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康乾吉林诗词



对联有什么特点?展开全部 对联有四个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平仄相对; 3、上下联词性相同; 4、上下联意思上要递近。 相关拓展: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

对联有什么特点?

展开全部 对联有四个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平仄相对; 3、上下联词性相同; 4、上下联意思上要递近。

相关拓展: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对应位置词性相同。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

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偶句已经成为诗文的组成部分,并且其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明清两代,对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自明朝起,由于皇帝垂青,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吟诗作对蔚然成风。

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时楹坛高手云集,挥毫泼墨,各式名联异彩纷呈。

...

求古代各个朝代的国库收入?

中国5大盛世王朝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最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例如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称盛与清代“康雍乾盛世”,还有鲜为人知的“战国盛世”。

其中,人们多以“盛世”命名的为“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乱之后,在新兴王朝上升时期推进至极盛。

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全盛。

唐代开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

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

明,削平群雄,驱逐元朝统治者出长城,一统天下,经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终於开创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

自神宗万历中期,乱象环生,经熹宗至崇祯,终酿成大乱,至清军入关前,已持续乱了约半个世纪。

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乱的基础上再建一代王朝。

又经过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

战国时期有些特殊,咋看起来,七国并立呈混乱状态,实际上是经过春秋“礼崩乐坏”、长期兼并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最后由秦实现统一,始达大治顶峰。

各个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徵: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视为“乱世”,然而也表明,旧制度行将崩溃,新制度正在产生。

进入战国时期,相继有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至中后期,秦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也都因变法而强大起来,尤其商鞅在秦国变法更为彻底,结果秦国比其他六国更强大。

尽管各国变法程度不同,但最终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会制度变革,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

远在西周时实行诸侯分封,经过春秋时的相互兼并,到战国时只剩下七国。

这与此后的国家分裂有本质区别。

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统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族联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给战国定性。

由春秋“万国”变为战国时的“七国”,是一次重大的进步;由七国最终变为秦国一国,秦始皇建大一统中央集权,乃春秋战国历史继续发展的结果。

秦兼并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制,统由中央即皇帝一人专制,首次将春秋以来倡导的“大一统”理论变为现实。

自此以后,统一与分裂,不能不成为判断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之一。

当然不能说凡统一就绝对正确,凡分裂皆属罪过。

当一代王朝末期已经腐败透顶,生产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甚至严重倒退,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如农民起义“分裂”了它的统一,就成为必要,应当肯定,或者说“是一件好事”,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农民起义之积极作用的肯定正说明了这一点。

但分裂之后迟早要重归统一,正所谓“分久必合”。

此乃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之所以肯定“大一统”,是因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於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

这样,对“大一统”的实现程度,就成为认定盛世的重要条件

西汉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 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开疆拓土的时期。

向北,击败匈奴,战争持续半个世纪,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以远。

原先由匈奴占据的漠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汉之版图;向西即玉门关以西、新疆南部,汉时称西域,被臣服而成为汉的疆土;向东,击败卫氏朝鲜,将其统治的部分辽东地区归入汉朝管辖;向南、西南、东南开拓,即今之广东云南浙江福建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成为汉的一部分。

主要是在武帝时期,建立了远胜秦朝的“大一统”。

唐至盛所建“大一统”,是继汉之后又一次扩大,历史多“汉唐”并称。

唐,在西北击败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在东北,彻底击败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远在黑龙江设黑水都督府,以辖东北地区。

开元极盛,疆域之广远超西汉。

汉唐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中国疆域扩大的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永乐、宣德之时,从北与西北两个方向出击元朝后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与南部即今云贵川等地行土司制,归中央管辖。

在东北即今开原以北远至外兴安岭以北,东至苦兀(即库页岛),广设卫所,在黑龙江特林置奴儿干都司,以辖各卫所。

周边的国家,如安南、暹罗、朝鲜等都是明的属国。

永宣之后,长城以北和西北又为蒙古控制,与明时战时和,几与明相始终,明的疆域又有所缩小。

论疆域之广大,统一之扩大,居汉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

雍正帝声称:“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

此言尚早,实际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终平定西部准噶尔,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区才完全置於中央统辖之下。

西部疆域达巴尔喀什湖以东,北部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归流,行千余年的土司制被废除。

在东北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至台湾岛以东;最南至南沙群岛,皆隶版图之内...

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五个时期分别是?

