

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因此,“宪法”就是“维新之路”。

早期出国留学或出使海外的中国人,也曾经提出应当改革内政、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往往是简单的制度引介,没有意识到宪法限制君权、对抗封建专制的作用

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直至清末立宪,虽然历经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政府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这未尝不应归功于第一代倡导依宪治国者。

[49] 2. 主张君主立宪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

他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

”又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

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由此,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

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

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

戊戌变法时期,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

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后者则指日本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

3. 提倡权力制衡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

在戊戌变法之前所撰写的《实理公法全书》(1888年前)当中,康有为从几何原理出发,认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

”他认为:“以一顺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

则必有擅权势而作威福者,居于其下,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

他又具体指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内容:“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

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

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后体立事成。

”同时,他反对机构设置重叠,认为中国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 [49] 4. 民权思想与政治观在康有为之前,中国虽然有“民本”思想,但是却没有民权思想。

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强调公民自治。

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有为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权观。

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同时又充满差异性,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应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对此进行规范。

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治事门、论人公法),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

在该书的君臣门实理中,他论述道:“民之立君者,...

祖国的诗词

爱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lt;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 lt;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lt;出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 lt;南园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 lt;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 lt;泊秦淮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 lt;马上作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 lt;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清·龚自珍 lt;漫感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瑾 lt;对酒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lt;出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毛泽东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毛泽东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洪秀全《吟剑诗》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