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清照写景诗词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点绛唇——[清]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因南北朝时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来。

明·杨慎《升庵词品》曰:“《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 (李清照) 闺:过去年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一作“愁”。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没有兴趣。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两个“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望断,即望尽,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古诗今译】 一个人独处深院闺房,心中总是积郁着千丝万缕的愁绪。

怜惜春天,可春天已经匆匆离去了,就在这原本令人落寞难捱的暮春时节偏偏又下起了几点令人懊恼的雨。

倚着栏杆,眺望远方,无论怎样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忧烦愁苦。

心上的人儿,你现在何方?在这枯草连天的季节,望断天涯,何处才是你回家的路啊!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女作家。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本篇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愁别怨的闺怨词,是词人李清照惦念离别的丈夫而作的。

李...

关于李清照诗词的赏析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曲牌名。

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

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

????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

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集评:??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

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

??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淫亵。

“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

??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

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

??无一字不秀雅。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

??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

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

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苦。

??“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

“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

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

瑞脑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

??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

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侵入不眠人肌肤。

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

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当是味意盎然。

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

??“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之意,悠然自在,超脱化外。

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老的苍凉暮景。

怎不惹人伤怀悲愁。

??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

而易安词中“有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

??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

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

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

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

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

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

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

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

唐司空图《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展开全部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

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

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

“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

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

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

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写景的古诗词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 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

诗歌赏析 李清照

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

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

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

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

特简短的写景古诗

【唐】范传正 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

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

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

徙倚情偏适,裴回赏未穷。

妍华不可状,竟夕气融融。

残春曲 【唐】白居易 禁苑残莺三四声,景迟风慢暮春情。

日西无事墙阴下,闲踏宫花独自行。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南湖春早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1、绘春 ①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3、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花鸟虫鱼类 1、绘花 ①不带“花”字的诗句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寒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勉《墨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②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宋·苏轼《浣溪沙》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唐·韩翃《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唐·李白《赠孟浩然》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飞花。

——唐·陆畅《惊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 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清照的诗词及译文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可以称做“切实真挚,痴情感人”。

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

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写出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惟妙惟肖。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十分清楚而委婉。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但尚未涉及到问题的实质,基调多是娱悦欢快的,而内容又必须由相应的形式表达,《声声慢》对于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

作者用寥寥44个字,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即如周济所说。

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

“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照应了全篇,也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曲牌】。

词史中许多事例表明:“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 更,踏之意.蹴罢秋千:指荡完秋千. 慵:懒、困倦意.慵整: 蹴点绛唇 【宋】李清照蹴罢秋千:大醉。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称道,如:“连下叠字无迹,能手。

”(《宋四家词选序论》)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憔悴”不堪了,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在评论这首词使用叠字的特点时,有一种意见说用叠字是为了演唱,还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

据载,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踩。

”唐·吴融《情》诗,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其工力不只体现在文字音韵方面。

陈廷焯认为过分强调文笔之奇,是论词的左道(《白雨斋词话》卷一)。

这十四个字亦不仅发自声口,她走投无路。

花与人相衬。

还有“乍暖还寒”句,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首先是以凝炼的文字。

诸如此类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显得格外的娇美,即所谓“葬毕,余无所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雁字回时,那么这个“兴”是令人极度伤感的,又分五声,又分六律,词只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完全被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那时是唱给人听的: 此词不李清照南渡前的作品,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

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词笔,起来慵整纤纤手,宋人有这样的记载: 庚申(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到了中年,家门罹难,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

【注释】: 沉醉,梅萼插残枝,反衬“黄花”的痴情,她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

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薄酒旋醒寒彻寒,主张歌词分五音。

些《花草粹编》作“此”【赏析】,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诉衷情》【内容】;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

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

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

”这不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

不是吗。

成功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读者拍案称绝,撰《快活声声慢》。

”先臣再拜承命,二进酒而成,五进酒数十人已群讴矣。

蓦然间,惊叹不已。

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的,对残梅则不屑于咏叹赞赏。

这首咏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写梅。

《花草粹编》题此词作“枕畔闻残梅喷香”,景况不差,然仍未得其抒情之三昧。

上片写词人醉眠后,残梅的幽香对她所发生的作用。

在一个早春的夜晚,词人酒醉回到卧房,连头上的钗、簪等物也无心思卸去,便昏昏睡去。

头上插着的梅花也因蹭磨而成为蔫萎的残枝败朵,但越发散发出诱人的幽香。

酒力渐渐消退,这股清幽的芳香不断袭来,终于使词人从睡梦中苏醒。

梅香扰断了她的好梦,使她在梦境中回到北国故乡的愿望无法实现。

词人无限感叹,惘然若失。

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截写酒后入睡,但从“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

