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大理古城游记诗词



形容昆明的诗句有哪些?展开全部 1.《昆明行记 》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2.《大观楼长联 》 万树梅花一布衣,如橼巨笔五更鸡; 楼前自有长联后,更见人

形容昆明的诗句有哪些?

展开全部 1.《昆明行记 》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2.《大观楼长联 》 万树梅花一布衣,如橼巨笔五更鸡; 楼前自有长联后,更见人天物我齐。

3.《春城赋别 》 暮春三月别昆明,大好山河记忆新; 只惜行程太匆促,碧鸡金马系离情。

4.《鸣凤山金殿行宫 》 一半青山一半云,嵯峨金殿叩天门; 冲冠一怒红颜老,满地山茶映夕曛。

5.《大观楼长联 》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7.“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

” 8.昆明春,昆明春,春池岸古春流新。

影浸南山青滉漾,波沉西日红奫沦。

往年因旱池枯竭,龟尾曳涂鱼喣沫。

9.诏开八水注恩波,千介万鳞同日活。

今来净绿水照天,游鱼鱍鱍莲田田。

洲香杜若抽心短,沙暖鸳鸯铺翅眠。

、 10.动植飞沉皆遂性,皇泽如春无不被。

渔者仍丰网罟资,贫人久获菰蒲利。

诏以昆明近帝城,官家不得收其征。

11.菰蒲无租鱼无税,近水之人感君惠。

感君惠,独何人,吾闻率土皆王民,远民何疏近何亲。

愿推此惠及天下, 《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千米。

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

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

园中最县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

由清代名士孙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注释和赏析【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5)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6)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

《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7)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8)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9)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

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20)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

园林初辟于明代。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作者简介】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

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

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鉴赏】...

大理三塔分别由谁建?叫什么?

展开全部 大理三塔,实名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角的应乐峰下,屹立在规模宏大、号称“百厦千佛”的崇圣寺山门前,塔以寺名。

崇圣寺三塔,建于南诏丰佑年间(823—859年),大塔先建,南北两塔后建。

三塔中的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为16级密檐式方型塔。

除叠涩外,全以白灰抹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相邻两级窗洞方向交替错开,利于塔内采光通风。

塔内装有木骨架,循梯可达顶层。

唐宋元明年间,游人频频登塔远眺,在塔上赋诗题字。

塔顶的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

塔顶还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

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它是明初被朱元璋封为黔国公的沐英后裔孙世阶手书。

字体雄浑遒劲,刚毅秀拔。

南北两塔均高43米,为10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外观装饰成楼阁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拱,檐下有浮雕联窗等;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显得十分华丽。

相传,三塔是唐王朝派了尉迟恭韬、徽义和徐立三位工匠来大理设计指导当地人民修建的。

尉迟恭韬传说是位神匠。

负责塔体的设计、施工。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也是唐建筑风格在西南的实践案例。

据《南诏野史》记载,塔上有11000多尊铜佛,用铜40500多斤,负荷非同一般。

崇圣寺因历经地震与兵燹,庙宇早已荡然无存,惟有三塔巍然屹立。

修建大理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修建浮图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记载:“三塔其一高三十余丈,十六级,其二差小,多铸金为顶。

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传说中还有镇风水之说。

过去曾说过苍山十九峰,峰峰都有塔,塔塔有金鹏,这与大理民间传说有众多的龙的神话,用金鹏克龙是一致的。

现存的塔还有弘圣寺一塔、白塔、蛇骨塔等。

三塔公园占地200亩。

1978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三塔进行了维修,维修过程中,挖掘出重要历史文物680余件,经过整理后正式向游人展出。

1997年,大理市人民政府拨款550万元在三塔公园恢复重建了南诏建极大钟楼和建极大钟;1999年又拨款1104万元,恢复重建了雨铜观音殿,重铸了雨铜观音像,上述两大工程的恢复重建,为崇圣寺三塔公园新增了两道亮丽的景观。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

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崇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

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又叫千寻塔。

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

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大家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

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

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 "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千寻塔开始修建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

修建千寻塔的方法传说有多种,其中的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

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

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

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

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

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

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

1925年的...

