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格律与欣赏



古代诗词格律与诗词关系没有格律就不能称为诗词,只能称为随笔或古文。诗词不仅仅是意境美,还需要音韵美,格律就是其音韵美的体现,想必你也多少读过一些古人的名篇,是不是意境美的同时也觉得朗朗上口?这就是格

古代诗词格律与诗词关系

没有格律就不能称为诗词,只能称为随笔或古文

诗词不仅仅是意境美,还需要音韵美,格律就是其音韵美的体现,想必你也多少读过一些古人的名篇,是不是意境美的同时也觉得朗朗上口?这就是格律的作用了。

如果你想学习诗词的格律,初学最好买些系统性介绍格律的书籍,当然,硬套格律去写诗词是不对的,你可以先熟悉格律的用法规律,当你能比较好地用意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再开始尝试依照格律,活用格律才是正途,若为了格律而改变内容就本末倒置了。

格律是为了诗词内容更好地表达而存在,所以,其实要学格律很容易,但真正能够用好格律很难。

《诗词格律知识大全》

展开全部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平) 平 (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七言绝句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例;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

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刘长卿《会赦后酬主簿所问》(五微韵)七言绝句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例: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七言绝句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例: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诗词与诗词格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格律诗可以分 绝句 和 律诗;从形式上看 律诗 每首八句,绝句 每首四句 。

从行数上来看,可以分为(绝诗)和(律诗);从字数上来看,可以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诗。

若两者兼顾起来,则可以分为(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

具体说明如下。

五绝: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

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准确地说,格律诗还应包括排律。

排律每首十句或十句以上,每句一般为五言。

展开全部...

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展开全部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

诗词格律半小时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我们平时说,格律诗,格律诗(也...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另外,有一本书的名字叫诗词格律,但是《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在另外,你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词条.

什么是诗词格律的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 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 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强词语表现 力。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 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 反对等名目。

怎样欣赏诗词

朗诵是培养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诗大序》)这里的“嗟叹”“永歌”都涉及声音。

诗人创作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由联想而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声音,诉诸文字,然后流传。

我们要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诵去追溯,去再现。

朗诵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要把自己领会到了的情感读出来。

在朗诵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要确切理解字、词、句的意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词汇的意义尤为重要。

读者如果不懂得诗人所用词语的意义,就不能理解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红呢!”有人不明白“坐”的这个意义,理解成“坐在那里”,照坐立的“坐”去理解,就不符合诗人的原意,也就谈不上欣赏这句诗了。

第二,要了解诗的节奏。

古诗词的节奏,与诗句的字数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

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着的,一般地说,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也叫音步。

一般四言诗是两个音步(二、二),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五言诗是三个音步(二、二、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诗是四个音步(二、二、二、一),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词、曲的节奏规律也是这样。

但是,划分诗句的节奏,还要注意上下词意的表达,不能把词割裂开了。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而不是“二、二、一”。

把诗句的节奏读出来了,诗的音乐美也就基本上读出来了。

古诗词的格律很严,什么声调的字放在什么位置,哪一句和哪一句要押韵,都有规定,作诗词的人都按照规定去做,这样更能体现音律美,只是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古代的语音去读它们了,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合韵了。

怎么办呢?我们照普通话语音去朗诵好了,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

第三,要感受诗的形象。

朗诵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努力从语音所表达的意义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

这里面,还要有联想,随着诗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感情产生的联想,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重新体味,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

这样,诗人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的所有喜悦和忧伤,愤怒和悲哀,思念和憧憬,赞颂和谴责……都在诗的形象中显示出来,并且照映了自己生活的感受。

到这个时候,读诗的人必定获得了美的享受。

鉴赏能力是从鉴赏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这实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读,多比较;另一方面是丰富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

每读完一首好诗,都要想一想,我从诗里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与读这同一首诗的人讨论,听听别人的感受怎么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会有帮助的。

律诗和格律诗的区别

近体诗 关于古典诗词写作方面的资料网络有很多,或许一般都是洋洋万言的长篇,大家很难有耐心看下去。

我随便就古典诗词说几句,对不对的大家再纠正。

看来的朋友有可以按格律写的,也有才接触不太了解的,所以就低不就高,从最基本的说起。

基础知识很扎实的朋友可以先不看,免得既浪费网费又耽误时间

废话说了不少,现在开始说正题。

古诗简单可以分两种:1、古风。

2、近体诗。

古风种类很多,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歌行、杂言等都可以划分里面,关于古风我们后面讲,这里先说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正式产生于唐代。

在唐朝前几乎都是非格律诗,虽然也产生了微有格律的“永明体”,但格律并不严格,也只限五言,和唐朝产生的格律诗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算做是从非格律诗到格律诗的一个过度。

到了南朝·齐·永明末期,沈约等发现了汉语四声规律,为格律诗是成型打下了基础,到了唐代,格律诗成型。

这个就是格律诗发展的大概流程。

若大家对上面是话题感兴趣,我们回头单独讨论,这里暂时说这些。

格律诗的诗体: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

)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

1、绝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六言绝句此处忽略(下同)。

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压平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各为八句,偶句压平声韵,奇句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压韵不压韵都可以,并要求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做对仗。

例: 自题·狂醉卿卿 闲居乱世任风流,碧水青山两处悠。

一袖沉香凝菊影,半张泼墨挂云头。

苦禅但向红尘觅,大道须来璞玉求。

陶令不明天下事,东篱昏卧入春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