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清照诗词文选评



李清照的文学地位展开全部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她以自己丰富的创作、超绝的才学、本色当行的 《漱玉词》而卓立于作家群中,压倒了众多须眉。为了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的重要地位,我们从

李清照的文学地位

展开全部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她以自己丰富的创作、超绝的才学、本色当行的 《漱玉词》而卓立于作家群中,压倒了众多须眉。

为了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的重要地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一剖析。

(一)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李清照可谓登峰造极。

人们论文学,往往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虽不免以偏概全,但在某种意义上亦可见出某一时代最特别、贡献最大,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 的文学体式。

宋词,虽不能掩盖宋诗文的巨大成就,然而,她那活泼的生命力、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对人类心智开拓的纵深与细腻,确是其他文学样式所无 法比拟的。

词有两个源头。

一为乐府。

乐府的句式长短不齐,还要配乐演唱。

一为唐人的律诗、绝句,由此变化而来,故称之为“诗余 ”。

唐人的五七言 绝句,原本是配乐的,就如李白的《清平调》。

因为音乐有抑扬起伏、舒缓急遽的特点,所以要打乱诗的整体性,杂以散声,然后可披入管弦 ,于是就出现了长短不齐的句式,还分了上下两阙。

唐人实际已有不少人在写词 。

“盖自隋以来,今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但盛唐 文人词留存至今其数量却出乎常情地少。

唐代文人发现了词。

但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观念上还认为写诗作文是正道,而作词唱曲乃坊间里巷 所为,偶一为之,不过游戏而已,并不屑入集。

文人虽不屑,但民间的地火在运行。

从敦煌卷子里清理出唐五代词曲——敦煌曲子词,除少数几篇已考知是文人创作之外,绝大多数是乐工、 歌妓、游子、商人、卜巫、士等处于社会下层的民间无名氏的作品

这些曲子词的曲体形式有杂曲、大曲,杂曲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数曲联章,它的题材涵盖面极广 ,“有边地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 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和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富有浓郁生活气息 的曲子词中,闪现最频的,还是怨女旷夫的痴情。

人性的自然大胆流露,显然是它的一大特点。

由民间而步入文坛,其间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难。

五代至宋,文人作词者渐趋增多,对待词的观念也在变化中,从文人诗客对词体入集的态度上即可见出。

五代人和凝 ,“少年时好为曲子词, 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焚毁不暇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 ),一旦入相,即忙不迭地派人焚毁自己少年时的词作,认为那会影响自己 正人君子的形象

到宋人万俟咏,“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

后召试入宫,以侧艳体无赖太甚,削去之,再编成 集,分五体,曰‘应制’,曰‘风月脂粉’,曰‘雪月风花 ’,曰‘脂粉才情’,曰‘杂类’,周美成目之曰‘大声’ ”。

不仅自己结集, 还把取舍标准明显放宽。

对词体入集的态度由绝对排斥变成了相对排斥,“风月”、“才情”被视为“雅词”而被收入集中。

此外,还有一批词集的编辑刊行也说明文人对词体的日益关注。

五代编定了《花间集 》(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 ),宋初人编刊了《 尊前集 》、《家宴集》、《兰畹集》等。

这些别集总集的流传,又为那些并不真正懂音乐的人提供了一种倚格律而创作的机会

诗歌的天地中,唐人纵横捭阖,占尽风流,宋人要想再开拓出新的天地,于极处再登高峰,显然十分困难。

而于词,唐人还躲躲闪闪,未能尽兴开掘,给宋人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词承接敦煌曲子词、花间词、南唐词派而发展,敦煌曲子词的尖新豪辣,情感浓烈;花间词的浓艳轻媚、婉约含蓄;以李煜为首的南唐词派那 段超一般亡国之痛的美丽的忧愁,都对宋词有着直接的影响。

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代,理学倡导“灭人欲,存天理 ”,为何表现人情人性人欲的词反而如遇沃土般发展神速呢?从词自身的起源、发展来看,宋适逢其酝酿成熟,乃历史的必然。

但仅此一点,显然还难以与理学相抗衡。

宋初的文坛,词还显得比较弱小,还被人们视为艳科小技,地位远在诗文之下。

在文坛上居于正统地位的诗文,高举着“文以载道”的旗帜, 在客观上替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摇旗呐喊,开辟道路,还在诗文创作理论上与理学观念合流,带上了道德说教的枷锁。

宣讲人伦,崇尚义理,成为诗文创作的目的和任务,使大多数诗文在味同嚼蜡的躯体内仅存了一点理趣,而文学作品活生生的生命力——人的 正常欲望、感情和人性,却无法,也不允许在诗文中渲泄。

但洪水是堵不住的。

诗文不允许,人们就找到了词这种方式

由于词的卑贱和非正统性,使它躲开了正统的封建观念的罗网,成为一块礼教不 设防的天地,作家的情感、欲望便在这里寻到了开启的钥匙,形成一股汹涌的生命洪流。

何况宋代统治者所奉行的经济文化政策,自身便与他们所倡导的理学观念存在矛盾。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为削弱朝臣势力,集大权于一身,大力提倡“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朝廷“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 ”,再加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兴旺,于是,导致了“官宦人家未尝一日不宴饮”的奢 靡风气。

上...

