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香港诗词大会



红色经典诗词朗诵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

红色经典诗词朗诵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展开

请你谈谈对经典诗词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理解

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评析郝静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万家团聚,共享欢乐。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

“经典诗词”,彰显时代精神有五千年厚重积淀的中华经典诗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

同时,它也是电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成为沁入观众心田的一泓清泉。

然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是时代给每一个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人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经典诗词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践行着中华儿女对“诗”的理解。

无论是《尚书》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还是陆贾《新语·慎微》中的“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抑或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诗道志,故长于质”,都传递着诗词的精神蕴涵、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总是能深切体会其中的壮怀激烈与愁绪万端,鲜明感受到其中的柔情似水与曾经沧海。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经典诗词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每一段经历也会深化与升华对经典诗词的体悟。

事实证明,中华经典诗词从未出现真正的断层和停滞,它代代相传、世世传诵,并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历久弥新而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它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经典咏流传》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播着中华优秀经典诗词带来的精神给养以及古代圣贤传达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

经典诗词观照现实生活,契合时代精神,深入百姓心里,有机地将古人之思和今人之想融为一体,辩证地传递新的思想和观念。

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多首经典之作“霸屏”微信朋友圈,与此相关的关键词也相继登上热搜榜。

《明日歌》在时间的维度上让我们重新思索着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台湾音乐家胡德夫将《天净沙·秋思》结合古谣创作出《来苏·秋思》,歌声所到之处尽是思乡之情,又寄托着对逝去亲友的无限追思;《将进酒》由四个国家艺术家同台演绎,结合不同的民族乐器重新演绎着中华经典诗词的韵味与风范;中英文版合体的《登鹳雀楼》将中国诗歌的意境美用英文娓娓道来,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既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重新诠释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和诗以歌”,融合流行元素“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经典咏流传》独具匠心地将经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将传承使命交托于舞台上的经典传唱人,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领略悠远的诗词意境,体味诗词的韵致与光华,并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层层解剖经典诗词中蕴含着的价值空间和情感世界。

观众徜徉在内涵美和韵律美的双重享受中,生命记忆和当下语境相互碰撞,在集体记忆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经典诗词的历史厚重感和现代旋律的流行时尚感共同缔造了一场文化盛宴。

经典诗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它们扎根在人民的生活里,流淌在人民的血液里,并不断汲取生活的智慧、万物的灵性。

因此,这档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经典诗词的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

平仄对仗结合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让经典诗词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经典传唱人不仅有艺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当他们站到舞台上,就都成为经典诗词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文化怀揣敬畏,展现给观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惊艳的天籁之音。

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巧妙地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音符,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整个节目中,既有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也有节奏欢快的流行说唱;既有荧屏经典的片段回放,也有精心设置的现场演绎;既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合作,也有戏曲与音乐的结合;既有古典乐器的伴奏,又有西洋乐器的和鸣……它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几乎调动了当前音乐创作的所有流行元素。

鉴赏团的四位成员从多个角度对经典传唱人进行专业点评,在历史与现代、过去和当下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使整个节目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愫,展示了节目的文化品位,挖掘了经典诗词背后的感人故事

同时,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着与观众的多样化互动,微信摇一摇使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的线性传播规律,随时随地都可以畅听经典旋律。

心形的...

谁有《七子之歌》组诗的诗词

七子之歌》是一组诗,共有七首。

诗人闻一多作于1925年。

诗人把当时我国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的七个地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拟人化为远离母亲的“七个儿子”,一首诗写一个“儿子”,所以总称为“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年级园地《最后一分钟》的答案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全诗共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 “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align][align=left]香港:[/align][align=left][quote]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

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

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开设了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内不变。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先生,并竞选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2005年3月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紫 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花紫红色,荚果扁平。

供观赏,木材和树皮都入药。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

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无数目光的聚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内冉冉升起。

全体中国人共同欢呼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从此,香港开始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

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

1898 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约于1997年7月1日到期。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

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撒切尔夫人当面称赞这一构想是「天才的创造」。

此后,经过多轮谈判,到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

2018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直播答题”的真相是什么?

