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郁达夫诗词精选



欧阳修《秋声赋》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秋天的句子,还有赏...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欧阳修《秋声赋》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秋天的句子,还有赏...

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1)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3)的虫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7),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8)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9)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10),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11)。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12),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13),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

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14)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15)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16)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释义 (1).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钓鱼台:在北京埠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

《明一统志》 (3)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是京郊名胜。

(4)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东麓支脉。

(5)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上...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1)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3)的虫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7),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8)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9)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10),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11)。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12),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13),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

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14)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15)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16)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释义 (1).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钓鱼台:在北京埠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

《明一统志》 (3)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是京郊名胜。

(4)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东麓支脉。

(5)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

历代有没有写德清的诗词,跪求~~~

过德清(宋·姜夔)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船回过德清(宋·张镃)溪平如簟不织纹,夕阳红叶参差分。

芦边孤篷饭炊芹,风力引上萦长云。

天将此意慰所欣,我倦不饭兴自醺。

思懒岂复笔下勤,一默中有诗无垠,林下振动山应闻。

舟过德清(宋·杨万里)七言绝句 押先韵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

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德清诗话 我住苕溪头,君住苕溪尾。

喜欢德清,是因为杭、湖二州,自古共饮苕溪水。

倪瓒说:“余不溪水涵绿苹,微风吹波蹙龙鳞。

看山荡桨不知远,花间白鹿来迎人。

” 这是画家眼里的自然宁谧,天人合一; 姜夔说:“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 这是一代词宗笔下的羁旅行役,闺怨客愁。

我在山之南,君在山之北。

喜欢德清,是因为干将、莫邪的剑气森森,是因为修篁万竿的匝地清凉。

沈定一说:“谁云利器肯埋藏,不受磨砻那有芒。

飞瀑至今含怒意,十年辛苦怨吴王。

” 这是前贤的即景述怀,借古追今; 苏步青说:“不去匡庐上莫干,修篁似海绿阴闲”、“瀑声千级迂回路,篁影万竿高下丛。

” 这是数学巨匠的重访莫干,以诗抒怀。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喜欢德清,是因为德清客子的词情曲意,情深款款。

毛滂流连下渚湖,他说: “出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

远岫分苍紫,垂波映渺茫,此身萍梗耳,泊处即吾乡。

” 这是词人的工笔摹景,人生咏叹; 乔吉喜欢长桥卧虹,他说: “青天白日见楼台,赤蜃浮光海市开,崖崩岸坼长虹在。

弃繻生,感壮怀,卧苍龙,鳞甲生苔……” 这是曲家的豪泼潇洒遇到了江南的婉约清刚,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郁达夫钟情莫干山,他说: “田庄来做客,本意为逃名。

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

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

坐卧幽篁里,怡然动远情。

” 这是名士风流,兜兜转转,终难放下那剑池飞瀑和竹浪声声、松涛阵阵; 而戏剧大家洪升更是将这里看作了第二故乡,寓居前溪之畔,题咏颇众。

他曾感慨前溪的今昔巨变: “六代繁华地,凋残近若何?村巫纷屡舞,渔父子成歌。

花落江漂水,莎长绿映波。

当年风月夜,丝竹画楼多。

” 他亦难舍下渚湖的清幽宁寂: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

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

埏埴居人业,鱼樵隐士图。

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

” 而当时的文坛巨擘王士祯听朋友谈起武康山水,不禁心驰神往: “吴兴清远水晶宫,转入前溪路不穷。

最爱放船人日好,野梅修竹古防风。

” 他收到洪升馈赠的竹笋,更是兴奋地立即以诗回赠:“赢得武康斑竹笋,从今莫笑庾郎贫。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喜欢德清,更是因为那里人文荟萃,弦歌不辍。

