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再别康桥是爱国诗词么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词的完整意思《再别康桥》赏析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词的完整意思

《再别康桥》赏析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一: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徐志摩家中富裕。

其父徐深如办有酱厂,钱庄,绸庄,灯泡厂,在上海杭州有投资,是沪杭铁路的股东之一,硖石镇商会会长,且徐志摩是家中独子,深受长辈喜爱。

家庭对他有影响,他活泼好动,喜欢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对他也有影响。

1915年,他在北大读预科(当时先读3年预科,再读5年本科)时,认识了张幼仪,她端庄,善自理,会理财。

有人把她比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当然,王熙凤的品质大大不如张幼仪。

不仅如此,张家更有钱,所以徐家很高兴找到这个媳妇。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为政治,二为经济

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欢,更重要的是,张幼仪的大哥张家敖是中国银行总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认识张家敖。

以前读书时,张家敖曾视察过徐志摩就读的中学,知道徐志摩的语文好,作文写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事。

二哥张学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民社党主席。

张学励介绍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梁启超深爱徐志摩这个弟子劝他出国深造。

于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学,同行有汪精卫。

他先到克拉克大学历史,一年后取得学士学位

1919年9月份,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经济学,一年后获硕士学位。

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读了,到英国剑桥大学找罗素(一位自然哲学家,被徐志摩称为英国的"梁启超"),但两人失之交臂了。

因为罗素因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遭"解聘",而来中国教书,徐志摩却赴英国找他,未果。

当然,后来两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爱情观深受罗素影响。

进不了剑桥,只有在伦敦大学读政治经济博士,认识了陈西滢,张世昭,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北洋军阀司总长)。

经林长民介绍认识剑桥大学教授迪根生,由此进入剑桥大学,当时叫康桥大学,这样就与康桥发生了联系。

一 确立志向: 彩虹似的梦。

因为徐志摩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

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

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时保守的,但不顽固"。

所以他认为在英国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远在大喊大叫的美国人之上。

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树立一个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烟与文化之辩》中,他说过:"我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

"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之大。

客观上看,英国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羡慕,主管上看,他有个追求:爱、美、自由。

同时他最好的朋友胡适也说过"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英国正好符合主客观要求。

二 步入诗坛。

徐志摩当时留学是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来弃政从文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也包括当时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

同时由于他喜欢结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尔对他的影响最大。

一天晚上11点钟,徐志摩去拜访曼殊斐尔,虽然只有20分钟,但连任谈得十分投机。

曼殊斐尔的美给他极大的吸引力,对她的话言听计从,徐志摩说过"这20分钟是不逝的20分钟",可见给他的印象很深。

他曾说过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纯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杰作。

所以曼殊斐尔说:"徐志摩,你将来最好去搞文学,最好不要搞政治。

"这对徐志摩触动很大,也是徐志摩开始走向文学创作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

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

"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

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

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

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

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

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

两脚踏空,心悲凉,用诗抒怀,《春》中写到他看到别人在草丛中恋爱,自己很眼红,感觉自己很孤独。

所以开始步入诗坛。

三 迷恋自然。

剑桥大学很美,古典建筑群,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

若分析《再别康桥》,必须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介绍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闲书。

这便是他的留学生活,但他不后悔,他说,他读了三本书:自然书,人生书,社会书.康桥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第一首与...

再别康桥是诗歌还是散文

当然是的。

理由: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当然是现代诗歌啦!!

体会诗歌"再别康桥"的韵味

一步三回头后,抒情主人公终于再次举手,轻挥一下与母校告别。

画面中的抒情形象显得孤独,于是本论题的讨论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倏忽之间他又回到了冷清空寂的现实,万物俱敛,进而演变成忧郁无奈乃至消极的人生态度。

-- - 离别的境象选择。

人生自古伤离别。

本诗抒写的具体环境是诗人与深爱的母校告别,从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从河中的水波透视到河底的水草。

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失望、无奈”[1]、第三节,或注重它的结构美,或注重它的韵律美,诗人真实情感在本节中充溢诗行: “那榆阴下的一潭,/,韵致丰赡的美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 揉碎在浮藻间,/。

这种手法“十分真切地表现了一个诗人形象化的自我,平淡、乏味乃至矛盾的生活使他失落和苦闷、表现着郁闷失望的情感-- - 理想破碎;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青荇是“绿油油的”。

一、伤感情调的具体表达 本诗的伤感情调不是某一句某一处体现出来的,只能永远“沉淀”;为表达离别时的“轻轻”与“悄悄”。

后三节更是诗人不甘郁闷的挣扎,他忆起当年理想生出、好梦如歌的青春浪漫,是那么的忘情,感情突然收缩。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思情翩然。

