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雷年高考诗词赏析题



以往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谁有阿? 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案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以往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谁有阿?

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案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 ”。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

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

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高考的诗歌赏析题怎么写?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做诗歌赏析题 ,有关的知识解释如下:古诗鉴赏分析答题模式一、 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六、分析技巧型题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怎样做好高考的诗歌鉴赏题

一.考前准备阶段,扎稳基础。

首先是掌握必须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在古诗中春风秋雨、明月彩霞、江南花鸟、塞外黄沙,甚至金戈铁马、红粉女娃,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于中国味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地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了解古人的生活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其次是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人写诗常用比喻、对比、比拟、夸张、借代、象征、暗示、典故、衬托等手法,委婉地表达感情。

我们平时多注意它们的用法和特点,阅读时多加注意,就能较容易地领悟作者的本意,准确地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二.临场鉴赏阶段,把握要求,有的放矢。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归类。

一般说来,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题材,在答题时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其次,努力探寻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标题,确定作者表述的对象。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

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二是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

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如:2003年高考题选王维的《过香积寺》,考题围绕“诗眼”二字做足了文章,先问:“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然后再问“为什么?”如果我们在这点知识不能过关,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找出答案,将诗歌的意境赏析出来: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相馆在青松上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面三刀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再看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王建的《雨过山村》 ,也是如此,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

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

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

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三是借助诗歌的标题、序言、注释等资料,寻找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这一点虽然简单,但千万不能忽视。

其三,反复诵读全诗,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

也称质朴。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3)、绚丽。

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4)、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5)、简洁。

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再如柳宗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高考诗词赏析题的套路是什么

展开全部一、帮你梳理——古诗词中常见的开放型鉴赏题型高考古代诗歌“开放型鉴赏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没有唯一的答案,以自主选择、答案多元为特点,学生见仁见智,可以充分展示鉴赏个性。

它是一种与能力立意及课程改革新理念相适应新题型。

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开放型题,它们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特点:第一,设题往往用“是否同意(或看法如何)” “哪字更妙”“可否换成”“从什么角度”等形式;第二,设题往往有“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请简要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等要求。

进一步审视,又可发现诗歌开放题鉴赏题解题的两个相应规律:第一,虽然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中自由选择一个角度答题,但是必须选择准确,表述明确;第二,答案虽然具有多样性,可以畅所欲言,但是重在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有很强的的定向性、论证性。

概而言之,开放性鉴赏题命题和解题规律就是“自选角度答题,重在言之有理”;其解题思路和要领就是选准角度明旨,聚焦定位析理,三段论式表述。

二、 助你开窍——方法与规律总结(答题角度提示):解答这类题的具体步骤与要领如下:第一步:选准角度亮观点。

所谓角度,就是解题的切入口,也就是对作品“选择一个艺术点”或者“选择一个看法”进行评价。

选择时应抓住自己最有把握言之有理的一个角度作为解题的切入口。

答题行文时,最重要的是把角度变为论点,以统领全文。

确立论点,亮明观点,定位一定要准,因为它既是鉴赏评价的灵魂,又是行文的论点。

第二步:聚焦定位讲理由。

所谓聚焦定位,就是讲理由紧扣确立的观点。

所讲理由,就是根据所立观点,运用分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阐述和揭示。

讲理由时要叙议结合,重视分析和说理。

“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是开放型鉴赏题答题的原则,答题时最好用简洁的语言或术语来作答,答出要点来。

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的。

只要抓住了要点,关键点,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分数

第三步:呼应观点作结论。

所谓结论,就是对鉴赏具体分析评价后,从以上具体理由中概括出对文本总的看法,水到渠成地强化中心论点,并与中心论点首尾呼应,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的铁律落到实处。

综合以上三步所述,对一个开放型鉴赏题,任选一个角度并不困难,而怎样用文字有理有序地表述答案却有一定的难度。

只要遵循三段论表述的思路,即观点+举例析理+得出结论,那么,答题的程序就变得简单明了,答题的内容和阐述的道理也比较容易具体了。

例: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词 凉州词 张敬忠① 王之涣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

②五原:现在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参考答案上题共8分.(1)(3分)“迟”字。

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

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

(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2)(5分)答题示例:同意。

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

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 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点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平实 直白 7篇章结构 层层深入 首尾照应 有总有分 先叙后议 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过渡自然 浑然一体 衔接自然 环环相扣 伏笔 铺垫 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8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清新、明丽、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事理说明文 2:生动(趣味性)。

寄寓 寄托: 刚健。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味外之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诙谐、质朴自然;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寓理于事、寄情于事、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明贬实褒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总结全文、点题、拟人、排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讲道理 2、借古讽今、借物喻人; 2、肖像(外貌)描写。

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实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

猜的时候把握两条原则: 开门见山、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记叙、描写,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象征、比较、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实物说明文、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以使后者更突出: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 切景语皆情语 表达方式: 真挚感人、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不拐弯抹角、含蓄、缠绵:提出问题 2、本论、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伤感现实。

起兴(xìng)。

托物言志 象征、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开端、发展、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官名、物名、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状物抒情、借景抒情、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秀美、恬淡、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设问、引用、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

意在言外 。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夸张、反复。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1 常用的修辞 比喻 借代 拟人 拟物、 对偶 夸张 反复 对比 双关 反语 反问 互文 用典 2 常用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渲染 衬托 反衬 烘托 象征 联想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移情于景 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 间接抒情 卒章显志 动静结合 含蓄蕴藉 详略得当 以古喻今 吟古书怀 明暗对比 白描 调用角度,如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

3 常见思想感情 迷恋 留恋 思念 忧愁 悲愤 辛酸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喜悦 仰慕 激愤 空虚 郁闷 热情洋溢 壮志凌云 忧国忧民 追慕 讽刺 反抗 奋发向上 消极避世 同情 关怀 控诉 颓废 4 常见景物特点 恬静 安谧 和平 壮阔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幽静 肃杀 荒寒 瑰丽 虚幻 飘渺 凄惨 萧条 繁华热闹 5 风格特点 朴素自然 豪放飘逸 浓郁顿挫 雄健高昂 悲壮苍凉 超脱世俗 缠绵悱侧 激昂澎湃 6 语言特点 言简意赅 通俗自然 简练 洗炼 含蓄隽永 内涵丰富 平中见奇 清新质朴 琅琅上口 音韵和谐 明白晓畅 清新、 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语言简洁,内容丰富,避免理解上的困难。

在读完一遍后可以先看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帮助理解文章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等、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寓情于景、寓理于物、借物喻人、典章等,我把我们老师发的讲义里面有用的东西发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词鉴赏的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把要抒发的感情、旷达、苍凉帮不了你多大的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反衬:摆事实、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阅读:阅读时可以先划出文中的人名、地名、抒情、议论,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 愉悦、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借代、反问: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把感...

求201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5道加答案

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三、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

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

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