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

下旬“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

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梦中得归故乡,所以心情暂时很美。

词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浓,打断了自己的美梦。

她的梦魂本来正沿着回乡之路,飘飘忽忽飞得很远很远,“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

但这美梦却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

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

这种幽怨象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

“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倩,欲归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的比较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比较欢快的诗词有吗

有啊,她前期的词有很欢快的,比较著名的,就是下面这个: 《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对在山东原籍一次野游所作的小令。

关于它的写作背景,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六岁之前女词人是居住在原籍(六岁那年女词人随父亲居住卞京),所以有可能是孩提时代的一次野游的记录;也有人认为,从“沉醉”二字看,是因为喝酒而忘记回家的路,而六岁那么小的年龄不可能有“沉醉”的机会,所以推断这里记录的因该十五岁束发之后的某一次野游,而且是女词人在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这段时间,或者是在朋友的唱和中,或者是与丈夫呢喃时追忆往日的趣事,乘兴而做的。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尝记”是“曾经记得”或者是“记得曾经”,这说明是一首追忆往事的小令。

“溪亭”是泉名,在山东济南,也就是易安的原籍。

“日暮”指天色已经很晚。

“沉醉”二字,许多读本认为是指女词人喝醉了,所以误了回家的时间,甚至有的朋友认为这里的“沉醉”二字与后面的“惊起”句,是一种男性的豪放,是女词人与“须眉”匹敌的作词风格的体现,更有的朋友认为这就是曾经有人误将词词归在苏轼笔下和误传是吕洞宾所作的原因所在。

可是,我更愿意以自己的设想来理解这曲小令,我觉得,女词人的“沉醉”根本不是什么喝酒而醉,其实就是“因景而醉”的意思而已。

试想想:不管是她五、六岁时的经历,还是十五、六时的经历,这两个年龄段都还是属于“孩子”的范畴,因为贪玩而忘记回家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何况女词人生性就对美的东西有一份特别的敏感,看见景色的迷人忘了回家的时间,“沉醉不知归路”是意料之中的。

作者仅仅是以这样一种语气,把读者,或者是当时脱口吟出这些词句时,用这样的起笔引起“听众”对自己追忆的故乡美景的兴趣,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那景色的迷人,也是女词人对家乡景色的爱恋与怀想。

也为了加重语气对“年轻时期”或者说是“孩提时期”那一次难得的出游的描述,为下文的误入荷丛做伏笔。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一个古代的女子,要出游一次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到有舟可摇,有荷可赏的美丽的湖中游玩,那更是难得的机会。

看到蔚蓝的天,碧绿的湖水,还有一湖的摇曳多姿、婀娜娉婷的荷……如此美丽的景色,是在闺门中无法体味的,于是女词人“沉醉”,被景色沉醉,也没自己快乐的心情沉醉了。

这里我们做一下想象:女词人在荷丛中摇着小舟,东看看西瞧瞧,眼睛里有好奇更有惊喜,或者还带者几分淘气……当她不经意地发觉太阳快要下山了,才感觉自己似乎是在荷丛中迷路了,这时又多了几分焦急,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争渡”一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回家晚了自然是不好,也许因为这次的晚归而被断绝以后出游的任何机会呢。

心里一着急,手便加快了动作,浆划得快了,“争渡”一词自然而形象,恰倒好处地写出了女词人当时的焦急心情与她动作的紧张模样。

岂知,紧张中又来了惊喜,作者用“沉醉”“误入”已经告诉读者,溪亭这个地方的迷人了。

接着,“争渡”惊起的一群水鸟,把整首词的意境和气氛都推到了顶点。

那一群在荷花丛中突然惊飞四散的水鸟,给急着回家的“迷路游人”带来突然的“惊悸”,惊悸之余又是欣喜与欢畅。

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女词人“啊”的一声惊叫,接着,又大声欢叫:“哇!好多水鸟啊!” 少女的淘气、贪玩、好奇以及词人在追忆中流露出来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在小令的寥寥几笔中层层递进,到最后的顶峰嘎然收笔,表现得如此的酣畅淋漓,叫读者不得不拍案叫绝●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 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 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 梅嗅. 李清照词作 鉴赏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 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 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 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 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 了“蹴罢秋千”以后一 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 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 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 ,罗衣轻飏,象燕子一 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 静中见动.“起来慵整 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 ,从秋千上下来后,两 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 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 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 》:“娥娥红粉妆,纤 纤出素手.”借以形容 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 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 份.“薄汗轻衣透”, 她身穿“轻衣”,也就 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 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 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 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 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 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 露珠.“露浓花瘦”一 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 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 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 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 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 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 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 ,正累得不愿动弹,突 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 生人.“见客入来”, 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 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 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 子走路.“金钗溜”, 是说头发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