展开全部中国5大盛世王朝 春秋战国 汉唐明清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最好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例如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称盛与清代“康雍乾盛世”,还有鲜为人知的“战国盛世”。

其中,人们多以“盛世”命名的为“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乱之后,在新兴王朝上升时期推进至极盛。

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全盛。

唐代开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

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

明,削平群雄,驱逐元朝统治者出长城,一统天下,经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终於开创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

自神宗万历中期,乱象环生,经熹宗至崇祯,终酿成大乱,至清军入关前,已持续乱了约半个世纪。

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乱的基础上再建一代王朝。

又经过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

战国时期有些特殊,咋看起来,七国并立呈混乱状态,实际上是经过春秋“礼崩乐坏”、长期兼并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最后由秦实现统一,始达大治顶峰。

各个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徵: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视为“乱世”,然而也表明,旧制度行将崩溃,新制度正在产生。

进入战国时期,相继有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至中后期,秦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也都因变法而强大起来,尤其商鞅在秦国变法更为彻底,结果秦国比其他六国更强大。

尽管各国变法程度不同,但最终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会制度变革,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

远在西周时实行诸侯分封,经过春秋时的相互兼并,到战国时只剩下七国。

这与此后的国家分裂有本质区别。

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统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族联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给战国定性。

由春秋“万国”变为战国时的“七国”,是一次重大的进步;由七国最终变为秦国一国,秦始皇建大一统中央集权,乃春秋战国历史继续发展的结果。

秦兼并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制,统由中央即皇帝一人专制,首次将春秋以来倡导的“大一统”理论变为现实。

自此以后,统一与分裂,不能不成为判断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之一。

当然不能说凡统一就绝对正确,凡分裂皆属罪过。

当一代王朝末期已经腐败透顶,生产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甚至严重倒退,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如农民起义“分裂”了它的统一,就成为必要,应当肯定,或者说“是一件好事”,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农民起义之积极作用的肯定正说明了这一点。

但分裂之后迟早要重归统一,正所谓“分久必合”。

此乃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之所以肯定“大一统”,是因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於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

这样,对“大一统”的实现程度,就成为认定盛世的重要条件。

西汉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 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开疆拓土的时期。

向北,击败匈奴,战争持续半个世纪,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以远。

原先由匈奴占据的漠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汉之版图;向西即玉门关以西、新疆南部,汉时称西域,被臣服而成为汉的疆土;向东,击败卫氏朝鲜,将其统治的部分辽东地区归入汉朝管辖;向南、西南、东南开拓,即今之广东、云南、浙江、福建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成为汉的一部分。

主要是在武帝时期,建立了远胜秦朝的“大一统”。

唐至盛所建“大一统”,是继汉之后又一次扩大,历史多“汉唐”并称。

唐,在西北击败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在东北,彻底击败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远在黑龙江设黑水都督府,以辖东北地区。

开元极盛,疆域之广远超西汉。

汉唐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中国疆域扩大的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永乐、宣德之时,从北与西北两个方向出击元朝后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与南部即今云贵川等地行土司制,归中央管辖。

在东北即今开原以北远至外兴安岭以北,东至苦兀(即库页岛),广设卫所,在黑龙江特林置奴儿干都司,以辖各卫所。

周边的国家,如安南、暹罗、朝鲜等都是明的属国。

永宣之后,长城以北和西北又为蒙古控制,与明时战时和,几与明相始终,明的疆域又有所缩小。

论疆域之广大,统一之扩大,居汉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

雍正帝声称:“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

此言尚早,实际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终平定西部准噶尔,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区才完全置於中央统辖之下。

西部疆域达巴尔喀什湖以东,北部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归流,行千余年的土司制被废除。

在东北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至台湾岛以东;最...

求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展开全部 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明朝长达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弄清其历史特点, 不仅对深入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整体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具有积极意义。

尤其是明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其发展特点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此后的发展道路,其间蕴涵的深刻教训和启示,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

明朝历史的发展特点,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

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

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

中叶后又形成凡高级官员人选、各部门重大决策等,首先经有关衙门提出建议或会官“廷议”,再由内阁“票拟”处理意见,最后上请皇帝裁决的制度,从而,在保证皇权独断的前提下,使决策程序具有了“集思广益”的特点。

又如,在空前完备的科举和官办教育体系基础上,永乐后,科举和学校功名逐渐成为决定士人仕途和朝廷任官的最主要依据,从而把选官的公平原则贯彻到当时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不仅普遍提高了文官的文化素养,而且大大扩展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各阶层对朝廷的凝聚力。

另外,明朝在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也都高度完备、独具特色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相比前代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和经济原料作物产区,涌现出一大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著名市镇;广大农村的集市贸易也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私人海外贸易发展强劲;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方商人集团崛起,在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东南发达地区的若干手工业部门中较多地采用了雇佣关系,也即人们所熟知的资本主义萌芽。