评价李清照和她的诗词

读李清照的词,你会看到她的一步步成长,在岁月沉淀下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年成长为幽怨的少妇,再到后来历经风霜,看淡一切的长者。

她的词跟随着她的经历转变风格,从古代到现代影响了好多人。

体评价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婉约派词人中的才女李清照一生多难坎坷,可也充满诗情画意,她的诗词多是写离愁别绪,...

模仿李清照写的一首词,请懂得诗词的点评下

如果单纯的从词的押韵来说,你的韵脚都押对了,都是iu韵,但如果从平仄角度说,还有很多欠缺,但这些方面一般都非常难掌握,甚至有些古代诗人也有些瑕疵之处,平仄指的是一个句子中的每个字的音调,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等等,这些网上都有的,可以查,也有专门的这类辞书,只不过我们写诗词不需要过分讲究这些,只要押对了韵脚,诗词中用词凝练,意向深远,感情丰富真挚就好了。

喜欢李清照诗词的朋友吗?可否评论一下?本人很喜欢他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我都好喜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境的确是够凄惨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对爱人的深情厚意. 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又有一丝巾帼须眉的感觉.........她的词我都超爱..好多都好美.都好漂亮..都十分的贴近心境..

李清照的词最经典的是哪几首?历史对这些诗词的最高评价又是怎样的...

展开全部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

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

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

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

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

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

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

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

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

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

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

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

赏析《声声慢》300字左右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

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蓥《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

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

如何理解“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

展开全部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①。

雨横②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③飞过秋千去。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人。

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诗文之外,欧阳修也擅长填词,清新雅丽,挥洒自如。

虽没有摆脱“裁花剪叶”的传统风习,词中描写的多是离愁别恨,儿女情长;惜春赏花,时序代谢,却摒弃了花间派的“镂玉雕琼”,洗刷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使词的风格向“清疏峻洁”方面发展。

清人冯煦说他“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可见他在词史上有启后之功。

【注释】 ①楼高不见章台路:是说在高楼上看不到游冶处所。

章台:古代妓女居住之处。

②雨横:雨势很猛。

③乱红:零乱的落花。

【评解】 这首词的着眼点,并不是单纯的景色描绘和外貌的刻画,而是借暮春黄昏、雨骤风狂,透露出楼头思妇的内心苦闷。

作者善于以形象的语言抒写感情上的各种变化,虽然不出闺情范围,但情韵已较花间词为胜。

【集评】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或见《阳春集》。

李易安定为六一词。

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

”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生查子去年元夜①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①元夜:即上元节之夜,也叫“元宵”。

唐代以来元夜有观灯的风俗。

【评解】 词的上片,回忆去年观灯时的欣悦的心情;下片写今年元夜观灯,触目感怀,不胜悲伤。

这首词的特点是语言平淡,风味隽永,表达了人物十分细腻的深情。

词中运用今昔对比,抚今思昔,触景生情。

感情真挚,不须作任何雕饰,而这首词便成为非常感人的抒情上品。

它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

【集评】 虢寿鹿《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首词是节日怀旧之作。

通过前后对比,逼出“泪湿春衫”一语,见其伤感之甚。

文章以错综见妙。

薛砺若《宋词通论》:他的抒情作品,哀婉绵细,最富弹性。

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在“清切婉丽”中,却显得平淡隽永,别具一格。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②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③归。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临川(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子。

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

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

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注释】 ①春恨:春日离别的情思。

却来:又来。

②小苹:是晏几道朋友家歌女的名字。

③彩云:这里指小苹。

【评解】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伤离恨别之作,最能表现作者流连歌酒,无意仕途的心境及曲折深婉的词风。

上片写今日之相思。

先写景,后言情,即景抒情;下片补叙初见歌女小苹时的情景。

这首词,通篇用形象抒情,以境界会意,词人怀念歌女小苹的难言的相思之情,寓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轻柔自然。

感情深挚,优美动人。

【集评】 谭献《谭评词辨》:“落花”两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

末二句正以见其柔厚。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小山词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又“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前二句追昔抚今,第三句融合言之,旧情未了,又惹新愁。

“落花”二句正春色恼人,紫燕犹解“双飞”,而愁人翻成“独立”。

论风韵如微风过箫,论词采如红蕖照水。

下阕回忆相逢,“两重心字”,欲诉无从,只能借凤尾檀槽,托相思于万一。

结句谓彩云一散,谁复相怜,惟明月多情,曾照我相送五铢仙佩,此恨绵绵,只堪独喻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旧怀人,精美绝伦。

一起即写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其凄寂无人可知。

而梦后酒醒,骤见此境,尤难为怀。

盖昔日之歌舞豪华,一何欢乐,今则人去楼空,音尘断绝矣。

即此两句,已似一篇《芜城赋》。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①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②。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③,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拼却:不顾惜,宁愿。

②“舞低”二句:描写歌女当年与同伴狂欢的情景,月在长舞中西沉,风在欢歌中停息。

③剩:更。

银釭:银灯。

【评解】 词写别后重逢,宛...

中国诗歌发展史

展开全部 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二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