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夜以寄北诗词意思



夜雨寄北的翻译是什么???夜雨寄北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

夜雨寄北的翻译是什么???

夜雨寄北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有《李义山诗集》。

诗词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诗词注释】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

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

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

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

李商隐的《夜以寄北》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二】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

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

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

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诗词】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展开全部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一】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二】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

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

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

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

夜雨寄北这首诗中“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诗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 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 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 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 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o(∩_∩)o... 回答者: th25196th - 助理 三级 2008-5-8 19:39夜雨寄北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有《李义山诗集》。

【诗词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诗词注释】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的诗意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

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

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

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

""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

"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

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

"《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

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

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

夜雨寄北!!!!!!!!!!!!

展开全部 一、作者:李商隐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作品简介:《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有《李义山诗集》。

...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诗词解释

展开全部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却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出处:《夜雨寄北》 晚唐诗人李商隐之作简介:《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诗文: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李白《峨眉山月歌》李贺《马诗》王昌龄《出塞》李商隐《夜雨寄北》...

《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 (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马诗(唐)李贺(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一)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二)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五)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六)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其十七)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其十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十九)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一)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其二二)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 (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甄嬛传中出现的诗词句

展开全部 甄嬛不愿意嫁入宫中,只希望能找到自己心爱的人 1、“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出处:《白头吟》--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初次殿选名字由来 2、“嬛嬛一袅楚宫腰。

正是臣女闺名。

” 出处: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蔡伸) 堆枕乌云堕翠翘。

午梦惊回,满眼春娇。

嬛嬛一袅楚宫腰。

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

几度红窗,误认鸣镳。

断肠风月可怜宵。

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温实初带家传之宝玉壶向甄嬛求婚 3、“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甄嬛大年夜在倚梅园祈福时念的诗 4、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出处:《梅花》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甄嬛初遇皇帝时吹曲子,让皇帝心动 5、《杏花天影》。

皇上:“那日在御花园初次见你,你独自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宫里的人事纷扰都与你无干,只你一人,遗世独立。

” 出处:《杏花天影》(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

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

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甄嬛情窦初开,思念皇上时吟诵的诗 6、“山之高,月初小。

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

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 出处:宋·张若琼(张玉娘) 山之高,月初小。

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

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

忡忡忧心,其何以堪!嬛嬛一舞惊人 7、《惊鸿舞》。

出处:曹植《洛神赋》电视剧中节选了其中一小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fǎng f)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波。

8、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四郎送甄嬛的一枚同心结 出处:《有所思》-- 萧衍 谁言生离久, 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 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 瑶华未忍折。

甄嬛下床剪蜡烛 9、何当共剪西窗烛 出处:《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眉庄喜欢菊花的气节 1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处:《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一枚小像成了甄嬛和果郡王的定情物 11、情不知所起 意思是情感这件事根本无从预谋,不知道什么时间地点原因,就喜欢上了,而且是很喜欢. 出处:汤显祖《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甄嬛在华妃面前为皇后娘娘挣回面子 12、牡丹芍药之争。

出处:《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甄嬛不愿独宠,劝皇上雨露均沾,但内心又思念皇上,弹奏此曲 13、《湘妃怨》 出处: 《湘妃怨》 宋曹勋 雨潇潇兮洞庭,烟霏霏兮黄陵,望夫君兮不来,波渺渺而难升。

甄嬛助安陵容首次争宠 14、《金缕衣》 出处:《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安陵容为争宠化身采莲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15、采莲曲 出处: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 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 隔水笑抛一枝莲。

倍受圣宠的甄嬛 16、婉伸郎膝上 出处:《子夜歌》 宿昔不梳头; 丝发被两肩。

婉伸郎膝上, 何处不可怜。

意思是:夜里睡觉不梳头,发丝披在两肩上。

温柔得在郎君的膝上伸展(身体),没有哪一处地方不惹人怜爱。

甄嬛没有想到自己倍受恩宠只因像纯元皇后 17、“莞莞类卿,亦道除去巫山非云也” 这是皇上悼念纯元皇后写的诗歌

出处:来自元稹《离思五首》的第四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