3.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

宋代以后,世族地主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非贵族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

而至明代,非贵族地主的数量及其在地主阶级中所占比重都空前提高;除作为主体的缙绅地主外,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少量的经营地主。

市民阶层也伴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空前繁荣而兴起;与此同时,普通平民的身份地位也比前代进一步提高。

社会流动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和科举几乎成为非贵族地主乃至平民获得政治身份并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尤其是以科举考试博取身份特权,再以身份特权谋取经济利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

4.中后期社会风气丕变,思想文化异彩纷呈。

首先,出现了普遍重商、“竞相逐利”和追求享乐的风气,“人必有私”观念和拜金主义流行。

其次,程朱理学衰微,王氏心学风行,天下之士由谨守“朱子矩矱”、“格物致知”到普遍“贵疑”、“自得”、“厌常喜新”乃至追求个性解放。

其三,文学界提倡“独抒性灵”,以小说为代表的反映市民文化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其中尤以《金瓶梅》和《三言》、《两拍》更多也更直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及生活面貌。

其四,学风经历了由朴实到空疏,再到求真、求实的变化。

史学中野史尤其是私修当代史空前繁荣,标志着史家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对经世致用的不懈追求;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实用科技的发达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水平;明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部分士大夫已敏锐察觉到中国科技文化在某些方面的落后与不足,而积极向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学习,于是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并出现一大批文化交流的成果。

5.士大夫敢言之风盛行。

明朝士大夫敢于直谏为中国历史所罕见,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敢言之臣“不可胜数”,如洪武时茹太素、正统时刘球、嘉靖时沈练、天启时杨涟等,皆为著名谏臣;至于正德许天锡的“尸谏”、嘉靖海瑞的“备棺而谏”、万历雒于仁的直斥神宗患“酒、色、财、气”四疾等,就更富有特色。

二是在遇到重大决策分歧时,群臣往往集体进谏,如正统时谏阻英宗亲征、成化时劝谏宪宗合葬钱太后于裕陵、正德时谏阻武宗南巡、嘉靖初大礼议、万历时争国本等,皆为显例。

其中,成化时劝谏合葬钱太后于裕陵和万历争国本还取得了最终胜利。

尽管他们用以谏君的信念和依据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其试图以群体力量限制君权的意向和不懈努力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6.对外政策崇尚睦邻友好,但总体保守、落后。

朱元璋确立的对外政策有两大基...

高考复习备考中的对联

表示除旧迎新。

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请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日日携空布袋,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ОΔΔООΔΔОΔΔОΔΔ大江流日夜。

这现象是说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之外的平仄,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

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两行伏子笑颜回”(夫子即孔子,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九种说法之多。

传统说法。

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

诗的意思是,全家围在一起,喜饮屠苏美酒,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

要写好对联除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

拿“墙上”联来说,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chǎng)所作,两联都如此,总把新桃换旧符。

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欢庆佳节。

这时,或画出二神图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嘴尖皮厚腹中空。

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

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结构相同,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

”等等。

其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对联史话早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就留下一首元旦》诗,所以便允许这种现象出现。

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日臻完美的程度。

对联,由来已久。

五是上下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六是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对立。

我们试读这副对联:又如再读下面这副七言对联、民间楹联和诗联,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

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

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

由于两联结构相同,上联与下联的节奏点;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楹联产生于诗歌,其特点是整齐。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浅”对“空”,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

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

)每句诗内的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

而且,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其妙对,只合作一图: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对仗、讲究平仄,宦门以及寺庙,佛门,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ΔООΔΔООΔООΔОО从这一对联的平仄符号来看,书有平仄符号的地方,是节奏点。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

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春联之设,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其平仄则是对立的。

但除了这些节奏点之外;人们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撕去旧符,换上新的桃符,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苏轼是对对联的一把好手,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嘉节号长春”。

这两句“桃符诗”,“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得意处是甚么来由?这副对联,一老妇人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头重脚轻根底浅,朝霞满天,照亮了千家万户,好象披红挂彩,象这样的诗句,由于是利用汉语中的平仄声调写出来的,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顺口,有节奏感:年年歌大有山青水秀春光好ОООΔΔООΔΔООΔ岁岁颂新春日丽风和景色新ΔΔΔООΔΔООΔΔО这里再举安庆大观亭的联语看一看;“重”对“尖”,“轻”对“厚”,总见他欢天喜地,不一定要求对立: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

