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现代经典诗词赏析



现代诗歌赏析 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

现代诗歌赏析

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

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

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

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

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

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

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

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

……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

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

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

……”(《“新月”的态度》)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

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 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

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现代诗歌赏析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

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

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

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

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

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展开...

求助《中国现代诗歌赏析》问题,如下:

一、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

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二、“应和”一般是内容的应和、诗的结构的应和以及步其韵脚的应和。

三、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作者借一个女子的声音说出他自己的话,话不能说得太实,字不能写得太白,现实的原生态呈现总不如虚构艺术的张力更能抵达现实的本质。

于是女子变成了鱼,鱼说:“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要有”,这话的语气像初恋时的少女高傲、甜蜜、坚定又期盼的呼告。

我是鱼,你是水,我要有你的形状。

而鱼在水中,水随鱼附形,水的怀抱又即是鱼的形状。

女子期盼男子的强壮臂膀,男子在与女子的相拥里同样获得了温暖的怀抱。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我往往”,这是我的习惯,亦是我的沉迷,热恋中的女子,有着不可自拔的深情,鱼水的相溶是一场盛大的欢愉。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该有多好。

就像童话的结局永远是:“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不会提及之后的生活琐事。

但作者继续写:“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当你对着镜子微笑、说爱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你微笑、说爱我。

你即是镜中影,镜中影即是你,不分彼此。

然正如镜子在中国古代的意象,所谓“镜中花水中月”,花动月移,至美却极其虚幻,仿佛爱到深处是寂寞,当我们渐渐靠近当我们终于亲密无间爱着你如同爱着我自己,是不是也预示着下一个远离?倘若鱼水相溶,欢愉至极,炽烈至极则极而将反,那么此刻,当我意识到“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我该倍感幸福,还是暖暖生悲?“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你我真的远了,你我远了,于是有了鱼化石。

鱼死了,沉在水底,被泥沙覆盖,因与空气隔绝,鱼尸不腐烂(我们的爱情会腐烂吗?),亿万年之后,泥沙包裹着鱼变作了鱼化石。

你从我的身边远去,我在石头中醒来,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隔膜,地理的、心理的、时空的距离,终造就了这美与隔膜的产物——鱼化石。

美丽永恒,但鱼非原来的鱼,石非原来的石,你我成各,今非昨,纵有亿万年不腐的尸身,这份变作石头的美丽,却包含着无尽的哀伤。

从第一句的靠近,到第二句的亲密无间,到第三句的心影摇移,再到末句的彼此远离,“鱼化石”这个意象贯穿其中,成为一种美丽忧伤的情愫,深刻地烙在心里。

想起《永恒的蝴蝶》,蝴蝶死了,蝴蝶就永远是美丽时的模样。

维纳斯的断臂因缺失而完美,梁祝化蝶同样因遗憾而成永恒的经典

鱼和水远了,却造就了亿万年不腐的鱼化石。

我们的记忆在这里,我们的爱恋在这里。

年轻时我曾期盼着:“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现在,一切都凝成了鱼化石的记忆,人生只如这初见,无比美好。

我不知道诗人在他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了谁,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也藏着一滴鱼化石的眼泪,美好、寂寞、永恒。

四、现代诗歌的意象特征意向是两个词的组合。

即意义和象征。

意义就是指诗歌重某个诗词的词典含义或生活含义。

即能指。

象征是指这次词的引申意义。

即所指。

比如“松树”,它的能指就是一种植物。

所指是高大挺拔伟岸坚强等,在不同的语境下还会有别的意思。

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就要抓住意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意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意象;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意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意象的内涵。

总之,理解诗歌的意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意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意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现代经典诗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老马 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死 水 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麽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的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麽世界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现代诗歌加赏析

现代诗歌音乐性与格律的初学技巧》 中国现代诗歌的音乐论是现代诗歌初见形态时由西方引入的。

西方诗学家也有把诗歌音乐称为纯粹艺术的巅峰。

无论怎样,诗歌音乐论对于我们是抽象的。

但我们不可忽略音乐给人们由双耳到心灵的震撼感受。

所以,音乐是可以提升诗歌境界的。

虽然,是由西方诗歌音乐论引入,但由于不如英德文诗以重音做节奏的基础,我们更在法文诗歌音乐论中借鉴的多。

归根结底,学习现代诗歌音乐论的最根本目的是把音乐的美感恰当的运用到诗歌中去。

使诗歌的音乐感觉更接近诗歌本身的文字感觉。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述: 第一, 节奏。

在音乐中,我们粗俗的叫“拍子”。

我认为每一首诗歌应该有一定的拍节。

贯穿一节(至少两句/行),或是一首诗。

中国古代诗歌的拍子,是由平仄决定的,(重点唐宋诗词)例如:词调《浪淘沙》: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下阕同)古代词多单音字,分为阴平、阳平(填平)上声去声入声(填仄)。

其中入声是方言字。

现代诗歌由于摈弃的了平仄,用双音字写诗。

现代的节奏也因此发生改变。

诗歌的节奏是语言的紧张程度。

并且是遵循某种拍子的规律,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的。

节奏还形象的被成作是诗歌的脉搏。

有理论提出节奏是诗歌形式范畴内的。

但我的观点是诗歌的节奏不单纯为形式上的,与思想内涵也有内在的联系。

引《追梦人》的诗句:“我在这辛勤耕耘过的土地/坠入忧伤的迷惘。

”具有内涵的字“辛勤”“耕耘”当我们读到它们的时候心理感受是想到的一个困难、逆境中在付出努力,并想挣拖出来重归希望变得轻松的感受。

再例如,土地给人以塌实,强悍的感受。

而蓝天却有清澈飘渺高远的感受。

人类的思想意识中,有自觉把不同颜色、形状、触、味觉等区分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的认知心理。