“残云北寺暮钟远,新雨前溪春水肥。

一路野梅都白尽,万株官柳已青归。

” 这是驿人王子中所吟哦的家乡风光,本色白描,意境绵渺,回味悠长。

德清女婿赵孟頫\曾携夫人管道升隐居岳家,“困即枕书饥则饭,谋生自笑一何疏”,闲适、清雅。

在他宦居异乡的那些年里,最让他魂牵梦萦的,终究便是德清别业: “一夜松涛枕上鸣,五华山馆梦频惊。

何当归去芝亭上,坐听髯翁韵玉笙。

” 更令人瞩目的是,德清俞家才人辈出,代代英贤。

他们虽常常客居苏杭或京华,但心心念念,故乡总在魂梦之间——国学大师俞樾有一年清明回乡扫墓,诗云: “乌巾山下旧柴荆,喜有承平一片声。

父老醵钱迎绿社,儿童散学过红明。

连朝榆柳分新火,几处松楸认故茔。

只惜焚黄犹未得,虚传两度拜恩荣。

” 山乡的素朴,乡情的温暖,跃然纸上。

而红学大师俞平伯更是为故乡大唱赞歌,他曾说: “日行田畈少尘沙,桑竹流泉处处佳。

久阔故乡同逆旅,还依北斗望京华。

” 他又曾说:“江南好,长忆在吾乡。

鱼浪乌篷春拨网,蟹田红稻夜鸣榔,人语闹宵航。

” 这,是游子的深情游子的梦,是又一阕永远的《游子吟》。

…… 自古江南多韶秀,德清让人最难抛舍的,是莫干山的翠竹萧萧,还是下渚湖的芦苇瑟瑟?是嫩菱?是鲜笋?抑或是野芝麻青豆茶的甘芬清鲜?还是新市茶糕的清香腴润?……在前辈的诗句里,我找到了最恰切的答案:“清妍”。

宋人杨万里当年舟过德清,道: “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

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而雍正进士戚振鹭则言: “山水吾乡好,清妍两字题。

” 端的是,江南清妍地,人间处士家,德山清水处处嘉。

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

展开全部 说明:来自网络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为“岭南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

“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

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

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

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

黄泉、碧落、红尘、紫陌分别是指什么?有何典故?有何相关的诗词

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

《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将太叔回书,总作一封,使人驰至郑国,教祭足呈与姜氏观看。

即命将姜氏送去颍地安置,遗以誓言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

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一说为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

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碧落:道教语。

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

后来泛指天上(天空)。

唐 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

” 前蜀 杜光庭《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所贵者达诚碧落,荐寿皇躬。

”《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今者小神偶然闲步碧落之间,听得夫人礼告至诚。

” 清 纳兰性德《采桑子》词:“祗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 郁达夫《沉沦》:“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

”陈玄《游仙梦》:“乘风游碧落,踏浪溯黄河”。

红尘:1. 车马扬起的飞尘。

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 唐杜牧《过华清宫》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宋秦观《金明池》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

” 清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闲煞踏青屐。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2. 指繁华之地。

南朝 陈徐陵《洛阳道》诗之一:“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

” 唐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 清孙枝蔚《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

”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

明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

”清·范阳洵《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其自愿混迹红尘,广行善事,以拯危救难,非即圣贤,悲天闵人之苦衷耶!”《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郁达夫《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谪下红尘也可哀。

”紫陌:大路的意思,紫陌单个的意思是大道。

“陌”本是指田间的小路,这里借指道路。

“紫”是指道路两旁草木的颜色。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紫陌红尘拂面来)唐·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展开

描写祖国山水的句子 不要诗句

描写山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词高山 群山 奇山 荒山 山坡 山林 千山一碧 万山丛中 千姿百态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树茂 青山绿水 山高月小 山穷水尽 峰上有峰 清逸秀丽 寸草不生 耸立云霄 云雾缠绕 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 山势雄伟 群山簇立 千山万岭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好句 ★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地悬浮着。

★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

★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

★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幽幽的深谷显出骇人的清静和阴冷。

★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山又显得妩媚娴静。

★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好段 ★早晨,千山初醒,朝云出岫,在青青苍苍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

傍晚,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转眼间,太阳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巅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碧野《岭南秋日》 ★西山数不尽的诸峰,如笑如眠,带着紫苍的暮色,静躺在绿阴起伏的春野西边;你若叫它一声,好像是这些远山,都能慢慢走上你身边的样子。

——郁达夫《薄奠》 ★山,在你的面前呈现出千态万姿,活像许许多多不同种类造型的艺术品,都一下子来到了你的眼前。

它们的样子像鱼、像龙、像鸟、像蚌、,像珠璎、翠盖,像笔架、珊瑚;像人,像人的某一种姿态,坐立、眺望、期待、相逢……又无不在参差中带着一种逸脱的神气,好像随时可以飞离地面似的。