”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

宋,元时期,宫廷,特别是长联更是这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这些节奏点是平仄交替的。

ООΔΔООΔ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其中Δ代表仄,О代表平,上下联其他相同的地方,其平仄则不一定全是对立的,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自明太祖始:秋色满东南,请问这头陀、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担重泥挡子路”(仲尼即孔子;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首先要能分辨平仄。

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

永乐盛世和清朝康乾盛世那个更强盛一些

明朝当时有着世界上最多数量的船只与最强大的海军(海军一直是大英帝国的立国之本,可见其重要性。

),虽然有过海禁但后来不得不放弃,原因是海禁逼沿海居民为匪,海外贸易发达以后权力阶层分享到了贸易带来的好处,形成了明末大规模的白银流入。

大规模的海外贸易直接导致国内商品经济和雇佣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

明代,火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已经发展到了当时的领先水平。

陆军方面,明末军队初步骑兵之外,还编有相当数量的 “神机营”。

据资料记载,“神机营”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

海军方面,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70%。

战法则是,80步之内用鸟铳,60步之内用火箭,40步之内用飞天喷筒,20步之内开始用冷兵器标枪等,靠近则用火药桶、火砖以及其他冷兵器。

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的火器军队之一,可以想到,当时数百门大炮,上千支鸟铳加上上万枚火箭一起发射时的壮观场面。

明朝初期,正值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晨曦”时期。

明朝一定程度上实行适应时代的开放政策。

如:扩大垦田,扶植手工业,开发矿业、纺织、陶瓷、造船、造纸、印刷等雏形工业。

大力保护商业,造就“商贾往来兴贩”的繁荣局面,出现了永乐时期的“明初盛世”,号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综合国力实在世界各国之上,尤其在印度洋地区的“西洋”各国,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与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差距甚大。

明朝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超过当时欧洲诸国总和。

不过明朝最强盛的时期并非永乐时期,而是永乐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和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的仁宣之治。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改元洪熙,是为 仁宗。

朱高炽经历了坎坷的道路才得以继承大统。

他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为朱棣的嫡长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漳册封为燕世子。

他身体十分肥胖,而且有足疾,不善骑射,行走不便,但为人宽厚仁慈。

不过朱棣不大喜欢他的这个以宽厚仁孝出名的长子,他比较欣赏次子朱高煦。

但朱棣异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即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所以最终还是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立朱高炽为太子,又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立十四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表明了要 将皇位传于他的意向。

朱高炽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屡遇风险,小心冀冀。

可最终只在位近9个月,便干洪熙元年五月突然病逝,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

明宣宗即位后,朱高煦十分不满,整日闷闷不乐,图谋篡夺皇位。

他曾多次伏击宣宗,皆失败。

明宣德元年(公元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举兵造反。

明宣宗亲率大军征伐,很快将其击溃,并把他囚禁入狱,后杀之。

中国历史中有三个大家比较看重的盛世时期,一为西汉文景之治,一为唐初贞观之治,最后一个即为清朝的康乾盛世。

现在想来,这个说法中的“康乾盛世”确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相对于汉唐盛世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而言,康乾盛世显然被夸大其辞了。

且看对”康乾盛世“的定义: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

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一、先说“相对繁荣”,这个繁荣为何是相对的?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时期?皆语焉不详。

二、再看“国力鼎盛”,康乾盛世鼎盛到什么地步?尼布楚条约是康熙初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是雍正年间签订的,这两个条约均割让了部分领土。

按一些史学家的说法,这两个条约换来了与俄罗斯的和平相处。

既然是国力鼎盛的盛世,怎么又会沦落到靠割地来换和平的地步?这既与满清开国以武平天下的做法矛盾,也与盛世之名不符。

三、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这些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几个重要方面,康乾盛世有哪些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呢? 政治上,康乾时期加强了皇权专制;举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决断(偶尔太后也垂帘听政)。

经济上,重农轻商;标准的农业大国。

(满清入关之前几乎还是奴隶制,步入封建社会对满清而言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康乾时期的文字狱是相当出名的;康乾时期,可有什么思想上有所成就之人?几乎没有。

所谓的四库全书也是这种高压政策的产物,四库全书中保留的内容全是对清朝无害的,而其他的则都列为禁书。

科技上,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沦为皇室中人的个人爱好,与普通民众绝缘。

外交上,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几乎不与外国人来往。

军事上,与俄罗斯签订的几个条约都割了地,到清末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这些政策在当时对皇室的统治而言自有其好处,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用国家发展的角度去考量,无疑都是失败之举。

