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赞美北江的诗词



【有关于赞颂三水的诗词,是七律或是一句五字的】作业帮历代描写三水的诗歌1、杨万里《明发青塘芦苞》① 青塘无店也无人,只有青蛙紫蚓②声.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

【有关于赞颂三水的诗词,是七律或是一句五字的】作业

历代描写三水的诗歌1、杨万里《明发青塘芦苞》① 青塘无店也无人,只有青蛙紫蚓②声.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回望月台③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①明发:晨早启程.青塘:村名,位于三水市芦苞镇东面,近芦苞涌.宋时青塘建制属堡,芦苞涌为北江主流.②紫蚓:蚯蚓色紫,故名,其声嗡嗡.③月台:赏月之露天平台.2、杨万里《过胥口江水大涨舟楫不进》北江西水两相逢①,胥口波涛特地雄.万事向侬冰与炭②,一生行役③雨和风.急滩④欲上人声闹,近岸还移牵路⑤穷.河伯⑥喜欢侬苦恼,并将恩怨恼天公.①两相逢:夏秋间,于三水汇流之西江北江每有同涨.②冰与炭:冰冷炭热,喻遇事之有顺有逆.③行役:因公务而跋涉于外.《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④滩:黄祝蕖《三水诗存》作“流” .⑤牵路:纤夫拉纤所走之路.⑥河伯:传说中之水神.《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 .3、陈献章《题华山范规精舍》① 何处青山外,穹然起一丘?山名疑属我,诗景尽归浮.九夏②云长润,千岩翠欲流!野夫好游走,衰病只罗浮!①华山:即三水芦苞镇之龙坡山.范规精舍:范规,一名范奎,芦苞人,以孝义称,筑 室于华山之麓,题曰“范规精舍” .精舍:书斋、学舍.②九夏:夏天别称.以夏天有 90 日,故谓.如需要更多请给我站内短消息.

赞美长城的古诗

玉门关联 无边睛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 阳关玉关门不闭 (洪亮吉诗句摘联) 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 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 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 景是仙鸾描出画 形为天马负来图 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

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堕,鸣声不绝于耳,故称鸣沙山,山上有鸣山寺。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注: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雄关”。

磨砖砌就鱼磷瓦 五彩装成碧玉楼 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

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

碣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两句。

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注: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嘉峪关·魏炳蔚题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 注:此联原悬挂在嘉峪关戏台前台的木格上,现悬挂于重建之关帝庙内。

洪亮吉诗句摘联 嘉峪关前夕雾收 布隆吉后晓星浮 注:(1)布隆吉,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清代曾置柳沟卫于此。

(2)此联摘自洪亮吉《行抵伊犁追忆遭中闻见率赋六首》中头两句。

林则徐题联 桐荫睡鹤观调息 雪夜图蕉得画禅 注:1842年10月19日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来到肃州(今甘肃酒泉),此间偶遇与他同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的云州,故友重逢,书赠这副对联。

对联右上方题“云州四兄大人同年清鉴”,右下方题“少穆弟林则徐”。

此联现存于嘉峪关。

酒泉市酒泉亭左宗棠对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注:(1)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字朴存,举人出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陕甘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到达肃州。

(2)中圣人,古代对酒的隐称。

曹魏时,曹操禁酒甚严。

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

尚书郎徐邈私饮沉醉,对人称中圣人,犹言清酒。

苏武山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注:(1)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初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逼其投降。

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被匈奴主罚为牧工,在汉长城内外牧羊,留下了许多传说。

(2)苏武庙,在长城线上的民勤县东南的苏武山上。

相传苏武曾牧羊于此,后人在此立祠纪念,明清两朝又有增建,改名苏武庙,庙殿中塑有苏武像。

萧关城楼对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注:(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东南,是古代关中去塞北的交通要冲,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今关楼已不存。

(2)峰,指固原境内的六盘山。

(3)华岳,指西岳华山。

(4)秦关,即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

(5)百二重,一百二十重。

宣大以蔽京师 偏头以蔽全晋 注:(1)偏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东连鸭角山,西逼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因其地东高西低,所以又叫偏头关。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始建土械,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地。

(2)紫塞,据(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名紫塞”。

(3)京师,指明大都北京

(4)晋,山西省的简称。

恒山南关北岳行宫对联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注:(1)恒山,北岳,主峰在山西浑源县东南,长城在附近折向西南。

(2)毕昴(mao),二十八宿之二星。

古北口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注:(1)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东北部。

地势险要,自古是华北平原通往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草原的要道。

(2)朔漠,指内蒙古草原。

(3)雄关,这里指山海关。

居庸关联 雄关积翠倚苕荛 碧树...