你好,我想问下,从广州高铁到昆明怎样去大理古城玩,谢谢

明代以前,丽江纳西族人名实行四个音节的父子连名制。

元朝纳西王第二代首领叫牟保阿琮,儿子就叫阿琮阿良。

阿琮阿良率先归顺元朝,129年之后,他的四代孙阿甲阿得仿效他,再次在西南土著中率先迎接明朝王师。

而阿甲阿得的儿子叫阿得阿寺,孙子就叫阿寺阿宅,这样延续不绝。

木氏第七世王阿甲阿得,元末任通安州知州,复升改丽江宣抚司副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招降云南梁王、大理段氏没有成功,就派30万大军,于洪武十五年(1382)攻人昆明、大理,丽江阿甲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总兵官傅友德奏报朝廷,拟设丽江府,让阿甲阿得任知府,朱元璋遂下旨赐阿甲阿得姓“木”。

朱元璋赐姓是阿甲阿得朝觐时的事,朱元璋问阿甲阿得想要个什么姓,阿得直率地说:“我要归顺朱明王朝,就跟皇上一样姓朱吧。

”旁边的官员连忙向阿得使眼色,阿得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

朱元璋也不计较,微微一笑说:“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的骨干,‘水’字加上‘人’字就是‘朱’字,表明你是朱家的人。

赐你‘木’姓吧!” 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木氏贵族专有.那老百姓怎么办?木氏仿效朱元障,另给水氏以外的官员和老百姓“赐”了一个姓:“和”。

对丽江的土著百姓来说,这“和”姓的含义是:“木”上添一撇,表示戴上木家的草帽;旁边加一“口”,表示背着木家的篮筐,即“和”姓是木家的奴仆。

木府是纳西民族首领木氏的官邸。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精神

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

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

木府中的厅堂端庄宽敞,气势恢弘。

所藏书画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

后花园雕栏玉树,奇花异草,美不胜收,自古以来“称甲滇西”。

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木府的所在地为大研古镇,即今日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

历代均为滇西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

元初,忽必烈南征进入丽江,曾在大研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遗迹。

元初大研居民已有千余户。

明初大研建设和集市贸易初具规模,至明末已呈繁荣景象。

大旅行家徐霞客记述大研“居庐骈集,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可见当时大研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高原集镇。

由于大研处于滇川康藏交通要冲,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

自清初以来,商旅云集,各路马帮往来不断,大研古镇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

周边客商汇集于此,交换各种土特产品及日用品,曾一度成为内地通达印度的重要集镇。

因丽江世袭土司为木姓,木字若加框则成“困”字,木府便因忌讳而在大研镇不设城墙 展开

【丽江大理火车】丽江到大理坐火车在南站坐还是东站呢?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广德位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328毫米,无霜期近300天,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齐称“天下四绝”,素有“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并相媲美之说;始建于公元979年巍巍壮观的天寿寺塔、古朴典雅的鼓角楼、闻名遐迩的岳飞抗金遗址、灵秀甲东南的桃姑迷宫、万顷碧波的卢湖竹海及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各以其独特风姿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

广德已经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正致力于把广德建设成为长三角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竹 海 风景区由卢湖和笄山,甘溪两处漫无边际的竹林组成,位于广德南部山区,距县城10公里。

卢湖水面有3000余亩,四周青山环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镜,水在峦间绕,峰在镜中观,春夏湖边山花烂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滨松竹葱翠,生机盎然。

特别是在5月杜鹃花盛开之际,远近上麓,如彩云落大地,野火燃绿丝。

笄山,甘溪竹海层峦叠嶂,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溪水欢腾,淙淙流淌,烟变幻,气象万千。

卢湖竹溪,山清水绿,相应成趣,无论是在湖上荡舟,湖畔垂钓,还是登山远眺,漫步竹间,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

卢 湖 卢湖为广德县境内的一座水库。

其地处天目山余脉,其东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沟,其西是峰峦挺拔的笄照山。

卢湖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

卢湖(含陆上设施)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湖面3000余亩。

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

坝高30余米,长千余米,巍峨壮观,如长龙横卧,气势慑人。

宋代名臣范仲淹宦迹广德时,曾赋诗《石溪瀑布》一首,勒于石碑,诗云:“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尤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风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 画屏山是卢湖的一景点,位于卢湖之中央。

