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现代诗词的分析



现代诗歌赏析 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

现代诗歌赏析

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

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

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

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

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

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

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

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

……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

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

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

……”(《“新月”的态度》)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

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 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

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现代诗赏析

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

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

“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

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

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个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

而心的深处,是海洋。

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

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

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

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

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王晓维乡色酒舒兰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赏析】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

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

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

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

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王晓维)

现代诗歌加赏析

雨巷[1] 戴望舒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

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

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

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推荐赏析分析现代诗的书

这是一本有关诗歌的大学教材,同时也是一本献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读物。

20世纪是人类诗歌史上最灿烂的黄金时代(北岛语),它,成了本书的底色。

21世纪与时下“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的人们撞个满怀,本书沾满新世纪的晨光。

俄国诗人奥西普·曼杰施塔姆给诗歌下的定义是:“黄金在天空舞蹈

让我们和诗歌一起还乡,去缪斯的土地上尽情舞蹈吧!“现代诗欣赏与创作”最初是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开设,后扩展到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课程的开设,和新闻传播系诞生的1987年是同一个年份,至今已问世二十余年。

本教材在2005年被上海市教委列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影视传播教育高地”科研项目

它的最终付梓出版,与其说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前行中踩下的众多脚印中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脚印,毋宁说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前行为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脚印开拓了一片脚踏实地的空间。

戴达奎,男,笔名戴达。

1947年出生于江西婺源。

1969年高中毕业于复旦附中

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外童话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特约审稿人。

中国香港崇文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中国童诗》编委。

2010年出任吉林美术出版社“七色花童书坊”策划兼主编,年内推出60余部童书。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曾任系主任助理、文学教研室主任。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旧事重提》获1988年星星诗刊新诗大赛一等奖,童诗集《吹奏月亮》获2009年中国童诗崇文奖提名奖。

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图书新作奖大奖、新作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童话作品在我国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前言 第一讲 现代诗的“陌生化” 上编 现代诗“陌生化”的美学意义 一、“陌生化”的内容 (一)“陌生化”的定义 (二)“陌生化”的重要意义 二、“陌生化”的两大要素 (一)诗的内容 (二)诗的语言 三、生成陌生化效果的创作技巧 (一)变形 (二)关系换位 (三)荒诞 (四)梦幻 (五)远取譬 四、陌生化效果审美机制的合成元素 (一)生理元素 (二)心理元素 (三)脑机制元素 五、陌生化使形式具有阻拒性 下编 代诗“陌生化”创作解析 一、食指《相信未来》解析: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二、罗门《流浪人》解析:他用灯拴自己的影子 三、陈东东《雨中的马》解析:诗人记忆的影子 四、杨炼《蓝色狂想曲》解析:美少女走出贝壳在月光下歌唱 五、舒婷《四月的黄昏》解析:细微的灵魂的秘密颤动 六、沙鸥《新月》解析:新月折叠的小船 七、熊召政《渔暮》解析:慵悃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八、吉狄马加《自画像》解析:风在黄昏的山冈上悄悄对孩子说话 九、芒克《雪地上的夜》解析:给人惊喜的诗艺陌生感 十、西川《十二只天鹅》解析:触处生春,春生意境 十一、北岛《一切》解析:忧患意识如天际的浮云 十二、苏金伞《夜巷》解析:糊涂得如拢了藕的塘泥 十三、拉格克维斯特《苦闷》解析:在遮暗的空间摸索 十四、埃凯洛夫《无形的存在》解析:画面和声音拱就诗的时空 十五、阿尔盖齐《遗教》解析:关于诗创作的宣言 第二讲 现代诗的审美视角 上编 现代诗审美视角的理论要义 一、审美视角是审美知觉的聚焦 二、选择审美视角的外部因素(一)地域(二)民族(三)经历 三、审美视角姿式的选择(一)建构开采情绪记忆的最佳视角(二)同一视角的纵深拓展(三)视角的变换 下编 现代诗审美视角创作解析 一、北岛《履历》解析:倒挂在老树上的眺望 二、罗门《车祸》解析:路反过来走他 三、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解析: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四、公刘《寄冥》解析:哀生民于鞭扑,恨网罗之高悬 五、江河《星星变奏曲》: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 六、舒婷《路遇》解析:记忆的天空开出含泪的花朵 七、闻一多《心跳》解析:犀利而深刻的白警 八、梁南《野百合花》解析:沉甸甸的反思 九、周涛《这是一块偏心的版图》解析:对北方偏执的爱之奏鸣曲 十、詹姆士·梅利尔《题献》解析:卑谦地轻贴上天使的手指 十一、拉格克维斯特《生命之船》解析:拷问永恒 第三讲 童年思维:诗创作思维的雏形 上编 童年思维与诗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一、诗人是还能用儿童眼光去看的人 二、童年思维的特征 三、激活童年思维并使之蜕变为诗性思维 四、保存和强化童年思维的情绪中枢 五、激活和唤起童年思维的记忆 下编 童年思维创作解析 一、戴天《祖父》解析:从千百里外含来了一滴泪 二、北岛《迷途》解析:蓝灰色湖泊是深不可测的眼睛 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析:辉煌生命中的一颗绿隹音符 四、梅绍静《日子是什么》解析: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五、苏金伞《雪夜》解析:像锦鸥投身湖泊擒取游鱼 六、叶维廉《箫孔里的流泉》解析:大自然就是那吹箫人 七、伊蕾《黄果树大瀑布》解析: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第四讲 现代诗的“原创意象” 上编 现代诗“原型意象”的美学价值 一、原型意象的定义 …… 第五讲 童诗的...

现代诗歌加赏析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再 别 康 桥 徐 志 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死时34岁,英年早逝。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品赏析】:(一)本文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

有什么好的现代诗及其赏析

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

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

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

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

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

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现代诗歌赏析

失去的岁月艾青------ 不像丢失的包袱 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 失去的岁月 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 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 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 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 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回来, 倒更像一碗水泼到地面 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

时间也像是气体,------ 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失去了岁月好像一个朋友, 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 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 早已离开了人间生 之 旅台港现代诗赏析------ 黄雍廉从无始来 无始去 荷一肩幻梦 系一串相思 沉重的脚步在红尘之海上游动 叹息和欢呼 只是肺叶的同时鼓动------ 没有人是真正的胜利者 红颜从光年的地平线上擦过黄 连一点点声音都没有 白发便这样苍老了金 欢呼便这样凋谢了 我们原是宇宙之旅的过客书 仰望星河夜色 我们的心该如是一尘不染 面对大地春回万花献锦 我们的心该如是坦然无私------ 旅途既如此匆忙 狡黠、谋害、讹诈原是多余的事 因我们是不带任何行李回家的宇宙之旅的过客 只有心灵上真善美是伴行的甘泉...

现代诗赏析

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

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

“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

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

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个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

而心的深处,是海洋。

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

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

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

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

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王晓维乡色酒舒兰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赏析】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

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

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

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

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王晓维)

现代诗歌及赏析

烦忧 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必读理由中国现代派的著名作品,古典的节奏,现代的哀愁有机结合。

名作赏析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

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

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

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

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

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

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

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

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现代诗的写作特点分析??

现代诗: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

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

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

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

可称“表现说”。

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

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

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

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

主要用象征手法。

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

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

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

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

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

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

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

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五言“二、二、一”。

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

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

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

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

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

同类的韵形成韵部。

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

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

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

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

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

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

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

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

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

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

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

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

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

新诗只能注意而已。

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

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