而这一切中,更为壮观的却是,往往迎面碰到一座很高很高的悬崖,剖面平直有如刀切,就像谁用斧把大石山劈去了半边,把剩下的这半边留在江岸边一般。

——秦似《碧水青峰九十里》 ★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

满山松杉、毛竹和知名不知名的杂树,一片接一片,一丛连一丛,葱茏、苍翠,盖地遮天,从山麓一直拥上山顶。

站在高处眺望,林海波涛,汹涌起伏,一浪高过一浪,一层叠上一层,那气势壮阔极了。

在漫天云雾,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深厚,迷蒙,天地成为浑然的一体,会使人感到像翱翔在云里,潜游在海里。

——吴伯箫《天下第一山》 ★果然,雨过天又青。

山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

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

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

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

七彩鲜艳,银海衬底。

妙极了!妙极了!——徐迟《黄山记》描写大海的好词好句好段 好词: 波涛汹涌 急流飞溅 奔腾咆哮 波澜壮阔 浩浩荡荡 水天一色 汪洋大海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泛起微波 碧波荡漾 波涛汹涌 波浪滔天 狂风怒潮 波光潋滟 狂涛怒吼 惊涛骇浪 风平浪静 碧波浩渺 风起浪涌 白浪滔天 波涛澎湃 黑风巨浪 波翻浪涌 碧波荡漾 清澈见底 悠悠烟水 描写大海的好句好段精选: 1、远远望大海,大海蓝蓝的,仿佛一块蓝宝石,无边无际。

近处看大海,大海却不像刚才那种深蓝色,是一种灰褐色中夹着一点白白的,实在说不出是什么颜色。

一阵风狂啸而来,大海卷起浪花,这浪花是雪白雪白的。

大海真是变幻莫测,一会儿是蓝色,一会儿是灰白色,一会儿又变成了白色…… 2、一阵忙乱过后,你便体会到其中的节奏,那便是平静的大海的心跳。

随浪涌动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感觉,你需要感受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跳动,是一种即使平静,也如此博大,强烈的心跳。

3、仰望蓝天,远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分不清天涯还是海角,全然一片蓝色的世界。

成群的海鸥,追逐着一浪赶着一浪的浪花,另几艘渔轮也载着勤劳的渔民正在远处撒网捕鱼。

4、海浪从海平线上滚滚而来。

它们打在礁石上,浪花碎玉似的乱溅开来。

那溅起的水花,远远望去像一簇簇白梅,微雨似的纷落在海水了。

海浪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

它们好像在赛跑,一个浪花冲过礁石奔向沙滩,另一个浪花有紧跟着冲了过来。

它们好像在和礁石搏斗,疯狂地发起猛攻,猛烈地拍打着礁石。

5、向前几步,一排白花花的浪头向我跑来,抱住我的脚丫,又退回去,接着又是一排,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稚嫩的小脚。

而那浪头更有着战国时冲锋陷阵时的情景,气势磅礴。

6、太阳升高了,海上的雾渐渐散去,大海的真面目终于出现了。

当傍晚涨潮的时候,大海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它变得像一个无边的战场。

海风吹着尖利的“号角声”。

海浪更像是一名铁骑将军,带领着“千军万马,俯冲而下,向海岸猛烈地进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

令人毛骨耸沿。

7、是啊!满视野的蓝色。

无暇、透明,纯洁、安静,足以融化自己的一种颜色,那是自然唯一赋予大海的颜色。

8、海是静的,仿佛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玉,绿树红花,犹如一块碧玉。

再看仔细一点,便可以看清海水格...