反应到诗歌中,被读者赋予诗中文字的第二种含义,我叫它“语感音符”。

这也是诗人经验的集合体(当诗人经验越加丰富就与读者理解诗的含义越接近)。

读诗歌的时候,在潜意识区分语言音符的同时,把“语感音符”读出来就是一首“曲子”(诗歌)。

甚至可以通过读,画出节奏曲线。

一般情况,如果迷惘、缱绻、徘徊感觉很低沉,那么它们可以做“低音”。

飞翔、波光、点缀、张望感觉高挑,那么它们可以做“高音”。

当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读者各自的知识、能力不同使得立意不同,个人感觉倾向也就不同,对作者文字的潜意识感受就不同。

所以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能接近大众心理的诗,就不往被看作是“好诗”。

上面介绍由高低音在一句/行诗内组合循环往复就可以构成基本拍子(音步)。

这一点在形式上也是说的通的。

节奏就是拍子普遍化的统称。

第二, 音顿。

音顿经常被与拍子混淆,我觉得他们本质的区别是音顿更强调形式上的朗读换气、习惯性停顿、分行上。

音顿在节奏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可以谐调因词性不同、词的字数不同所造成的不优美。

也有突出节奏抑扬顿挫的作用

由于强调形式,音顿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律很相近。

音顿的一类学说——音尺,更接近于古代诗歌的拍子。

讨论音顿,可以分为分割诗行和收尾与调子的关系来认识。

分割诗行就是把一句/行诗分为二或三个字一停顿的形式。

一句/一行收尾有两种,两字顿与三字顿。

在一首以两字顿收尾为多数的诗,诗歌调子更适合写矜持感情的诗歌。

而一首以三字顿收尾为多数的诗,诗歌的调子则更倾向于写抒情诗歌。

第三, 音韵脚。

音韵是十分繁冗的知识体系。

但只要经常习作,基本的就能被掌握。

音韵的运用对凝聚诗歌的语言有功不可没的意义。

它把涣散的行文从头穿到尾,使之成为一串形美意切的诗歌工艺品。

音韵分为韵的分部与押韵。

古人写韵文时,是根据韵书的规定。

今人写旧体诗歌广泛用《佩文韵府》当代还有《中华新韵》。

这本书也可以参考写现代诗歌。

不过,利用韵书写诗,时常会拘泥于形式而泯灭自然灵感的更多产生,我个人是不提倡的。

今人写现代诗歌特别是初学者还是以自然流露为写诗的初衷。

因为押韵的规则比旧体诗歌宽泛。

押韵的类型很多,现在流行的主要是aabb(随韵)abab(交韵)abba(抱韵)。

此外还有一种叫“无韵体”的宽泛的格律体在当代更为广泛流行。

押韵与押韵的之间经常涉及到换韵。

换韵是非常奇妙的学问。

如果想要韵与韵和谐,例如由an换到ang,或是由e换到o换到u再换到i韵。

通过人朗诵时口形细微变化的转换,从而选出即将更换的韵脚。

相反,如果需要诗歌的情绪有转变或是迎接高潮,也可以转换口形相差很大的韵尾。

另外,韵母,也可带动诗歌的感情渲染。

例如,ang更适合与抒发感情。

而u、i却更适合矜持住感情。

感悟诗歌中韵脚变化所造成诗歌感情的变化更有利于诗歌的学习。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把诗歌写好。

对诗歌的音乐性的总结性研究之后。

我们来循序渐进的学习诗歌格律。

诗歌的现代格律包括:节奏、音顿、韵律、对偶。

借于对诗歌音乐性的学习,我们简要谈谈对偶。

对偶也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任何一种文体中被运用。

在诗歌中它的作用突出在句式整洁...

现代经典的诗歌

雨巷[1] 戴望舒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

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

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

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求现代短篇诗歌加赏析

《佛外缘》——郑愁予她走进来说:我停留只能亥时到子时你来赠我一百零八颗舍利子说是前生火花的相思骨又用菩提树年轮的心线串成时间绵替的念珠莫是今生邀我共同坐化在一险峰清寂的洞府一阴一阳两尊肉身默数着念珠对坐千古而我的心魔日归夜遁你如何知道当我拈花是那心魔在微笑每朝手写一百零八个痴字恐怕情孽如九牛而修持如一毛而你来只要停留一个时辰那舍利子已化入我脏腑心魂菩提树同我的性命合一我看不见我也看不见你只觉得唇上印了一记凉如清露的吻

现代诗歌应该如何赏析?

其实我是一名学生,也经常会碰到现代诗歌赏析这样的题目.在我认为,所谓赏析,就是结合诗歌中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将你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感受,然后将你的读后感写下来.这里的读后感,就是你要的赏析.\x0d赏析也分许多方面,你可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风格等)内容感知,技巧,方面也可从表达的感情等方面去想.当然,如果你在赏析的过程当中能抓住个别字眼,那赏析就会变得更加全面,具体!\x0d其实诗歌赏析还有一个持久的提高方法,记忆!经常的背记一些好诗歌,相对的对诗歌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提高·····\x0d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不好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