东望苍龙半岛,西与小灵山遥对。

山四面环水,成为湖中岛。

山上松柏滴翠,山花缭眼。

并建有张渤治水纪念亭。

相传张渤曾想引卢村之水经圣渎至无量溪,疏通南漪湖而达长江

后因工程浩大,独力难支而未能实现。

但其治水精神在广德、郎溪以及江苏高淳等地广为流传,为群众所深深敬仰。

画屏山临水峭壁之处,建有环山碑廊,碑廊上刻有广德历代名哲游山的诗词和当代名画家赞颂卢湖山水的吟咏佳作。

在湖亭畔,有明代广德名宿濮阳模垂钓处“濮阳钓鱼台”。

台上有亭名唤“唤鱼亭”。

传说,当年濮阳老在此垂钓,于亭中邀人结伴吟诗唱和,传为佳话。

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的独特之处。

这里层峦叠障,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赞叹,宛如进入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绿色世界

笄山的“三峰叠翠”是广德历史悠久的古景观之一。

卢湖竹海,一水一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辉。

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

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海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独特之处。

太极洞 太极洞又名长乐洞、大洞,位于广德县城东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新杭乡石龙山中,是全省历史最久的旅游岩洞。

明代冯梦龙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之为天下四绝。

太极洞洞体规模宏大,总面积15万平方米,洞深几十里,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狭忽敞,时高时低,忽温忽凉,忽陆忽水,给人有变幻莫测之感。

上洞由山顶洞口而入,山脚洞口而出。

下洞规模大,景观多。

洞口上方刻有“太极洞”三字,系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吴同春手迹,至今依然可见。

进口大厅约有1600平方米,高5至10米,可容千人。

洞内景观瑰丽,历史遗存丰富,钟乳奇石,百姿千态:有的如莲、如笋、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兽、如人;有的如钟、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凤、如潜鳞,叹为观止,鬼斧神工。

正面崖石上,有吴同春书刻“二仪攸分”四字,自此分东西两洞。

东洞峭刻诡谲,乳膏融结,前行百余米遂现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瑶池玉阶,地下银河,玉带金光。

水洞长达2公里多,行舟可达700多米。

太极洞自汉唐以来渐成旅游胜地。

据史载,宋范仲淹在广德任职时为该洞题过诗,宋元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毫于洞壁,题刻于岩上。

其壁上的摩岩石刻,琳琅满目,苍劲有力,仅初步查明赞誉太极洞古诗和游记就有十多篇。

太极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堪称丰富多采,名闻遐迩,光采宏伟,集险峻、奇丽、神秘于一体,历史悠久,观赏价值高。

太极洞自1986年开发以来,洞外景观已建有砚池湖、范公亭、天游亭、怀古台、卧龙桥、实相院、洞宾楼、太极山庄等配套设施。

几年来,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太极游后不览洞”、“名绝天下,世界奇观”之赞誉,真所谓“天下四绝”也。

横山国家森林公园 横山位于广德县城西郊。

远望如山横卧,故名横山。

山虽不高,但景色秀丽,自古以来不仅是文人墨客郊游吟咏之地,也是城镇居民清明时节踏青和重阳登高的好所在。

山顶和山麓原...

形容大理的诗词

展开全部 大理,有着古典的妆容,有着高原的清秋,有着贤惠古朴的淑女气质。

不浓不淡,适合你用一生去的爱,去迷恋上。

一旦走进就不肯离去……让我们一欣赏描写大理的古诗名句吧。

《云南即事》 作者: 楼琏(明代)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

摩岁中山标积雪,纳夷流水带金沙。

翠蛙鸣入云中树,白雉飞穿洞口花。

独有江南征戍客,寻常清梦苦思家。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云南》 作者: 皮日休(唐代) 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

墟里生红药,人家发白泉。

儿童皆似古,婚嫁尽如仙。

共作真官户,无由税石田。

《忆游云南》 作者:碧野孤鸿 古木成阴芳草鲜,相携同看水中天。

浮香玉露应犹在,北望苍茫又一年。

《印象云南》 作者:江溪赤脚 云南旅行圆梦想,景色四季玉龙山。

昆明石林世称奇,民俗文化八方扬。

《云南风光》 作者:黄山峰 大理风光好,白族巧筑鲜。

三坊一照壁,五井四合天。

洱海苍山秀,蝴蝶圣地缘。

人间有胜景,最美在云南。

《云南曲》 作者:刘湾(唐代) 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

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

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

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

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

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

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

《四明山诗·云南》 作者: 陆龟蒙(唐代) 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

药有巴賨卖,枝多越鸟啼。

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岚迷。

若得山颜住,芝差手自携。

《送云南上人》 作者: 释行海 (宋代) 雁云蛩雨异乡秋,闻道君家水石幽。

时节飘零皈去好,路歧南北使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