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独鹤语文诗词鉴赏



宿山寺(诗词鉴赏)贾岛的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因屡试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一直未脱离过“僧本位”的思想.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见长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这首诗,堪称其中的佳作.

宿山寺(诗词鉴赏)贾岛的

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因屡试不第,仕途不遇,他似乎一直未脱离过“僧本位”的思想.在他那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见长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这首诗,堪称其中的佳作.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三、四句具体描绘夜空天体运行的景观.从寺外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朵朵轻云,逆着月亮运行的方向飘移,月亮就在云际中游动.作者描绘这种幽清奇丽的景象,极见“推敲”炼字之功.沈德潜评“走月逆行云”说:“顺行云则月隐矣,妙处全在逆字.”“流星透疏木”的“透”字与“疏”字也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唯因木之“疏”,所以才能“透”出流星来,否则纵有流星划过,为浓厚的枝叶所遮挡,又怎能看见呢?然而这两句的妙处还不止于此,疏木与行云衬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入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结尾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高松”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于是,诗人的胸襟可见一斑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意象的理解…………先给你发一些,如果还需要其他的再联系我四、意象与意境(一)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

②知音。

③离情。

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

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

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

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水是爱情和友情等柔情的象征。

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静。

(三)借助节日表示情感1、春日(含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春风、青山、梅花、粉蝶、霞日、横管、春光、东风、晴云、柳絮、新燕、新莺、春色、杜鹃、花树、草芽、黄鹂、黄鸟、芭蕉、春昼、草色、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早燕、桂花、红树、海棠、绿锦、兰花、黄蜂、麦雨、柳花、垂柳、娇莺、芍药、蔷薇、桃花、杏花、红杏、绿波、春雨、兰溪、鹅湖、鸳鸯、桃红、飞燕、点红、戏蝶、山榴、晴翠、棠梨、春流、梨花、白鸥、芳树、白鹭、烟笼、梅杏、菜花、鞭笋、鹊声等。

2、夏日(表示青春、热烈、畅舒情怀)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子规、蚕桑、蛙声、蜻蜓、小荷、黄梅、梅子、鸣蛙、雨蓑、枇杷、种瓜、菜花、芙蓉、莲花、荷香、荷叶、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阴、莲叶、黑云、稻畦等。

3、秋日(多表示凄清、悲苦、乡思之意。

常用愁、孤、残、寂、冷、昏、黄等字)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寒山、秋水、孤烟、芦花、秋夕、秋荷、残阳、桐叶、衰草、黄叶、流萤、霜晴、秋兰、露冷、霜天、鸿声、落叶、夕阳、霜气、夕岚、秋月、冷露、冷桂、寒雁、残霞、渔火、寒塘、去雁、老松、半月、霜月、婵娟、凉雁、虫吟、雁阵、月斜、塞鸿、霜叶、枫林、西风、霜华、寒星、北雁、菊黄、黄花、桔子、蟋蟀、采菊、菊花、荞麦、燕去、清秋、独鹤、昏鸦、寒山、飞霜、清笳、孤灯、林高、残雨、浅沙、荷尽、菊残、橙黄、斜阳等。

4、冬日(表示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等)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冬雪、寒关、琼枝、飞花、江雪、天寒、风雪、草尽、沙雪等。

5、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含有喜庆之意。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热闹之意。

7、寒食节、清明节,怀念、情意绵绵之意。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之意。

9、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多表达爱情。

1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表示思人,团圆之意。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表示登高怀乡思...

角巾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答:不同;第一首诗中作者虽遭贬谪,但仍保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两句说作者虽谪居他乡然并不以为意,梦醒揭窗看到水光接天的情景,又燃起胸中无限的豪情,表明作者壮心不已的情怀;第二首诗中作者已然垂暮之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凄凉冷落之情。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两句中古路、斜阳“景由情生”,说作者老来只能藉数路人度日,显出作者壮志未酬、韶华易逝的伤感。

...

语文诗歌的表现技巧,手法,方式与语文诗歌体裁有哪些?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技巧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

其它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电影、绘画,也有这个问题。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拿电影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电影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

当电影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

这样的情景配合,在电影或其它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

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三)乐景与哀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2、以哀写哀:比如:《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比如:《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3、以乐写哀:“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4、以哀写乐: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

初中语文的所有古诗以及赏析

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下面是对初中一些诗词名句的赏析: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

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

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运用比喻、设问、夸张的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

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诗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此句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的景色变化,写出了诗人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感情。

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这两句诗形容诗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浮云和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给人生动的形象感,富有感染力。

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从诗歌的意象上看,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意象鲜明,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从感情角度来看,诗人以明快的语言,豪放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将士征战前的悲壮心情,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从用词上说这里的“催”字用的精妙,转折突然,将士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又催出征,令人陡升感慨。

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作者在这里以“沉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

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

20篇古诗词赏析

第一首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唐)的《送别》选自全唐诗:卷125_33,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篇关于送别的五古。

【评析】: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送上一首,你要得太多,打字好麻烦的。

给你个网站你自己去找想要的诗词鉴赏吧:http://www.haoshici.com/...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

怎么答题,明天要中考。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

怎么答题,明天要中考。

如何赏析古诗?

展开全部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二、读中悟美、悟情(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情”是古诗的根源。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