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乾隆诗词水平



乾隆诗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展开全部 乾隆皇帝,总所周知。他写的诗浩如烟海,是中国写诗写的最多的人。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其实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

乾隆诗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展开全部 乾隆皇帝,总所周知。

他写的诗浩如烟海,是中国写诗写的最多的人。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其实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总数为34160余首。

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还有一些诗没被收入其御制诗集。

但是,他却饱受诟病,一直被调侃。

那么,乾隆皇帝的写诗水平究竟如何呢? 这里,小编为大家挑出一些作品,由大家评说。

乾隆很喜欢杜甫 《杜诗》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

寒为衰日可宜冬,暑作雄风足消夏。

于唐拔尔轶卢骆,在汉绰然媲班马。

清词丽句空古今,一一皆从性中写。

呜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当拜风下! 《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 书出曾锓实郭集,本仍宝庆及淳熙。

九家正注宜存耳,余氏支辞概去之, 适以遗编搜四库,乃斯古刻见漕司。

希珍际遇殊惊晚,尤物?章固有时, 重以琳琅续天禄,机闲万遍读何辞。

(ps:好一个“老杜真堪作我师”!) 皇帝的宅男宣言 《清闲口号》 人言难得是清闲,我略清闲辄赧颜。

设使乐斯更何虑,满招忧亦在其间。

宫里太热了 《趁凉》 谁云广厦不知暑,偶陟高台亦趁凉。

竹解纳风还蔽日,心存无逸却非忙。

收来荷露堪烹茗,伏出燕雏才下梁。

赢得昼长何所事,重翻旧稿一商量。

夏天到了,黄瓜就酒 《黄瓜》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思念亡妻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这首还可以~) 夸夸别人画老虎 《高其佩指头画虎》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 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

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 落墨伊始鸦雀避,着色欲罢豺狼愁。

怒似苍鹰厉拳爪,炯然霹雳凝双眸, 万里平川望无极,三株古柏??龙虬。

老人阅世如云浮,独于画法未肯休, 此图赠我实手迹,笔绘还输第二筹。

高堂昼静风生壁,却忆行围塞北秋。

东坡先生 《苏轼偃松图》 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

秃毫特写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

譬如壮士头可断,古心劲节焉肯毁。

磕敲应作青铜声,虚堂谡谡寒涛起。

(ps:东坡先生倔强人,有没有像喊麦?) 严肃(划掉)的学术讨论 《观钱谦益初学集因题句》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来看看诗本 《诗本》 诗本例分上下编,率当一百册余篇。

丁年乐府补空白,戌岁盛京缀帙全。

秋月春风景无问,山情水态句捐妍。

即今祥?游犹懒,月令搜吟拟阙填。

欣赏玉海的皇帝 《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 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 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

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 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

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 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

看完这么多,小编只想说—— 还好考试不背乾隆诗啊!!

乾隆写了多少首诗?最有名的是什么?

乾隆算得上一个全能、全才的皇帝,在诗词书法、绘画等很多方面都有所贡献,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词,可能是写诗最多的皇帝了吧。

最有名的一首是乾隆的《咏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事实是,前面三句乾隆张口就来,然而到了第四句,却是怎么也想不出来了,场面可以说是相当尴尬,这时候,宰相刘墉及时圆场,道出了最后的点睛之笔:飞入梅花总不见。

写了四万多首诗的十全老人乾隆诗词水平到底怎样

在古代500多位帝王中,能写诗作赋的不在少数,但像乾隆皇帝如此高产的恐怕难找二人。

据统计,乾隆皇帝一生共写了43000多首诗歌,数量之多就连我们公认的高产诗人陆游也难与之匹敌。

这项记录超越了帝王与诗人的身份界限,也超越了中国与西方的国界之别,堪称古今、世界第一。

展开全部但令人尴尬的是,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这么多首诗,却没有一首能被后人记住或传唱,甚至后世根本不把乾隆纳入诗人行列。

这是为何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诗人”本身的造诣。

众所周知,乾隆是比较开放的帝王,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但这种影响似乎只限于舞文弄墨上,时人对其评价并不高。

在清代诗人沈德潜看来,乾隆皇帝非常有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以及武功剑术,无所不通,但其造诣也就一般水平,谈不上出众。