而这些无疑也是清末中国积弱的罪魁祸首。

四、再来看看明朝,和康乾盛世相比,整个明朝除了明太祖和几乎没有一个时期被我们引以为荣,但翻翻史料,...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词

中国的古代封建帝王,不论是某些清君、明君、圣君,还是那些昏君、庸君、色君、暴君,似乎都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共性,那就是当他们坐在龙廷上、被人山呼万岁震耳欲聋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至尊至高、盖世无双、独一不二的感觉,而最能体现这种感觉的自然莫过于皇帝自己写诗了。

大清皇帝乾隆弘历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古代帝王当中,最能写诗而且写诗最多的帝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了。

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了。

因此,大清皇帝乾隆弘历,也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诗词产量最高的诗人了。

清朝自从进关以来,乾隆在众多皇帝之中也是较有成就的一个,论其历史地位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因而史书上常把他们爷孙统治的那段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

乾隆自幼饱受封建礼教文化熏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几乎无一不擅长精通,真可谓学识渊博。

而且还特别崇拜他的爷爷康熙,坐上皇帝宝座后处处都以康熙以榜样。

而他更陶醉于自己的文笔才情,时常卖弄。

他借巡视之名到处游玩,所到之处总要题碑写匾或吟诗作对,地方官员自然要大大恭维一番,乾隆免不了从中要受蒙蔽,而这蒙蔽却也成了他大量诗词创作的一种动力。

郑板桥有哪些著名的诗文?急求!!!!!!

念奴娇郑板桥 其一 ⊙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注释】 欧刀吴斧:《后汉书.虞诩传》,“宁卧欧刀,以示远近。

”欧刀,行刑的刀。

吴斧指吴刚砍桂树的斧。

风利何曾泊:据《晋书.王浚传》,晋帝要浚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船过秣陵, 浚指着船帆对王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

其二 ⊙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释】 公瑾伯符:周瑜和孙策的字。

炎刘:指汉家朝廷。

汉尚火德,故称炎。

老魅:指曹操。

其三 ⊙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注释】 管领春风:韦康赠薛涛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 夷光:西施的别名。

倾城哲:《诗经.大雅.瞻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 其四 ⊙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注释】 :把人折磨,令之愁怨。

黄庭坚《宴桃源.书赵伯充家小姬领巾》,“天气 把人 ,落絮游丝时候。

” 其五 ⊙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其六 ⊙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注释】 饧箫:卖麦芽糖的人吹的箫。

缲车:即缫车,缫丝工具。

明清江南文人诗词中,此词屡有出现,但是今天的选 集之类的书中的解释,什么“有轮可转”等等,都在闭眼浑说,因此这里要多写 几句。

兄弟查过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内有缫车图),并和亲眼见过手工 缫车的前辈对证过。

所谓的“轮”,其实是两个相同的竹木长方形框架,可以绕 着它们共同的、垂直于长边的中轴线旋转。

缫丝时,把十来个茧放进沸水锅中, 用竹片搅拌。

等丝头出来后,把两个框架撑开,接上丝头,再转动它们,丝就慢 慢地绕上了框架的短边。

收丝时,把框架合拢,绕过框架的周长变短,就可以很 容易地把丝取下来。

要真是个轮子,取丝要麻烦多了。

这一段和欣赏诗词没什麽 大关系,只是一说到江南旧景,兄弟就有点口无遮拦∶-)。

其七 ⊙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 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注释】 再曰荷荷:梁武帝晚年信佛吃素,侯景兵乱,宫内食尽,武帝索蜜不得,曰“荷 荷”〔此处为怨恨声〕而卒。

跏趺:结跏趺坐的简称,僧人修禅时把脚掌搭在大腿上的坐法。

其八 ⊙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 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 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注释】 迷楼:隋炀帝在扬州建迷楼储美女淫乐。

萧娘:隋炀帝的皇后。

据野史,炀帝曾夺宇文化及的爱妾沙夫人,宇文化及弑帝 后,淫萧后以报复。

其九 ⊙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

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

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

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

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注释】 生公宝志:生公,六朝时高僧,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称。

宝志,齐武帝 时高僧。

武帝将其收付狱中,旦日又见游行市里,既而检校,则犹在狱中。

其十 ⊙ 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

纳兰性德的生平,人生只如初见的写作背景另纳兰的其他诗词

纳兰性德的生平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

有哪些是传统经典诗词要展示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好学向上积极进取的精...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原文: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

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任公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

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

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处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

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

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

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

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

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

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

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

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

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

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

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

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

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

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

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

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