【参考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大网站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答题直播平台,虽然吸引了很多观众,但是如此火爆的背后,也反映出了当前部分网络直播平台的一些乱象,值得我们深思。

用掌握的知识换取金钱和荣誉,本身并无对错,比如一站到底,中国诗词大会等,也都深受群众欢迎,若能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能让人们更加重视知识,尊重知识。

然而,正是这样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诱惑性,很多网络直播平台也纷纷进行网络答题,不仅奖金高而且参与人数多。

当前的网络直播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商家故意通过“高额奖金”来赚取流量吸引粉丝,这样容易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对待金钱会更加功利化,滋生出更加浮躁的社会氛围;二是直播答题的部分内容价值不高,无法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

甚至有平台出题时把“香港、台湾”说成是两个国家,这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三是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倒卖作弊神器,使得这样的比赛失去了原有的公平公正。

所以,要想让直播答题回归健康的发展轨道,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一定的正能力,还需要企业政府的双方合力。

一方面,作为企业,要多花功夫,把题库扎扎实实做好,通过给观众带来高质量的题目来获得群众的喜爱而不是靠“撒钱”来博取眼球;同时要提高答题过程的透明度、公开度,尤其是涉及奖金分配和用户参与的环节;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对新事物加大监管,加大网络平台的审核力度,直播过程监管,对于违法的直播平台要重拳出击。

我相信通过多方并举,会有一个更加健康的文化发展空间。

...

2017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大纲是参考国考大纲吗?行测科目常识考点内容...

往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公告明确表示了河南省考考试大纲参照当年国考大纲实行。

主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两个科目。

(图为2016河南公务员考试公告对笔试科目的解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识判断模块考察要点多、考查范围广,基本第一次做常识题的考生很大一部分题目连蒙带猜,以下总结2017河南省考常识判断必须要掌握的五大常识考点。

一、 法律模块对于法律模块,在这些年的公务员考试中比重有所下降。

对于我们备考,一方面侧重于考察传统部门法,如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的重要知识,建议大家把历年真题里的法律题弄懂做会,出题人尽管不会原题出现,但是有可能会将某些选项的知识点转化为下次考试得考题。

同时建议大家重点关注我们新的《民法总则》,这将是今年考试重点所在。

另一方面关注近两年的新法新规定,如《立法法》《行政诉讼法》《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国旗法》等,新旧法律的区别,往往会成为出题点。

二、政治模块每年必然会有时政类题目,这类题目难度较小,考生必须把分数拿到手。

需要大家对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要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及政治举措有所了解,尤其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会议、一号文件、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上的讲话、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讲话、7.26省部级干部培训会讲话、庆祝八一建军的讲话等会议里出现的一些新词汇。

除此之外,大家再重点关注下党史、一国两制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内容。

三、人文历史模块人文历史包含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人类文明精华,考察范围广,主要看的是考生平时的积累。

一般考察方式是文学作品与作者、古代建筑、历史事件、名人典故,通常一道题中涉及多个知识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这部分内容不建议考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如果基础实在薄弱,可以找一些历史人文的题目来做,通过做题掌握一些常见的考点。

在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引起了国民的强烈关注,让大家重现体会了古代诗词之美,而且本次诗词大会增加了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诗词,有时间大家不妨找来读一下,可能会成为出题点。

四、科技常识模块科技常识包含了科技史、物理化学、生物、军事、航天、能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这部分知识出题往往和时事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大家要对近一两年内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有所了解,比如超级计算机、神州十一号升空、最高科技奖等。

五、地理国情模块现在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常识的考察也越来越多。

而且出题人的出题范围不仅限于我国,还涉及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这无异于加大了题目的难度。

从备考角度来看,建议大家了解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尤其着重看一下我国新增加的可可西里和厦门的鼓浪屿这两个文化遗产地。

同时要关注下人文地理相关知识。

找写桥的诗词.....................

展开全部关于桥的诗词佳句 [ 2006-5-24 12:16:58 | By: icoo ] 关于桥的诗词佳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洛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注释】:“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

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

诗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州桥(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白居易) 雁齿小虹桥,垂檐低白屋。

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

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

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

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

谁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1、桥的诗歌: 《诗经.大雅.大明》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诗中写武王之母太姒来归之情,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因而极大地显示了文王的光辉。

这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中最早出现咏桥的名句。

元稹(779-813)字微之,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灵汜桥在五云门外,今废。

此诗写越州风光的优美,热情邀请白居易来越州销魂。

陆游(1125-1210),山阴人。

古代爱国诗人,他一生所存9300 多首诗至少写到30多座桥,有百余首桥诗。

陆游与云门寺结下深厚的感情,这里曾经是陆游早年读书之处,史称“ 云门草堂”。

《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

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第二句是描绘石桥的千古佳句。

《秋思》:“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

绍兴城里的桥,陆游也写了不少咏桥诗,如:《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

最好长桥明月夜,寄船策蹇上兰亭。

”《月下自三桥泛湖归三山》:“素璧初升禹庙东,天风为我送孤篷。

山横玉海苍茫外,人在水壶缥缈中。

茅舍灯青闻吠犬,苹汀烟淡见惊鸿。

白头尚耐清寒在,安得终年伸钓翁。

”《秋夕虹桥舟中偶赋》:“解缆初离小市门,放篙冲破一溪云。

露萤合散自成阵,水鸟飞鸣如觅群。

枫落河疏秋渐老,河倾斗转夜将分。

书生老负功名志,醉里长歌强一欣。

” 徐渭(1521-1539),山阴人,为明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书画家, 我国青藤画派创始人,写了不少咏桥诗。