但在后人眼里,这种评价却要低的多。

在金庸先生看来,乾隆的诗文还不如秀才的水平,乾隆的挥毫拨墨不仅糟蹋了当世之作,还玷污了各大名胜古迹。

在《书剑恩仇录》中,这样写道:“他(乾隆)最爱卖弄才学,这次南来,到处吟诗题字,唐突胜景,作践山水。

众臣工匠恭颂句句锦绣,篇篇珠玑,诗盖李杜,字压钟王,那也不算希奇。

眼下自己微服出游,竟然见赏于名妓”。

这种评价道出两层意思。

其一,乾隆文学水平不高;其二乾隆喜欢游山玩水,滥觞风情。

乾隆之诗应是应情应景而来。

诗歌讲究情景结合,意境深远,如李白、王维之类的诗人见诸山水,作诗吟唱,篇篇留名。

如此之比,其高下自见。

其次,乾隆统治中国60年,他活了89岁,除去童年,乾隆几乎每天都写诗。

但更有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有时一天写诗十几首,几乎见什么写什么。

连乾隆自己都这样说:“每天闲下来后,有时练字,有时作画,作诗是最经常的,每天一定要作几首。

”这什么概念呢?游山玩水来一首;困了累了来一首;看见妹子来一首;??人的精力有限,量太多了,难免就降低了质量。

从乾隆诗歌本身来看,乾隆的诗大多用来写实记事,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经历全都有所体现。

这类诗歌篇幅较长,相对抒发情感、思辨性强而又短小精悍的古诗,其流传度也要大打折扣。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乾隆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人代笔完成的。

这其中,大学士沈德潜功不可没。

作为一代帝王,吟诗作赋只是其副业,治国理政才应是后人最为看重的评价因素。

至于乾隆皇帝的治国理政的得与失,则是我们探讨的另一个话题了。

...

乾隆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为什么没有人称他是诗人?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酷喜弄墨,且文武双全,天生具有风流倜傥的秉性,诗文,在其一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但这位伟大的皇帝,在诗赋上的天份相当有限。

他的几万首诗在许多内行眼里无一不是垃圾,亦无广为传诵后世的佳作。

金庸先生就以辛辣的语言讽刺了乾隆的诗文,斥之曰连秀才都不如,认为乾隆的墨宝玷污了当世之作,玷污了各大名胜古迹,他的书法、文学功底亦属中等水平。

乾隆皇帝确实是历代作诗最多的人,但我认为他是历代在诗界有影响的人物中,文才最差的人。

...

请问有谁知道在清朝的皇帝当中那一位的文学水平最高?请举明事例或...

展开全部 有数量 ,无质量。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酷喜弄墨,且文武双全,天生具有****倜傥的秉性,诗文,在其一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但这位伟大的皇帝,在诗赋上的天份相当有限。

他的几万首诗在许多内行眼里无一不是垃圾,亦无广为传诵后世的佳作。

金庸先生就以辛辣的语言讽刺了乾隆的诗文,斥之曰连秀才都不如,认为乾隆的墨宝玷污了当世之作,玷污了各大名胜古迹,他的书法、文学功底亦属中等水平。

乾隆皇帝确实是历代作诗最多的人,但他是历代在诗界有影响的人物中,文才最差的人。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

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

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

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

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

关于乾隆的兄弟关系..?

展开全部 大清帝国雍正皇帝的子女们: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

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

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挣位,也没有这个意图。

弘历即乾隆。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12岁以前,弘昼是乾隆最亲密的兄弟和朋友,两个人可能从襁褓时就呆在一起了,两个人同吃同窗,我分析,可能好得穿一条裤子。

到了12岁,由于父亲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弘历和弘昼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家里比较大的皇子只有3个,已经成年的弘时和12岁的弘历弘昼。

当时,雍正已经45岁。

按照当时帝王的正常去世年龄,最有可能在雍正去世时有比较合适年龄继承皇位的人也就这3个。

我认为由于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又在一起读书,二人还是很亲密的,但逐渐有了隔阂。

乾隆17岁那年,弘时因为看出自己没有继承大统的苗头,倒向了八叔九叔而得罪雍正,郁郁而终后,未来的皇位自然就基本是弘历和弘昼两个人中哪个的事情了。

此时二人已经各自结婚生子,分开过日子了。

我想,从此以后,二人都对对方长了不少心眼,防对方像防贼一样了。

尤其在雍正的其他儿子均去世后,只剩下他们兄弟二人后,可能二人的隔阂更深。

当然,表面上二人关系还是很好的。

乾隆继位后,弘昼心里有可能是极度不平衡的。

他一定不客观的人为,乾隆背地里做了什么事情讨好了老爸,或者乾隆命好,比他早生了一个时辰(有说是3个月,因为古代计时误差比较大,如果二人的确生辰只差一个时辰,还不一定谁是哥哥呢),所以捡便宜得了皇位。