写几句赞美三水孔圣园诗

展开全部《明发青塘芦苞》杨万里青塘无店也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

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

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

回望月台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

注解:①明发:晨早启程。

青塘:村名,位于三水市芦苞镇东面,近芦苞涌。

宋时青塘建制属堡,芦苞涌为北江主流。

②紫蚓:蚯蚓色紫,故名,其声嗡嗡。

③月台:赏月之露天平台。

《过胥口江水大涨舟楫不进》杨万里北江西水两相逢,胥口波涛特地雄。

万事向侬冰与炭,一生行役雨和风。

急滩欲上人声闹,近岸还移牵路穷。

河伯喜欢侬苦恼,并将恩怨恼天公。

注解:①两相逢:夏秋间,于三水汇流之西江北江每有同涨。

②冰与炭:冰冷炭热,喻遇事之有顺有逆。

③行役:因公务而跋涉于外。

《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④滩:黄祝蕖《三水诗存》作“流” 。

⑤牵路:纤夫拉纤所走之路。

⑥河伯:传说中之水神。

《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 。

《题华山范规精舍》陈献章何处青山外,穹然起一丘?山名疑属我,诗景尽归浮。

九夏云长润,千岩翠欲流!野夫好游走,衰病只罗浮!注解:①华山:即三水芦苞镇之龙坡山。

范规精舍:范规,一名范奎,芦苞人,以孝义称,筑 室于华山之麓,题曰“范规精舍” 。

精舍:书斋、学舍。

②九夏:夏天别称。

以夏天有 90 日,故谓。

供参考。

...

鲁迅的诗《自嘲》的诗意是什么?

原诗 自嘲①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③。

横眉④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⑤。

躲进小楼成一统⑥,管他冬夏与春秋⑦。

注解 ①《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3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道:‘运交华盖欲何求……。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

”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

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

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

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

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

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

”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

达夫打趣道:“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别》,《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

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

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漏”作破”。

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

……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

《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④ “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

“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

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

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

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

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

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

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⑤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

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

”(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

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⑥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⑦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

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用典 《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

齐景公非常爱幼子荼,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他牵着玩。

不巧幼子荼跌了一跤,因此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词》卷一引钱季重诗:“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孺子牛”解释为“小孩子”。

题解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

”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

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

”那么是嘲敌而不是自嘲。

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

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

鲁迅《自嘲》诗的原文和大意是什么?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

齐景公非常爱幼子荼,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他牵着玩。

不巧幼子荼跌了一跤,因此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词》卷一引钱季重诗:“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孺子牛”解释为“小孩子”。

鲁迅此诗作于一九三二年。

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

”在此之前的十月五日,郁达夫请鲁迅吃饭,同席有柳亚子。

“闲人”指鲁迅自己。

“打油”是鲁迅对自己诗作的谦词。

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

那天去赴宴时,郁达夫借此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遂用“横眉”一联回答他。

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这便是鲁迅创作此诗的由来。

后来,毛泽东出于政治的需要,对此诗作了新颖的解释。

臧克家的诗《有的人》中,对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也作了转述。

我想,在“反右”或“文革”中,谁如果用“小孩子”来喻指“无产阶级”,那肯定是大逆不道的。

...

有关清远的历史要写一篇家乡的历史文章,1200字.要突出重要事件和...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据《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

有关清远的历史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

《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

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

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

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

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

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

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

“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

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

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

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

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

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

”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

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

“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

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

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

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

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

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

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

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

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

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

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

自嘲这首诗的意思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理解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

‘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很重要。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那就会让读者把本诗理解成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

“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

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体现的他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爱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现试用白话直译如下: 交了倒霉运怎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一下倒把头给碰到墙上。

因此,上大街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而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

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 ①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

”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

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

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

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

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

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

”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

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

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

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

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

……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

《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

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

”(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

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

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毛主席《在延安文...

