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古诗词课件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文课展开全部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文课

展开全部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如何较好小学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

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

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

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

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

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

我想做一个用英语翻译中国古诗词的ppt,用欢快的一些氛围来讲解,...

古诗的韵味就消失了如果要做PPT的话,作为开篇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登鹳雀楼的一个搞笑版The sun fell on the hillsideThe Yellow River flows to the seaIf you want see morego upstairs再翻译过来是太阳在山边落下,黄河流向大海,如果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只是翻译了两轮,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翻译一遍登鹳雀楼

浅谈如何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古诗文教学

展开全部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

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

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 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 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 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 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 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 学习古诗文的情趣。

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

根据古 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 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 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 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 调查。

时间: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 1) 年级 四 学 生 五 六 人数 245 370 330 很有 兴趣 133 141 115 比例 54.5% 38.3% 34.8% 有一定 兴趣 106 208 189 比例 43.4% 56.4% 57.2% 无兴 趣 49 20 26 比例 2.0% 5.3% 8.0%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 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 “有 好” 趣” “很 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人数 比例128 38.7%29 8.8%27 8.2%24 7.3%22 6.6%19 5.7%14 4.2%4 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

越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 较为笼统、 模糊且单一。

“可 如: 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

”、“古诗很有道理。

”等。

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 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

中国古诗词要40个字

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难度较大的一环。

古诗词博大精深,意蕴绵长,是中国文化的根。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中,却缺少古诗词的美化熏陶。

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一条有时代感的适宜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被充实到教学中,学生诵读、咀嚼、品鉴这些诗篇,能增添文化积淀,获得美的享受。

但由于古诗与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一些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精妙之处。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教材明显加大了古诗词的量,这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在信息时代,又该怎样教学好古诗词呢?有鉴于此,谈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一点心得。

一 ﹑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素养,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古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鲁迅先生论美学时曾说:意美以感心,音美而感耳,形美以感目。

一般讲,古诗词都具有意美﹑音美﹑形美这三个特点。

古诗词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教育。

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要让学生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受到一次美育的熏陶。

因此,抓住这三个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意美,就是意境美。

欣赏古诗,要特别注意欣赏古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这种统一,既是情与景的融合,又是虚与实的结合。

”意境就是诗(词)人内在“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

诗(词)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翩的想象,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一次美育的熏陶。

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词)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深刻的含义。

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词的意境是个关键。

音美,就是音乐美。

古诗词和辙押韵,字数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因此,古诗词教学应以朗读为主,而且可以吟唱。

通过吟唱,通过配乐,以显示古诗词的音乐美,把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细细玩味其中的深刻含义。

这就叫“音美以感耳”。

形美,就是形象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画相通,两者相发,相得益彰。

因为诗情与画意是融为一体。

如杜甫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林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古诗,不仅对仗工整,显示了形式美;而且色彩艳丽,显示了形象美。

若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黄鹂在翠柳上歌唱,白鹭在青天中翱翔,远处有皑皑的雪山,近处停泊着东吴的船只。

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找出那些寄寓着作者情思的意象,然后通过形象再造,体味意境。

如欣赏杜甫的《春望》,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诗中出现的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想象再造,学生借助画面,可以感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形美。

国都沦丧,到处是衰败的景象,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故都长安,而眼前却杂草丛生,惨不忍睹。

在诗与画的交融中,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同时,通过形象思维,把诗词变成一幅幅风景画或生活画,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这就叫做“形美以感目”二﹑古诗词教学,教师应顺应新形势,转变观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情感。

在提倡新课改新理念的今天,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含英咀嚼的过程。

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应在情感体验和创新上下功夫,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朗读﹑编辑﹑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特长,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1、激趣——让学生爱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古诗,赏诗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

因此,教学中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依据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课前“名家诗句接力”、“诗词名句抢答”等竞赛;依据诗画交融的特点,利用电脑让学生“据诗绘画”、“据画...

【古诗词中的愁】求:写“愁”的古诗词名句。

谢谢。

太多了,我曾经做过“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件,只宋词中就收录几十条。

——宋词名句里的愁字句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御街行 范仲淹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长亭怨慢姜 夔 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水龙吟 晁补之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贺新郎 刘克庄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

唐多令 刘 过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石州慢 贺 铸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木兰花 钱惟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欧阳修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 秦 观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范仲淹 谁知道、断烟禁夜,城似愁风雨

永遇乐 刘辰翁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 辛弃疾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贺 铸 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大酺 周邦彦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惜分飞 毛 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好事近 韩元吉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辛弃疾 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

霜叶飞 吴文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蝶恋花 柳 永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秦 观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定风波 柳 永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秋霁 史达祖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鹧鸪天 辛弃疾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水龙吟 辛弃疾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齐天乐 蝉 王沂孙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石州慢 张元干 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晏 殊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庆宫春 姜 夔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八声甘州 张 炎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PPT

1/7分步阅读展开全部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2/7二、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3/7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4/7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

古诗文的语言之美

展开全部 没有太明白你的问题……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

她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提供几种方法:一、创景设境,感受意境美。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三、诵读悟情,品味韵律美。

四、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

古诗文贵在诵读和想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画面展示意境法。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

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咏柳》一诗,课始,教师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

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

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

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

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并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尽可能把“诗情”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

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加上格调一致的音乐,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进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

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出现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

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

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翠,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诵读悟情,品味韵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

如何读懂古诗词.ppt免费全文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一、知人论世。

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意。

比如,就作家所属的时代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词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

悲凉之气多了。

就作家的风格而言,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等。

总之,知人论世,司以为你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解读标题,参悟诗词的内容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具有或点明话题,或交代内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

从标题人手,往往可以较快地参悟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交代了送别的对象、朋友以及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代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总之,诗词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

可以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三、解读序、注,了解诗词的背景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释,解读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有益。

“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注”,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词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语,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

四、解读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

”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内容。

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

由此可见,要想理解一首诗词,诗词的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领会诗词的主旨。

形象的含义很广泛,如在抒情诗中,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写抒情主人公的梦游经历,塑造了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毫不妥协的斗争形象。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

诗^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某个客观物象上,然后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

而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情惑与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比如:梅花、莲花、冰雪、石灰、蝉――高洁;折柳、阳关、长亭、南浦、霸桥――送别、离愁;烽火、烽烟、狼烟、塞外、玉门关――战乱、戍边;夕阳、西风、归雁、浮云、子归――羁旅愁思。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五、解读“语言”。

体昧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抓“诗眼”。

理解诗词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最传神或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或词),比如《江楼旧感》:“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回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抓住诗眼“思”字来理解,思的原因是“独上”,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曾经同来的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诗歌反复扣住“思”,缕缕思念更加挥之不去了。

(二)抓动词

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其中“穿”、“下”和“向”三个字是写动态的动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穿起,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像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惊喜的心情。

(三)抓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不论作主语、谓语、宾语,作用都在于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极写荠麦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芜。

“十里扬州路”,今非昔比了。

六、解读“题材”,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

因此,弄清古诗词所属的题材,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

常见的题材有: (一)怀古咏史诗。

大多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感情。

(二)送别诗。

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三)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其共同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凉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四)写景抒情诗。

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五)咏物言志诗。

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六)忧国伤时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