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清明近体诗词



自己创作近体诗一首,词一首展开全部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诗句之《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

自己创作近体诗一首,词一首

展开全部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诗句之《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节的诗句之《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日忆诸》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节的诗句之《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节的诗句之《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节的诗句之《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的诗句之《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明节的诗句之《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节的诗句之《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的诗句之《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古体诗近体诗词押韵上有什么区别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词是诗的别体,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清明节相关诗词

1| 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

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

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2 | 第二就是记述寒食节的由来的诗,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

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

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 | 白居易还有一首《清明夜》:《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点评】《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

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

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

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4 | 唐代诗人张继的《闾门即事》:《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5 | 《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点评】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6 | 唐代诗人韦庄,《长安清明》:《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点评】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

怎堪芳草青青。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

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路上骏马乱叫。

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

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这首诗写得清明时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

尾联却点出“风光似去年”,“记得承平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

7 | 宋代程颢,《郊行即事》:《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点评】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

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日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或许诗里人是想随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头,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

8 | 《途中寒食》,来自唐代宋之问:《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点评】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9 | 唐代韩翃,《寒食》:《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这是...

清明时节的诗词

展开全部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三《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四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宋朝人写的是什么诗,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词?

以词为主,近体诗也有,不多。

古体基本都被屏弃了。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所以,词在中国,一般被称为宋词

将杜牧的《清明》改成词

改为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祭祖诗词

清明祭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祭碑前片片飞花乱,眼底丝丝泪血煎.隐约呼儿声在耳,依稀鲤对梦如烟.悲情似水归何处,岁岁春风泣杜鹃祖...

【求近体诗、词、散曲、古体诗两两之间的区别】作业

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散曲分为小令和 套曲两种形式.(2)每首散曲都有曲牌 ,且属于一定的宫调.(3)各自曲牌在字数 、句数 、平仄 和用韵 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 类别名、 宫调名、 曲牌名和 曲题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举例说明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