因而,极度郁闷。

乾隆执政后,重新设立军机处,并把军机处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并做了个决定,把宗室子弟排出于军机处之外。

这样,朝廷里弘昼基本没有位置。

大家要想一想,因为秘密立储的关系,弘历和弘昼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也就是说,乾隆学的那套治国理论,弘昼一样不少的也学了,弘昼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围绕着治国安邦来,乾隆的决策,让正值二十多岁的本想在政界有一番作为的青年的理想完全化为泡影,你们说弘昼心里能平衡么?我看了一下弘昼有生之年担任的职务,基本上是那种宗室里面的管玉牒这样的为了打发闲人的差事。

弘昼就整天干这样混吃等死的工作,因而有可能开始自暴自弃。

弘昼后来的荒唐行为,(包括活人大办丧事等)我认为不一定是本人言行的真实反映。

一方面原因是,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可能为了自保,特意装傻,消除乾隆的猜忌。

我个人认为,乾隆对弘昼的忌惮一直没有消除,直至弘昼去世为止。

大家不要太苛责弘昼,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从小到大接受高尚的为国出力的教育,又饱读诗书,才华也不错,老爸又宠着爱着。

一夕之间,老爸死了,整天和自己一样大小念一样的书吃一样的饭的老哥突然变成了自己的君主(在清朝,臣子也称奴才,君臣关系也是主奴关系,所以弘历就成了弘昼的主子),自己见他要下跪,还被主子猜忌,政治理想破灭,浑身有力气没处使,整天混吃等死。

这落差的确是很大的,心理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关于弘昼的一些荒唐行径,我们多从正史记载上得知,因为乾隆与弘昼有矛盾,且时刻提防弘昼,我们不能仅凭乾隆一家之言来偏听偏信,故我们要客观的看待。

有些事情我不太理解,比如说抢运钞车这件事,就让我很不理解,弘昼这么做究竟有什么好处。

正史上记载他的很多事情都是孤立的,没有记载前因,只是单独把事件列出来,而且事情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弘昼在雍正生前从未有任何荒唐行径,而到乾隆时丑态百出,除了弘昼在雍正生前刻意讨好雍正以图谋得君位的嫌疑外,是不是还有雍正去世前他有父爱得君信任心态比较平和的原因。

而父亲去世后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可能也是他做了很多让人不理解的行为的原因。

总的来说,我认为,此人不一定象他表现得那样荒谬,但此人心胸不开阔、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也是事实。

其实乾隆本人在这些方面也和他存在同样的问题。

弘昼也是个专情之人,他的女儿我没查到详细记载,但他的8个儿子,有6个是嫡妻吴扎库氏所生,生育时间从雍正9年一直持续到乾隆10年,第一个儿子和最后一个儿子均是嫡福晋吴扎库氏所生,其对妻子的感情和忠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罕见的。

(呵呵,乾隆这哥俩挺有意思,一个到雍正9年不怎么生了,另一个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生;一个从乾隆10年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生了,另一个却停了不生了。

似乎连生孩子还别着苗头,呵呵,我瞎闹的,纯属巧合的说。

)对于弘昼,乾隆是严加提防的。

我认为,虽然这样对于弘昼有些不公平,但乾隆对于弘昼的态度也是有道理的,弘昼从年龄、身份地位、教育水平等几乎和乾隆一模一样,是最可能威胁乾隆皇权的人物,严加提防一点也不过分,于公...

关于乾隆的兄弟关系..?

