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织布诗词



形容织布的诗词有哪些?形容“织布”的诗词有:1、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织妇词》唐代:元稹译: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2、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

形容织布的诗词有哪些?

形容“织布”的诗词有:1、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织妇词》唐代:元稹译: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2、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夏日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译:今年很幸运蚕丝结了很多,把蚕丝留着纺织夏天的衣服。

3、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夜夜曲》南北朝:沈约译: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4、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拟行路难·其六》南北朝:鲍照译: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5、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上山采蘼芜》两汉:佚名译: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6、织得绢,二丈五。

——《绵州巴歌》隋代:佚名译:纺织了绢布,二尺五长。

7、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夜山居二首》唐代:施肩吾译: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8、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杂诗七首》魏晋:曹植译:西北的地方有个会纺织的妇女,放置处的丝带色彩缤纷。

9、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红线毯》唐代:白居易译: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10、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织妇词》唐代:元稹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译: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

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

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

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

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

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

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

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BB%87%E5%A6%87%E8%AF%8D

形容织布的诗词有哪些?

形容“织布”的诗词有:1、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织妇词》唐代:元稹译: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2、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夏日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译:今年很幸运蚕丝结了很多,把蚕丝留着纺织夏天的衣服。

3、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夜夜曲》南北朝:沈约译: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4、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拟行路难·其六》南北朝:鲍照译: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5、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上山采蘼芜》两汉:佚名译: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6、织得绢,二丈五。

——《绵州巴歌》隋代:佚名译:纺织了绢布,二尺五长。

7、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夜山居二首》唐代:施肩吾译: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8、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杂诗七首》魏晋:曹植译:西北的地方有个会纺织的妇女,放置处的丝带色彩缤纷。

9、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红线毯》唐代:白居易译: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10、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织妇词》唐代:元稹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译: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

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

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

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

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

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

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

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BB%87%E5%A6%87%E8%AF%8D

赞扬纺织的诗词文章?谢/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

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

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

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

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

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

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

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

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

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

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

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赞扬纺织的诗词文章?谢/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

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

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

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

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

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

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

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

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

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

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

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关于纺织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1,《刘氏善举》 未知:佚名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

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2,《离妇》 唐代:张籍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

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托身言同穴,今日事乖违。

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

姑嫜见我往,将决复沉疑。

与我古时钏,留我嫁时衣。

高堂拊我身,哭我于路陲。

昔日初为妇,当君贫贱时。

昼夜常纺织,不得事蛾眉。

辛勤积黄金,济君寒与饥。

洛阳买大宅,邯郸买侍儿。

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

将为富家妇,永为子孙资。

谁谓出君门,一身上车归。

有子未必荣,无子坐生悲。

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

3,《效古秋夜长》 唐代: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

4,《娇女诗》 魏晋 作者: 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5,《九张机》 宋代 无名氏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家里有孩子哭有织布声才算完美的诗句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首“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全文注释: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归来后在灯下把麻搓成线(搓麻绳);村里的青年男女都在各自为家庭承担责任

小孩子还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但也在靠近桑树荫的地方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玩耍。

二、注释 :①昼:白天。

耘 (yún)田:除去田间杂草。

绩麻:把麻搓成细绳。

这里泛指纺线织布之类的活儿。

②儿女:指男男女女,指所有参加劳动的人。

各当家:各人承担起家庭中一定的生产任务。

③童孙:幼小的孙儿。

未解:不懂得。

供:从事,参加。

④傍:靠近,依傍。

三、解析:这首诗写初夏时节农村人们紧张劳动的生活情景。

诗的大意说:白天人们忙着到田里去锄草,回家后夜晚忙着纺线织布。

农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自都担当起家庭中一定的工作

幼小的孩童虽然还不懂得干耕田织布的活儿,可是也在桑树阴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菜种瓜。

诗人善于从侧面着笔,通过童孙也学种瓜的描写,突出了农村男女老幼都热爱劳动的主题,富有农家生活气息。

古代诗词中龙梭一词有什么来历?

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

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

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延伸阅读】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巧用叠字抒情写意,而叠字的应用在古诗词中常常是篇章里的亮点。

赏析这些叠字的应用技巧和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 叠字的构成和语法功能。

我们根据所叠两字拆开后的单字与原义的接近与否可以把叠字分成单纯词(连绵词)的叠字和合成词的叠字这样两类。

单纯词(连绵词)的叠字,古人称这种情况为叠音、重言。

这类叠字的特点是由一单音词重叠而成一双音词,但词素是一个。

我们在《诗经》中见到的“关关雎鸠”、“杨柳依依”、“伐木丁丁”这样的叠字均属于此。

这类叠字大部分是拟声词和形容词,多用以摹声和摹状。

合成词的叠字的特点是把一个字重叠起来,从而产生新义。

产生的新义和单个字的本义虽然有些不同,但彼此关连比较大,产生的新义往往是单字本义的强调,达到动作的重复、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等目的。

如“寻寻”和“觅觅”是“寻”和“觅”两个动作的重复,强调“寻”、“觅”的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又如“点点”和“滴滴”是“点”和“滴”两个量词的重叠,能把水下落的动作的频繁、持续时间的长久等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依照合成词自身的词性,合成词的叠字多分为形容词叠字和动词叠字两大类