故都的秋赏析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没错,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相比,真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无论在中国古代或现代,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

可我觉得写得最有味道的,还数郁达夫这篇《故都的秋》。

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幽远,令人感觉不到秋的萧萧与落寞,只是觉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树、有秋雨、有秋蝉,还有秋天的果实。

是那么的平常,可又那么充满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作者用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遐思无限。

真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北平,飞进秋天。

从文章的一字一词,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对北平秋天有着无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表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正是在这种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绘那么细腻。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于是,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让我们感受北平秋的味道。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作者从味觉,写出了茶的清醇,从视觉,写出了天空的高远,从听觉,写出了鸟声的清脆、环境的清幽。

还从视觉,从触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将日光的细碎表现得淋漓尽致。

蓝天、白云、鸟鸣、日光,还衬上几朵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再来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北国秋的早晨简直舒适绝伦。

在北国的槐树下,那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从触觉上写出落蕊的细、软,从嗅觉上写出空气的清新,简直令人心旷神怡。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北平人的细腻,但又清闲;在不知不觉之中保持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跟南方的蝉的烦躁的叫声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种秋将冬至的感觉,更觉生命的可贵。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长,让人觉得北平人的悠闲中又不乏热情好客,显示出北方人冬之将至时一种特有的慵懒,颇具地方特色

还的北方的果实,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别具一番风情。

对于故都的秋,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人零头”。

可见,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连忘返。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乎真实但又充满梦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远。

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

读者从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

看图猜八个字的图有喜结良缘

八个字分别是:前生注定,喜结良缘。

扩展资料前生注定成语拼音:qián shēng zhù dìng成语解释:指今生的命运是前生所注定的,无法改变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这首《西江月》词,大抵说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强。

” 成语用法:前生注定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宿命论。

近义词:命中注定成语例子:郁达夫《海上通信》:“我们本来是反逆时代而生者,吃苦原是前生注定的。

文章《故都的秋》,对文题“故都”的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 展开全部一、独特的故都情结 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一种欲抑先扬、似扬此而实扬彼的烘托法.作者通过一系列秋色、秋声、秋景、秋物的排比,从宏观上展示过去故都秋色的美丽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对比,且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形式来强化对比的效果.例如结尾处的对比:(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郁达夫一生短短的49年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对北平总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这样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由此可见,作者那么热忱地爱故都之秋,不只是单纯的恋秋情结,而是与爱“黄帝子孙”联系在一起的. 二、独特的平民意识 郁达夫落笔于“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写他们雨过天晴时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议论着秋雨秋意,作者此时的笔调是愉快轻松的,情感是亲切赞赏的(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所忧虑的生活.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 三、独特的“悲凉”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凉”这一特征在作者心灵的投影是丰富而含蓄的.作者写牵牛花,“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色彩爱好,更是在物化一种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竟会“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触景伤情、联想独特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孤寂、忧思的心绪.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所以此时的“悲凉”已是故都赏秋的心态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们不妨这样说,文章流露的“悲凉”——忧虑、孤独、落寞的心绪,正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苦涩感的阴影. 四、独特的人文素养 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作者的议论.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纵横走笔,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郁达夫取文题《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为“故都”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诗意,与“秋”结合,能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可以这样说,文题的这种珍爱秋文化的人文气息弥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有没有大神推荐几篇写景的诗歌或者散文

我个人比较喜欢较为简单的散文,不太喜欢当代作家的作品1.林清玄:他的《林泉》、《清风》、《玄色》,是我觉得比较喜欢的,对习作帮助很大啦,《莲花开落》《温一壶月光下酒》是最爱,还有菩提系列,都很喜欢,他的书读了会让人觉得很放松,有一种心灵被洗涤的感觉,所以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

2.史铁生,史铁生的书要看的话我个人觉得买一本他的合集就好了,《我与地坛》《合欢树》就不说了,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文章写得好的都是短篇,也不集中在一个文集里,所以看精选集会比较好,如果真的要买的话,我会觉得《病隙碎笔》比较好,很震撼,我喜欢史铁生是觉得他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敬佩。

而且文风比较简单,有近代作家的感觉3.张晓风,张小凤的话也是精选集比较好,没有太多说的,不过确实是作文范本,帮助很大,文笔也很舒服。

4.张抗抗,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女作家,很有个人风格,而且作品不像一般女作家比较细腻伤怀,风格比较硬朗,但视角也很细腻,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也是精选集吧,不过《君子不独乐》我是真的很喜欢5.还有很多作家季羡林老先生,郁达夫,徐志摩都可以看,都很不错,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宜的选择,至于近几年很红的安意如、白落梅、我觉得也可以看,是很华丽文峰的典型代表,虽然不喜欢,不过也还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