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格律中是什么意思



诗词格律中的"领"是什么意思领格字,简称"领字",是词句中的某个单独使用不能构成实意,必须带动下文才能组成完整意义的词,多为单字词。用于古典词作中的特殊句式,一些词牌格律中有此要求。领格字以第一个词

诗词格律中的"领"是什么意思

领格字,简称"领字",是词句中的某个单独使用不能构成实意,必须带动下文才能组成完整意义的词,多为单字词。

用于古典词作中的特殊句式,一些词牌格律中有此要求。

领格字以第一个词领本句中其他词组或兼领下一句或几句,是词句中的某个单独使用不能构成实意,必须带动下文才能组成完整意义的词,多为单字词。

领格字大多为虚词,常出现于词意转折处,起连结过渡作用

领格字有改变句式结构的作用。

以传统诗歌中常见的五字、七字句举例,通常的断句为二三断和二二三断间或以二二一或二二二一的方式,符合一般诗歌的音律结构。

但领格字往往会打破此结构,形成一二二、三四等断句形式,形成特别的音律结构。

这在律诗中是不合适的,但在词作中却得到了发展

除了因为吟诵风格而导致的词牌格律的多样,也不无词作者身份背景广阔的原因。

自诗歌创作由集体创作进入个人创作后,诗歌逐渐演变为士大夫专享的文体,普通民众少有创作的机会

而词诞生之后,作为"诗余"的歧视使得它足以在底层民众中广为流传,同时出现一大批的民间创作者。

这些身份背景不同的词作者在其各自不同的音乐习俗背景下创作,于是出现了音律各异结构不同的词牌。

展开全部...

诗词格律中上平韵一东二冬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这是旧韵很尴尬的一个问题。

《平水韵》是宋朝人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或107)个韵部的。

汉语本身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人们的读字发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它像钟表的时针一样,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的。

据考证,唐代以前,汉人对“东”、“冬”读音有区别。

东读如dūng,而冬读如dōng。

于是,就将两类现在看来一样、古代读音有区别的字,分别收入一东、二冬了。

据说,南宋时这种区别已经不明显了,但韵书多还坚持“袭古”原则,保留了唐以前的读音分类。

其实,从唐中期开始,除了格律诗以外,从古风、歌行体、曲子词等大量作品等来看,东、冬韵越来越被混淆了。

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也就是说,连晚唐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一东和二冬究竟有什么区别了。

我说旧韵的尴尬也就在这里。

你问题中只提到一点,其实,旧韵还有很多尴尬的地方

比如说,上平十三元部,前后以“谖”、“魂”为界,读音就不一样。

现代人写近体诗,要么用新韵,如果用旧韵的话,只能严格遵循旧韵书,否则就不伦不类了。

...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诗歌中中,平,仄是什么意思啊?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

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

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

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

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

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

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

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

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 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

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

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

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

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

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

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

诗词格律"中仄仄平平"里的"中"是什么意思

两首词中“门”与“昨”。

李清照词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意即可平可仄。

旧诗中的格律为应声律而坐、“应平可仄”这样的情况,通常由“应仄可平”,也因声律而有可变通之处,以如梦令为例:秦观词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着人如酒。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吹”等本身旧是可平可仄的、“望”,在标注中简单地标作“中”。

也有些字如“醒”。

格律中的可平可仄很普遍...

五言律诗的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

仄,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

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宋寇 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唐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你可以参考一下

诗词中 出律是什么意思

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

出的简体部首: 凵 ,部外笔画: 3 ,总笔画: 5出的释义◎ 从里面到外面:~访。

初~茅庐。

~笼。

◎ 往外拿,支付:~力。

~钱。

~谋画策。

入不敷~。

◎ 离开:~发。

~轨。

~嫁。

◎ 产生,生长:~产。

~品。

~人才

◎ 发生:~事。

◎ 显露:~现。

~名。

◎ 超过:~色。

~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 来到:~席。

~勤。

◎ 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处(chù)。

语~《孟子》。

◎ 显得量多:这米~饭。

◎ 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问题。

◎ 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律的简体部首: 彳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9律的释义◎ 法则,规章:纪~。

法~。

定~。

规~。

清规戒~。

~师。

◎ 约束:~己。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

合称“十二律” ◎ 旧诗的一种体裁:~诗。

◎ 姓。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 或 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仄仄仄平平和平平平仄仄

诗词中 出律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

对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一是句中规则;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知道了什么是律,那“出律”就不难理解了,不符合联律的句子就叫“出律”

五言律诗的格律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诗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

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

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

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

初学写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

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

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

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么嘛!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

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

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

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

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

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

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

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

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

写诗要押平声韵。

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

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和上句平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