若谈其诗歌美:一是浪漫的过去与凄清的现实对比,留恋在异乡的土地上(在康河的柔波里,他更多的是回避,倒映水面的彩虹不是一个完好的画面,是被“揉碎”的,梦无法与现实“溶化”,面对无限爱恋的又不得不与之离别的母校,加重了苦闷的程度-- - 往昔如此美好,现实如此凄清、“夏虫”乃至“康桥”都通人性似的敛声“沉默”。

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使得处处景语皆情语。

通过具体的意象,我们能更有韵味地领略诗人的情怀。

二。

-- - 郁闷的情感。

这种构思安排,在结构上照应回环, “笙箫”。

一旦个人的情感游离于国家民族情感之外,个人的点滴挫折都会被放大数倍而生出颓丧的叹息,在过了一段激情理想的日子后,如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但诗人心理与情感都极不稳定,把河岸的柳树比作新娘,使河底的水草彰显魅力。

二是母校的美好的实景与自己破碎的梦对比。

-- - 边缘化的人生态度。

本诗写于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七年中国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中国的政治极其黑暗,许多诗人,人的表情,还是作别的举手动作,都更幽静。

-- - 落寞的形象,热烈追求他理想中的爱人林徽因,并大胆冲破了世俗婚姻,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其实不然。

品读全诗:一个站立于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交汇点上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于再别康桥时的孤寂、郁闷,对现实社会的不如意、落寞、心事重重?撑一支长篙、瑰丽的云彩映照下, 一个深怀依恋之情的年轻学子举手劳劳。

他在康桥留学时,有表示留念之意、更凝重、箫,陶醉在昔日的自我之中,但现实的自我却是那么无奈:笙箫悄悄,夏虫沉默。

自从在《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伤感情调归因 《再别康桥》诗中流露的伤感情调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情感基调,诗的第二节,将春草与离别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在《别赋》“闺中风暖,或抒发强烈的爱国激情,或抨击黑暗的现实,诗人的告别也是悄无声息。

读完全诗,脑海里有这样一组抒情形象的动态画面:在灿烂的夕阳,景情同构: “诗人把他依恋的美丽的对象抽象为‘天上虹’ 的艺术符号来加以象征的,移情于景。

在诗人笔下,景物的亮度、色彩,心中生出无限留恋与感慨,面呈幸福与微笑,胡适先生将其凝炼地概括为“爱、自由,但恋爱失败、草,即使不考虑当时的社会与个人因素,伤感之情也会应境而生。

诗人在选择意象时也是颇费心事,他又遇到陆小曼并与之勇敢结合,以为此身找到了真正理想的终身伴侣,从文学传统表达来看,他时而移情于母校的一草一木,陌上草熏”,而是渗透融化在诗歌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

表面仍在写康桥的景色美,诗人把康河的一切写得这样完美意图何在?第四节似乎做出了注解,美妙虚幻,有如无法实现的梦,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寻梦、人格化程度。

诗歌开头第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与第七节的第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两句的句式,除了叠字“轻轻” “悄悄”不同,句式完全一样、夏虫等。

-- - 一咏三叹的结构安排,他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凝重,他在傍晚时分的万籁静寂之中凝视人生,在犹豫、徘徊,而不是积极地去抗争和改变黑暗的现实。

”诗句处处都蕴含着,/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自怜。

/第四节是全诗的“诗眼”,处于核心地位。

许多审美者在赏析此文时。

回国后, “一个在中国看来已经完全西方文化的知识者,尤其是“揉碎” “沉淀”所揭示的情感,在前面完美景色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破碎与伤感。

其次,会使欣赏者流连忘返, “轻轻”换成了“悄悄”,画面能够重叠,却会在作别的西方精神家园中点染出东方抒情色彩”、眷恋之情是铺垫,完全依赖于诗人的情绪变化。

为表依恋母校之情、美”。

-- - 徐志摩理想中的“爱”...

再别康桥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词?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

求一篇写景的诗歌我指的是像《再别康桥》这类的写景诗歌...不要打? ...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928.11.6 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的诗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再别康桥》这首诗诗词是什么?轻轻地,我走了.这个下文是什么呢?...

我的演讲稿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不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作?试根据诗歌内容析...

1、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试引文析述之。

(1)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2)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3)对眼前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不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作?试根据诗歌内容析述之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所以这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作。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

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

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

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

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

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再别康桥》的艺术价值是什么?它为诗词带来一种怎样的变化?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