韶关风采楼

风采楼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区风采路,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韶关藉北宋名臣余靖而建的,屡经重修。

风采一词是来自于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

”宋襄是借用“风采”一词比喻余靖的学识和品格。

“风采楼”三个字的题额,是明代书法家陈白沙茅笔字的存世珍品。

风采楼与北京天安门、故宫为同时代同风格的建筑物,楼高22米,正方形,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

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砖木结构,于1934年以水泥钢盘结构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一些特色

风采楼东临浈江,西望武水,气势轩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被誉为韶关的标记。

风采楼位于韶关市区,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

因余靖有“更加丰采动朝端”之誉,故名丰采楼。

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

风采楼整座建筑物雄伟独特,气势轩昂,是韶关市的标记建筑,现为韶关市博物馆。

附:韶关 风采楼边有故事 在韶关,我终于毫无保留地抛弃了一直以来认为只有背包远走、把自己放逐于天高海阔才是旅行的幼稚——我开始明白,只要用心去发现,那些所谓的小地方其实有着最耐人寻味的美。

不用去法国的小镇,不用去英国乡村,也不用去德国的城堡,国内的那一座座小城,就有如一个个表情丰富的世人,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终于造就了难以磨灭、让你唏嘘不已的性格。

走在这个粤北小城的马路上,我所能够做的只是慢慢去咀嚼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

一张照片,一个细节,细细体会,掺和着我们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听说过或未听说过的事情。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她好像一位养在深闺的少女,只有慧眼的人才能读懂她。

古城地标风采楼 担负一个城市的地理标志,其中使命大概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必须要象征这个地方的性格和文化。

它见证了城市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历史典故。

我想,风采楼就是韶关的地标。

风采楼为纪念宋代名臣余靖而建,他是韶关历史上杰出人士的代表,曾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而“风采”这个词就是来自宋襄赞美余靖的诗句:“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

” 在韶关市区,风采楼是唯一的古物,由于现代建筑的规则与宏大,如今风采大厦下的风采楼就更显得格外古雅,那是一种从历史中走出的玲珑美感,当风采楼在过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这种风采似乎又在预示在明天的经久不衰。

它是古城的一个象征,至今仍有不少商家以“风采”作为字号、商标。

在离风采楼大约两个街口的地方有一条小巷称为余相巷,听当地人说这就是余靖祖居,幽深小巷平淡无奇,而现住在余相巷的大多数已经是一般平常老百姓,只有里面的余靖纪念馆才提醒你这里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今日繁华风度路 如今韶关最繁华的一条路叫做风度路,这条“风度路步行街”似乎已经很难与唐朝的历史牵扯在一起,但是它的的确确就是为了纪念唐朝明相张九龄而命名的。

翻开这里的乡土历史教材《韶关历史》,开篇就能见到张九龄的名字,他曾经向唐明皇呈奏,陈述历代帝皇兴衰教训,但是唐明皇只陶醉于开元盛世,对忠言听不入耳。

十五年后发生安史之乱,平乱之后,明皇终于后悔当年不听张九龄谏奏,自此之后,唐明皇任用官员必问:“其风度如张九龄卿否?”“风度路”也因此而得名。

风度路是韶关最古老的商贸大街,可能因此而难以大拆大建这倒成为了一种幸运。

散步在风度路上,体会两边商铺的变迁,其实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发展

古街焕发着四射的热力,总激起我无尽的好奇心去探究起这条街道昨天的身影。

糍粑与土语里的生活滋味 吃过丽江的粑粑、阳朔的粑粑、还有乌镇的青团子,来到了韶关,就忍不住把它们和在这里街头巷尾售卖的艾叶糍粑做比较,往往我对后者情有独钟。

这里的糍粑里面加入了艾叶,按照今天崇尚食疗风气,艾叶在传统中医药里有着独到的疗效,不知不觉间,做糍粑人的一番心思用意就融入在这小巧可口的食物中。

还有灰水糍,老韶关人自然是记忆犹新,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灰水糍。

做好的灰水糍可以加点青菜、猪肉做成汤片,也可以煎成金黄色,撒上白糖,口感滑润。

现在这些东西也许只有在小巷深处才能发现它的踪影,但是这却是它最原始的生活滋味。

不能不提的还有韶关的方言土语,那些“涩”麻声、本城话如今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有人会说,转变为讲粤语或国语,但老一辈的韶关人却坚持:宁愿卖了祖宗田,不卖祖宗话,那土话似乎也成了老土的老一代人的土话。

当我看到两位老人家驻足在市场边上用土话聊家常,那一瞬间,我明白这座城市还是属于老人家,是他们继续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精髓。

推荐看点 吊脚楼、骑楼和趟拢门——“老房子”告诉你韶关的一切 在韶关的记忆中,没有“快餐”,没有“批量”,有的是普通的物件、精致的工艺、巧妙的构思,还有那些承载了百年风雨的老房子。

吊脚楼 在市区东堤中路...

山行这首诗的意思

展开全部杜牧·山行(1)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体裁】 七言绝句 【原文】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远上寒山(2)石径(3)斜(6),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生处(4)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5)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