它们一般充当形容词或副词,是加强表达效果时常用的词汇。

2 贺双卿和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 其次,要把握叠字在诗词中的应用及赏析的基本规则。

诚如英国学者赫兹里特所言,“词汇的力量不在词汇本身,而在词汇的应用。

”自《诗经》始,诗词作者均有意识地在创作中运用大量叠字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在诗词中,叠字不仅是意、形、声、韵的重叠,而且荷载着深厚的文化及情感的内涵。

因此,赏析叠字技巧必须结合整首诗词,不能孤立地就叠字分析叠字。

下面就以《迢迢牵牛星》、《声声慢》为例,具体研讨叠字在诗词中的应用及赏析。

先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用的六组叠字布排相当有讲究。

贺拉斯说:“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迢迢牵牛星》把前四组叠字放在诗的开头,后两组放在收束处。

前呼后应,整齐中寓有变化。

较之《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同时代的《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唐代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王建的《叠字诗》:“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迢迢牵牛星》的六组叠字,有效避免了单调繁复,经济而又高效。

“迢迢”,强调织女与牵牛星距离之遥,显示出彼此睽隔的空间之广;“皎皎”,蕴含星辰灿烂与美女明艳两层意思,状物写人兼备。

开头两组叠字,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写得光艳照人,将女主人公的心绪烘染得玲珑剔透。

“纤纤”从视觉上描摹女主人公的手的形态和动作,既表现其织布动作的娴熟,也在赞美其女性特有的柔美(手是人的第二张脸,“纤纤”一叠,女性柔婉之态宛然可见);“札札”属象声词,从听觉上刻画女主人公织布动作的熟练,同时以机杼的声响,传达女主人公内心无法平息的怀人情思。

开头四句,每句句首均用了叠字,读来音韵流畅、琅琅上口。

间隔四句后,在结尾又用两组叠字,显得一波三折,山鸣而谷应。

“盈盈”兼指水的明亮和女性眼波的柔媚;至于“脉脉”,更是将传统诗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美极致落实在具体的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题材中,以时间上含情不语的久长遥对开头空间上“迢迢”阻隔的阔远,真是匠心独运,令人叫绝! 从《迢迢牵牛星》的叠字应用上,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基本规则: 一、叠字的布排要讲究整齐中寓变化,不能片面求多求全; 二、叠字在贴切状物摹声之外,必须与整首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要讲究整体效果。

布封说得好:“有些人想在文章里到处布置些惊人的语句,这种意图是完全和文章的热力背道而驰的。

光明应该构成一整个的发光体,均匀地散布到全文,而那些惊人语句就像许多火星子,只是拿许多字眼互相撞击着,勉强使他们迸出来的,它们只闪一闪,炫耀一下我们的眼睛,然后又把我们丢到黑暗里了,这种火星子是最违反真正的光明的。

” 下面,再来看看李清照的《声声慢》。

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写七夕的诗句

展开全部 民间有俗语说:“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又叫“乞巧节”。

??由于织女心灵手巧,在凡间曾把织布、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着织女与牛郎团圆之时,女孩们为之祭拜,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祈望美满幸福

????在这样的晚上,遥望那条天河,让人想到了关于七夕的无数诗词。

这一天,比泊来的情人节,更多了一种传统的、古典的韵味与诗意。

??这一天,我们古人总会望着银河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想象着他们一年仅一夕的相会,该是如何的让人断肠。

对着茫茫的星空,那些诗词,就喷涌而出了。

??关于七夕的诗,最为经久传唱的,应该是秦观的那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两句,给了相爱却无缘的人多少安慰与期待。

唯借烈酒万般思奈惜丹桂空留香玉盘轻舞寂寞纱恐惊钩月随西下今朝弦月梦相依更鼓催促无人回流水聆听相思语折柳相送待七夕年年七夕今又至翩翩飞鹊各不同银河渡桥人依旧相思离苦化雨愁和青鸟七夕诗青云直上九宵去鸟鹊相随银河里话别牛郎织女情七七相会泪如雨夕阳不肯西山坠绝唱千古无人比银河天际开,相思两界来。

鹊搭情义桥,雨诉别离愁。

七夕诗风雨七夕夜--啸之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日暮晴空起墨云,无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几度一良夜?泪若倾盆又一年。

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年来惯作孤灯读,哪管晴天或雨天.七夕--啸之一纸书成寄不成,远游长啸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辽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欲功名似易水,家国儿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夜女歌(晋)无名氏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意(唐 )孟郊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唐) 孟浩然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唐人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七夕(唐)白居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鹧鸪天七夕(宋) 晏几道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唐) 李商隐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唐) 宋之问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唐)祖咏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夜女歌(晋)无名氏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七夕词(唐)崔颢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鹊桥仙宋 范成大 ?...

描写女红的诗句有哪些?

展开全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解释: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出自唐代诗人的秦韬玉的一首 《贫女》。

解释:我家中贫困自小就没见过绫罗绸缎,到了婚嫁年龄本应是媒人踏破门槛的时候却没有媒人上门,想请媒人帮介绍却更加暗自伤心。

有谁喜爱我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打扮呢?大家都喜欢现下流行的“俭妆”。

虽然我心灵手巧,但从不与别人比画眉的的技巧。

描写女工的诗句不多。

以上就是代表诗句。

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了。

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为重视。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再加上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女红在这个时期才从普遍的意义上真正广泛的流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