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碣石诗词



古代诗词中碣石一词有什么来历? 古山名。在河北昌黎 西北,太行山、恒山至于碣石而入海。因为远望,山穹窿似冢,山顶有 巨石突出,其形如柱,故名。秦始皇、 汉武帝都曾东游至碣石,刻石观海。魏武帝曹操于建

古代诗词中碣石一词有什么来历?

古山名。

河北昌黎 西北,太行山、恒山至于碣石而入海。

因为远望,山穹窿似冢,山顶有 巨石突出,其形如柱,故名。

秦始皇、 汉武帝都曾东游至碣石,刻石观海。

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年远征乌桓经 过碣石山,著《步出夏门行》,描绘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

“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唐?武平一《奉和幸新丰温泉 宫应制秦王登碣石,周后袭昆仑。

何必在遐远,方称万宇尊。

”唐? 韦应物《石鼓歌》:“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东岭碣石有遗篇是那首诗词?

昌黎县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

有关碣石出处有两说,一说在河北昌黎。

另一说在辽宁兴城。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庙(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内)附近的孟姜女坟发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证实这里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

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经专家鉴定炎秦汉时期的建筑遗物。

从而推断出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在仙台顶筑有汉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

写下流千古诗篇《观沧海》。

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

山中有古刹“水岩寺”。

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

《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导岍及岐…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 ,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辞海》:“《禹贡》时代,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这个山应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

”[1]《步出夏门行》: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曹操诗词东临碣石

临:到,至。

后常用作敬辞。

观:看。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关于碣石山的诗句

下面是曹操《观沧海-碣石篇》的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提问者说“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很明显是“以观沧海”。

不过看起来,曹操当初是东征乌丸而写的这一系列诗,还有特经典的“望梅止渴”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其实想一下,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为了看看沧海。

其实他真实的愿望是剿除袁氏残党,平定东北,稳固汉朝北方这个大后方。

英雄登碣石,看沧海也抒发自己的志向

大概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吧。

《碣石庵戏赠湛庵主》

从诗意上看,碣石庵应该是位于闹市区的一座寺庙,作者游览后写了这首诗赠给庵主。

意思大概是:在保康桥上,晚上可以观看城中的灯火,在喝石岩前,夏天可以喝到冰凉的泉水。

深处山林的寺庙,不要笑话这座寺庙地处在嘈杂的朝堂、闹市,做为庵主的我,手里握持的手杖,也是山野中的乌藤。

毛泽东的诗词名句

1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2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3心潮逐浪高 4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5霹雳一声暴动 6洒向人间都是怨 7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8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9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10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11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2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3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14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5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16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7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8 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 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19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20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21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22泪飞顿作倾盆雨 23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24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25 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26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27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28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29无限风光在险峰 30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3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32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33歌未竟 东方白 34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35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36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展开全部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曹操的《观沧海》。

这两句诗在全文起了作用是—— 总起全文的作用,也就是为下文作了开头和铺垫。

介绍了地点,点明了全文的背景环境

正因为有了这两句诗才有下文的抒情。

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它是借景抒情,重点在于抒情。

2、附原文: 观沧海 / 碣石篇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赏析】 根据诗句分析差不多是秋天但哪个季节并不重要,诗人写的是他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是所看到的景色。

这些都不是写作的重点,重点在于通过观看渤海来抒发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可以说是借景生情。

3、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