大清帝国雍正皇帝的子女们: 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

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

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挣位,也没有这个意图。

弘历即乾隆。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12岁以前,弘昼是乾隆最亲密的兄弟和朋友,两个人可能从襁褓时就呆在一起了,两个人同吃同窗,我分析,可能好得穿一条裤子。

到了12岁,由于父亲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弘历和弘昼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家里比较大的皇子只有3个,已经成年的弘时和12岁的弘历弘昼。

当时,雍正已经45岁。

按照当时帝王的正常去世年龄,最有可能在雍正去世时有比较合适年龄继承皇位的人也就这3个。

我认为由于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又在一起读书,二人还是很亲密的,但逐渐有了隔阂。

乾隆17岁那年,弘时因为看出自己没有继承大统的苗头,倒向了八叔九叔而得罪雍正,郁郁而终后,未来的皇位自然就基本是弘历和弘昼两个人中哪个的事情了。

此时二人已经各自结婚生子,分开过日子了。

我想,从此以后,二人都对对方长了不少心眼,防对方像防贼一样了。

尤其在雍正的其他儿子均去世后,只剩下他们兄弟二人后,可能二人的隔阂更深。

当然,表面上二人关系还是很好的。

乾隆继位后,弘昼心里有可能是极度不平衡的。

他一定不客观的人为,乾隆背地里做了什么事情讨好了老爸,或者乾隆命好,比他早生了一个时辰(有说是3个月,因为古代计时误差比较大,如果二人的确生辰只差一个时辰,还不一定谁是哥哥呢),所以捡便宜得了皇位。

因而,极度郁闷。

乾隆执政后,重新设立军机处,并把军机处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并做了个决定,把宗室子弟排出于军机处之外。

这样,朝廷里弘昼基本没有位置。

大家要想一想,因为秘密立储的关系,弘历和弘昼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也就是说,乾隆学的那套治国理论,弘昼一样不少的也学了,弘昼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围绕着治国安邦来,乾隆的决策,让正值二十多岁的本想在政界有一番作为的青年的理想完全化为泡影,你们说弘昼心里能平衡么?我看了一下弘昼有生之年担任的职务,基本上是那种宗室里面的管玉牒这样的为了打发闲人的差事。

弘昼就整天干这样混吃等死的工作,因而有可能开始自暴自弃。

弘昼后来的荒唐行为,(包括活人大办丧事等)我认为不一定是本人言行的真实反映。

一方面原因是,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可能为了自保,特意装傻,消除乾隆的猜忌。

我个人认为,乾隆对弘昼的忌惮一直没有消除,直至弘昼去世为止。

大家不要太苛责弘昼,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从小到大接受高尚的为国出力的教育,又饱读诗书,才华也不错,老爸又宠着爱着。

一夕之间,老爸死了,整天和自己一样大小念一样的书吃一样的饭的老哥突然变成了自己的君主(在清朝,臣子也称奴才,君臣关系也是主奴关系,所以弘历就成了弘昼的主子),自己见他要下跪,还被主子猜忌,政治理想破灭,浑身有力气没处使,整天混吃等死。

这落差的确是很大的,心理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关于弘昼的一些荒唐行径,我们多从正史记载上得知,因为乾隆与弘昼有矛盾,且时刻提防弘昼,我们不能仅凭乾隆一家之言来偏听偏信,故我们要客观的看待。

有些事情我不太理解,比如说抢运钞车这件事,就让我很不理解,弘昼这么做究竟有什么好处。

正史上记载他的很多事情都是孤立的,没有记载前因,只是单独把事件列出来,而且事情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弘昼在雍正生前从未有任何荒唐行径,而到乾隆时丑态百出,除了弘昼在雍正生前刻意讨好雍正以图谋得君位的嫌疑外,是不是还有雍正去世前他有父爱得君信任心态比较平和的原因。

而父亲去世后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可能也是他做了很多让人不理解的行为的原因。

总的来说,我认为,此人不一定象他表现得那样荒谬,但此人心胸不开阔、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也是事实。

其实乾隆本人在这些方面也和他存在同样的问题。

弘昼也是个专情之人,他的女儿我没查到详细记载,但他的8个儿子,有6个是嫡妻吴扎库氏所生,生育时间从雍正9年一直持续到乾隆10年,第一个儿子和最后一个儿子均是嫡福晋吴扎库氏所生,其对妻子的感情和忠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罕见的。

(呵呵,乾隆这哥俩挺有意思,一个到雍正9年不怎么生了,另一个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生;一个从乾隆10年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生了,另一个却停了不生了。

似乎连生孩子还别着苗头,呵呵,我瞎闹的,纯属巧合的说。

)对于弘昼,乾隆是严加提防的。

我认为,虽然这样对于弘昼有些不公平,但乾隆对于弘昼的态度也是有道理的,弘昼从年龄、身份地位、教育水平等几乎和乾隆一模一样,是最可能威胁乾隆皇权的人物,严加提防一点也不过分,于公于私都合...