如:《柳桥不知谁氏园,旧有梨树六株,花甚盛。

余每当月夜坐观移时,拟买之屋而扁曰香雪园,今归谁氏,梨且斫尽矣》,这诗题目较长,对柳桥梨树表达了深切的情意:“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

娇来靥靥西施粉,冷伴年年燕子楼。

不受三郎催羯鼓、好当一梦入罗浮。

今来斫尽谁家圃,鼙负山人扁额休。

” 李慈铭(1834-1894),被尊为一代文史大师, 写过一些颂赞绍兴柳桥的诗:《寓山四负堂谒祁忠惠公像》:“一泓清绝寓园中,角巾屹然水中止。

讲学同源幸得人,柳桥携手王元趾”句。

《东郭门外渡东桥吊余忠节公尚书二首》:此诗作者有自注:“明季状元殉国者,公与杞县刘文正、吉水刘文忠三人而已。

”“一死从容完晚节,二刘先后重拜名。

隔城亦有尚书在,惭见桥东一水清。

”另外还有一些桥诗如:《青田湖竞渡词十六首》:“虹桥三里小红楼,楼下人家早舣舟。

钏影隔窗灯未灭,晓星帘幕各梳头。

”《月夜待家慈近泛霞川》:“全家阑夜泛轻舠,烛影霞川五里遥。

临水人家花夹岸,笛声吹月满红桥。

”《鉴湖柳枝词十二首》:“三两渔庄老树边,渔娃补网橛船头。

板桥茅屋湖南埭、带雨拕花更可怜。

”《微雨中过湖塘二首》:“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青林出,一角斜阳贺监祠。

” 周作人(1885-1967),绍兴人,是对新文学作出过多种贡献的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写了不少歌咏绍兴桥梁与怀念的诗。

如《苦茶庵打油诗( 二十四首)》其九:“惟念水澄桥下路骨灰瓦屑最难看。

”《苦茶庵打油诗补遗(二十首)》其九:“柳桥无复清冷水,梅市空余暗淡山。

”《吾家数典》诗其六:“清道桥下百姓家,逸斋遗教是桑麻。

”《往昔三十首(三之五)》中的《河与桥》一诗:“往昔居越中,吾爱河与桥/城中多水路,河水劣容舠/曲折行屋后,舍橹但用篙/夏日河水干,两岸丈许高/洞桥如虹亘,石梁横空跷/亦常有过楼,步屦声非遥/(板桥上有屋通岸人家,名曰过楼,亦曰过桥,为居民所私设者,唯城内有之。

) 行行二三里,桥影错相交/既出水城门,风景变一朝/河港俄空阔,野板风萧萧/ 试立船头望,炉峰干云霄/。

” 2、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3、桥的名言佳句: 桥西暮雨...

专家对今年对高考题怎么看

高考是高校选材育人的第一道关。

高考考什么?绝不是简单地考大纲、考教材、考知识。

以下三点内容是2017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重点考查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

2017年高考语文学科的名篇默写中,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等呈现出自省好学、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古诗文阅读中,赵憙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勤政爱民,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他们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坚持价值引领。

一方面,注重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迹,感染触动学生,另一方面,又聚焦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分析社会现象,达到情感与理智的交融,坚定理想信念。

如全国Ⅰ卷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作法律解释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港独”的危害,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培养宪法意识、法治理念。

2017年高考历史学科着重考查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如全国Ⅲ卷40题,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收复台湾的意义,体现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

全国Ⅰ卷30题,讲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扩大民主基础、保障各阶级平等权利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价值观。

2017年高考地理学科注重通过人地协调观,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如全国Ⅰ卷43题以“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为例,要求学生思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017年高考其他学科也在试题中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数学、理综以前人智慧和贡献、我国科技进步为素材设计试题,弘扬我国历史文化、展现发展成就;英语渗透中外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启示】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

重点考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感召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气和底蕴,2017年高考试题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突出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鲜明特点和独特育人优势

该作文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等六句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并列齐观,包含自强奋发、家国之爱、豁达自信、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社会与国家等不同层面。

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2017年高考文综以试题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了文综命题的一贯风格。

中国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全国Ⅰ卷40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情境主题,以诗词为桥梁,激发学生共鸣,要求学生思考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培育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弘扬者。

全国Ⅲ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载体,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启示】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考生们不能临时抱佛脚地去背,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亲近、熟悉。

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考查三:考生的“历史眼光”“世界格局”“责任意识”2017年高考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

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历史学科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如全国Ⅱ卷41题,以清朝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思想政治学科选取重要讲话中的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领悟背后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十三五”脱贫攻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